疏香灸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型40例*
2013-11-22林寿宁陈春华南宁市中医院南宁530012
罗 莎 林寿宁 陈春华 南宁市中医院 (南宁530012)
肠易激综合征是世界性的常见病,人群患病率在5%~25%之间[1,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耗费大量医疗资源,但西医尚无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法。常用的对症治疗的药物包括:泻剂、胃肠促动力剂、益生菌,抗抑郁药等,但远期疗效并不满意[3]。近年来,笔者应用疏香灸治疗本病,临床疗效好,患者易于接受,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纳入临床研究的120例患者均为2010年01月~2012年07月南宁市中医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列入研究患者,随机分为疏香灸组、常规灸组、西药组。三组患者各为40例。疏香灸组: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2.3±15.1岁;平均病程0.74±1.51年。常规灸组:男16例,女24例;平均年龄38.7±16.9岁;平均病程0.83±1.41年。西药组: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1.7±15.8;平均病程0.77±1.47年。三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治疗疗程均为4周。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Ⅲ诊断标准:在最近的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症状,并具有下列中的2项或2项以上:① 排便后症状改善;②伴随排便频率的改变;③伴随粪便性状的改变。诊断标准建立于患者至少在诊断前6个月内出现症状,并在最近的3个月持续存在,在观察期间疼痛(不适)症状的频率至少一周2天,下列症状可支持IBS的诊断:① 异常的大便频率(每日多于3次或每周少于3次);②大便性状改变(块状/硬结或松散状/水样大便);③排便过程异常(用力或急迫感,排便不尽感);④粘液便;⑤腹胀。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符合肝郁气滞型便秘的诊断标准[4]。
肝郁气滞证:主症:① 便秘,欲便不畅,便下艰难;②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③烦躁易怒;④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次症:①肠鸣矢气;②嗳气呃逆,食少纳差;③后重窘迫;④失眠多梦;⑤口苦咽干,或咽部如有物梗阻感。证型确定:具备主症3项(舌脉必备)+次症2项,或主症第2项(舌脉必备)+次症3项。
纳入标准 符合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患者;符合上述中医辨证诊断为肝郁气滞型便秘的患者;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男女患者;没有其他重大消化性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同意参加研究并配合治疗的患者。
排除标准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有消化系统肿瘤、肠道寄生虫、消化性溃疡,甲状腺功能亢进、精神疾病等病史;严重的心脑血管系统,肝、肾、造血系统疾病以及肿瘤等患者;有消化道手术病史者;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治疗方法 疏香灸组:采用疏香灸治疗,疏香灸治疗方法:将新鲜生姜取汁适量,再取瓶装备用药15g(将柴胡、枳壳、青皮、火麻仁、谷芽、芍药、莱菔子等按比例称取,上述诸药烘干、粉碎后过80目筛,分别装瓶备用)。用姜汁调成糊状,制成直径2cm,厚0.5cm的药饼,置于足三里、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中脘等穴位上,然后将艾绒制成直径1.0cm的艾炷置于药饼上,点燃艾炷,使其燃烧,每穴每次灸5壮。
常规灸组:普通艾条方法:取艾条一支点燃后,在穴位(天枢、中脘、大肠俞、上巨虚、足三里)上方约10~30mm处熏灸,每穴灸15min。1d1次,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4周。4周后对疗效进行统计分析。
西药组:口服酚酞片(国药准字:H31022689),每次0.2g,1d3次,疗程4周。4周后对疗效进行统计分析。
疗效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消化专业委员会胃肠动力协作组评分标准[5])临床症状:采用统一的表格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时记录患者包括腹痛、腹胀、大便性状、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等方面进行症状积分。按症状的轻重予以症状记分法,以单项症状及总体症状积分法比较,无症状为0分;有时有症状,但不常引起注意为2分;经常有症状,轻度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为4分;症状持续存在,明显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为6分。
疗效评定标准[6]治愈:治疗5天内排便≥l/2天,便质转软,解时通畅,伴随症状消失,疗效持续大于3个月。显效:治疗5天内排便1次/2天。便质转润,排便时通畅,伴随症状缓解。疗效持续>130天,但不足3个月。有效:治疗5天内排便≥1次/3天,便质先干后软。排便欠畅,伴随症状缓解,疗效持续时间不足30天,大于15天。无效:便秘及伴随症状未改善。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 三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 见表1。
表1 三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的比较(分,±s)
表1 三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的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常规灸组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P≤0.05;疏香灸组与常规灸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 n 时间 腹痛 腹胀 大便性状 排便困难 排便不尽感疏香灸组 40 治疗前 4.24±1.53 4.16±1.48 3.82±1.85 3.93±1.74 4.24±1.65治疗后 1.34±0.78△▲◇ 1.27±0.72△▲◇ 0.77±1.16△▲◇ 1.14±0.86△▲◇ 0.89±1.25△▲◇常规灸组 40 治疗前 4.18±1.47 4.28±1.50 3.92±1.69 4.11±1.56 4.12±1.73治疗后 2.31±1.17△▲ 2.55±1.29△▲ 2.89±1.18△▲ 2.46±1.24△▲ 2.09±1.22△▲西药组 40 治疗前 4.11±1.79 4.32±1.57 3.88±1.77 4.21±1.47 4.21±1.81治疗后 3.19±1.24△ 2.89±1.77△ 3.11±1.76△ 3.62±1.69△ 2.96±1.9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三组总疗效比较
讨 论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家庭及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肠易激综合征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常见病,目前肠易激综合征以罗马III作为诊断标准,以便秘型较为常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改变等可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耗费大量医疗资源,尽管目前对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学相关治疗研究较多,但西医尚无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法。中医外治法在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有很大的优势,研究表明:临床中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以肝郁气滞证型为最常见[7]。西医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因素为精神心理障碍。结肠敏感性增高的表现为失眠、精神压抑、焦虑不安等精神症状,这符合中医所说的病机:肝脾失调[9]。我们运用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则升降失职,传导失职的辨证依据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脑-肠轴功能紊乱学说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作为疏香灸的治病原理,将疏香灸运用于临床中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型患者。
笔者所采用的疏香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型者,有效病例在治疗结束后4周的效果明显优于酚酞片组及常规灸组(P≤0.05);疏香灸中采用用柴胡、枳壳、青皮、火麻仁、谷芽,芍药、莱菔子等中药,主要功效为疏肝理气通便,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行气之效,利于恢复肠道的传输功能。本灸法取天枢、中脘、大肠俞、上巨虚、足三里等穴位,天枢与大肠俞同用属俞募配穴,天枢穴为足阳明胃经穴、大肠募穴,具有通调脏腑气机,从而达到疏通经络之气的效果,适合用来治疗脾胃大肠相互影响的肠易激综合征。大肠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穴、大肠背俞穴,古今文献中有与本病的记载,皆主大肠病症[8],例如便秘、肠鸣、腹胀、泄泻等。上巨虚是大肠下合穴,选用上巨虚有“合治内腑”之意:可调节脏腑之气,理气通便。故加下合穴上巨虚能“合治内腑”,大肠腧、天枢、上巨虚三穴共用,更能通调大肠之腑气。恢复大肠正常传导功能,胃肠道疾病的主要穴位的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之合穴,胃腑的下合穴,“四总穴”之一,是胃气之大会所,中脘疏调气机,为治疗便秘的要穴,诸穴合用,故可起到调节脏腑气机作用。疏香灸具有操作简便、花费少、疗效高、复发率低、无明显副作用的特点,适于临床使用。
[1]Saito YA,Schoenfeld P,Locke GR 3rd.The epidemiolog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North America:a systematic review[J].Am J Gastroentero,2002,97(8):1910.
[2]Xiong LS,Chen MH,Chen HX,et al.A populationbasedepidemiulogic stud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South China:strati-fled randomized study by cluster sampling[J].AlimentPharmacol Ther,2004,19(11):1217.
[3]Thompson WG,Longstreth GF,Dross man da,et al.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and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Gut,1999;45(Suppl 2):43.
[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4-146.
[5]中西医结合消化专业委员会胃肠动力协作组.2005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J].2005.
[6]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1):38.
[7]马德龙,李学芹,马红娟.疏肝健脾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0例[J].河北中医,2003,25(5):349.
[8]邓良月,李振吉.经穴主治国家标准研究[M].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200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