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针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
2013-11-22曹铁民龙始恩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210017
曹铁民 孙 燕 龙始恩 王 栋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210017)
假性球麻痹(Pseudobulbar palsy,简称PBP),即中枢性延髓麻痹,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或核上性延髓麻痹,因支配延髓颅神经运动核的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临床表现为受损延髓支配的肌肉瘫痪或不全瘫痪症状,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强哭强笑等。
假性球麻痹是脑血管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西医目前尚无特殊疗法。为了积极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对假性球麻痹患者采用舌下针进行了临床治疗观察,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60例经确诊的假性球麻痹患者均为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针灸科住院患者,根据入院就诊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5.4岁。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3.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种及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神经学会确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并经CT或MRI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假性球麻痹的诊断标准参照石氏标准[1]:①发音及语言障碍,咀嚼及吞咽困难,饮水呛咳。②情感障碍,病情淡漠、痴呆或强哭强笑。③软腭反射消失,咽反射存在或减弱。④病理性脑干反射阳性(吸吮反射、掌颌反射等)。⑤无舌肌萎缩及纤颤。符合①项及②~⑤项中任意两项者,可诊断为假性球麻痹。
纳入标准 均经CT或者MRI检查证实为脑卒中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有不同程度的脑卒中后相关的构音障碍、吞咽障碍、舌肌运动困难、情感障碍等。
排除标准 各种原因的真性球麻痹、多发性硬化、一氧化碳中毒等各种非脑血管病引起假性球麻痹的患者;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病情危重的脑卒中患者;智力低下,有精神症状不能配合治疗者。
治疗方法 对照组:主要包括常规用药,丹参注射液(国药准字Z33020177)30mL,胞二磷胆碱0.75g加入输液中静滴,1d1次,另根据具体情况予控制血压、血糖、降低颅内压等治疗。
治疗组应用针刺加药物治疗,在与对照组相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舌下针进行治疗 。操作方法:嘱患者端坐位或仰卧位,头稍后仰,令其张口,舌体上卷,舌尖抵上腭,如患者不能舌体上卷,医者左手可用消毒压舌板,低于舌体下面,右手取26号或28号3寸以上毫针1枚,采取先左后右,由舌系带分别向两侧每0.5cm取1穴,左右各取2~3穴,快速点刺进针,向舌根方向,针刺深度约为2~2.5寸,手法以提插为主,稍加捻转,以舌下胀麻感为度,最好使针感向舌根部传导,得气后即可出针,随即以棉签按压穴位片刻以防出血。
以上疗法1d1次,10次为1个疗程,期间休息2天,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疗效标准 治疗前后分别作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检查,并根据《假性球麻痹患者各项指标评价标准》进行积分观察,主要评定构音障碍、吞咽障碍、舌体运动、情感状态。并观察血液流变学中血沉方程K值的指标变化。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日本洼田氏饮水试验[2]及有关文献[3]介绍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此标准总积分为20分,入院基础分应小于12分。疗效评定根据入院基础分,痊愈:增分>12分,或各项评分均达Ⅰ级水平;显效:增分≥8分;好转:增分≥4分;无效:增分<4分。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6.0版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指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各组计数指标差异的显著性采用χ2检验。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 见表2。
表2 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表2显示:舌下针治疗后患者的构音障碍、吞咽障碍、舌体运动、情感状态均改善,前后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 见表3。
表3 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表3显示: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的构音障碍、吞咽障碍、舌体运动、情感状态均改善,前后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1)。
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情况
表4显示: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提示两组有可比性。经治疗后两组比较:构音障碍,舌体运动方面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舌下针对构音障碍、舌体运动疗效优于对照组。吞咽障碍,情感状态方面两者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表5显示: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舌下针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显效率以上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舌下针治疗假性球麻痹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两组总症状积分疗效比较 见表6。
表6 两组总症状积分疗效比较
表6显示: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提示两组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舌下针改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
两组治疗前后血沉方程K值比较 见表7。
表7 两组治疗前后血沉方程K值比较
表7显示两组治疗前后血沉方程K值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舌下针治疗假性球麻痹在血沉方程K值的改善方面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说明针刺能明显降低血液的浓稠性和黏滞性。
讨 论 假性球麻痹又称假性延髓麻痹,是由双侧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所造成的,表现为舌、软腭、咽喉、颜面和咀嚼肌的中枢性痉挛性麻痹导致的构音困难及吞咽障碍等症状。假性球麻痹可由各种病因引起,但最常见于因数次或数处脑卒中的后遗症。脑卒中引起的假性球麻痹的现代医学治疗尚无特殊方法,主要是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祖国医学没有假性球麻痹的病名,但根据假性球麻痹的主要临床表现和体征,如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舌肌运动不灵活等特征,古代医家将其归属于“中风”、“喑痱”、“噎隔”、“喉痹”等范畴。其主要病机是肝肾亏损,阴阳失调,风火痰瘀阻遏经络舌本所致,病位在脑,表现在口舌、咽喉,故而出现语言、吞咽等功能障碍。本研究中以舌下针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主要机理是依据脏腑经络理论,脏腑及经络系统都直接或间接与舌、咽喉部相联系。关于舌咽部与饮食、吞咽的关系,古人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灵枢·忧患无言》中记载:“咽喉者,水谷之道;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说明口舌咽喉与饮食、发音、言语有密切关系。而舌咽部有多条经脉循行经过,如手少阴心经“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手少阴络脉“系舌本”;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之经别“循喉咙”;手厥阴心包经别“上循喉咙”;手太阳小肠经“循咽下膈”;足阳明胃经“其支者下人迎,循喉咙”;足少阴肾经“其直者循喉咙,挟舌本”;足太阴脾经“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阳胆经别“上挟咽”;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奇经八脉中,督脉“自少腹直上者入喉”;任脉“至咽喉”;冲脉其上行的一支出于咽喉上部及鼻道;阴跷脉循行“至咽喉”交贯于冲脉。综上所述,本病症与舌咽部多条经脉关系密切。通过针刺舌下局部可同时刺激多条经脉,疏通气血,调整阴阳,改善吞咽困难、饮水作呛、语言蹇涩症状。针刺舌下又有局部取穴之意。舌咽乃发音器官之一,又是食入之门户,针刺舌下可调舌体、咽部之经气,有利于症状的改善,实有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之意,从而提高了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舌下针治疗、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治疗后组间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舌下针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6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显效率以上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血沉方程K值的改善方面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说明舌下针治疗假性球麻痹改善临床症状质量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舌下针对中风假性球麻痹患者的构音障碍、舌体运动及血沉方程K值的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1]蒋戈利,石学敏,张存生,等.“醒脑开窍法”针刺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天津医药,1992,20(3):168-171.
[2]大西幸子,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2(12):414-415.
[3]彭拥军,李忠仁,杨永清.针刺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30例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