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物理教学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3-11-21江维源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8期
关键词:培养措施问题意识

江维源

摘 要:面对新课程改革,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通过对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分析谈一下培养问题意识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问题意识;原因分析;培养措施

一、“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指的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解决它的欲望,形成了“问题意识”,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问题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与选择性,对持续进行有目标的思维、探索活动形式具有显著的激励功能;反之,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在学习上只会盲目从众、被动吸收、机械容纳。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理念,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在对过去教学的反思中,深深地体会到,要促使学生形成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是要把这种思想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实际中去。

二、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分析

问题意识是任何一个儿童生来都有的。众所周知,儿童的好奇心很强,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要问一问,儿童经常向大人发问,甚至刨根问底,这应该就是儿童问题意识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好奇心是“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为什么学生在学习上,特别是走进课堂后的学生缺少这种问题意识呢?

1.从教学方式方面看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习惯于老师怎么教,我怎么记,根本不主动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对学习总是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地位。由于在幼儿园、小学、初中,接受的大多是灌输式教育,学生的学习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禁锢,他们习惯于回答“是什么”,而不能回答“为什么”,在问题面前,更不会主动去说“如果……那么……”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今天,提倡“问题”教学无疑是物理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问题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的活动,从而就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者理所当然的想法中难得找出矛盾,展开问题,作为潜能存在的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得不到尊重和发展,很少有批判和质疑精神。

还有,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即学生学习仅限于课堂及课后完成作业,学习内容局限于教材、教学内容必修,学生对教学内容没有选择的余地,学生对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的利用也十分有限。

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在教与学中,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这使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失去了一种自由的状态,学生的问题意识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从教师方面看

首先,教师受大纲要求的影响,没有认清这种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没有为学生提供培养这种意识的情境和途径,从而使学生缺乏问题意识。

其次,教师太大的权威会使学生敢于质疑的问题意识失去存在的土壤。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小孩上学后,很听老师的话,当在某个问题上父母的观点与老师的要求不一致时,孩子会果断地否定父母的观点而遵循老师的要求。孩子的理由很简单,也很理直气壮:老师是这么说的,不是像你那样讲的。孩子之所以敢于质疑父母而信奉老师,是因为老师在孩子心中比父母具有更高的权威。孩子对事物的判断并没有从事物本身去分析,而是服从了权威。

再次,教师对学生疑问处理不当,也是扼杀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原因。如学生大胆地提出了问题,由于课堂上各种因素的限制,教师暂时不可能帮他解决。往往以各种方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比如说,这个问题等到以后将会学习到,这个问题考试中不会涉及,或者说这个问题现在几句话讲不清楚,课后我们探讨,而课后,种种的原因未能帮助学生把问题弄清楚。像这样一些处理方式使学生的提问行为成了没有意义的行为,因为他们的问题没有解决,没有满足其探求结果的心理要求,实际上学生产生问题的动机和提问行为受到了一次挫折,那么学生再次生发新的疑问的心理动力也就会逐步减弱。

3.从学生方面看

大概分三类。一是不想问。没有兴趣,缺乏提出问题的主动性。二是不敢问。有兴趣但怕问的不好,同学会笑话、老师会责怪,缺乏提问的信心。三是不会问。有兴趣又敢问,但由于掌握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有限,缺乏提问的方法或不善于提问。

三、培养问题意识的措施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服务者,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2.创建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想问

情境心理学认为,情境就是影响个体行为变化的各种刺激所构成的特殊环境。物理有许多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原理,许多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因而惧怕物理,更谈不上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地给学生创建一个生动有趣的物理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能自然发问。

3.传授思维方法,使学生会问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最具有实用价值的,也最适合学生的是发现型问题。从物理思维的角度来讲,提出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有如下几种:

(1)从分析物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关系中发现问题

分析物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关系,是提出物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法拉第在研究电磁现象的过程中,从电与磁的对称性出发,提出既然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否产生电流呢?经进一步的实验总结和理论分析,得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从实验事实与已有理论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物理学中某种新的事实和现象被发现了,原有理论解释不了这种新的事实和现象,就会使原有的物理理论面临危机,对如何用已有的理论来解释这个难题,或变革原有理论来解决这个危机,

常常引导人们提出问题。

(3)从寻找物理事实的本质属性和规律中发现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研究物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寻找这些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是提出物理问题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如:当我们乘坐在火车上,注视着窗外的远景时,发现看到的远处村庄是向前运动,而近处的树木则是向后运动,这是为什么呢?

(4)从满足社会和技术的要求中发现问题

物理学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社会和技术的发展也推动着物理学的发展,它给物理学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为物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故满足社会和技术的要求也是提出物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4.鼓励学生多创造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创造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

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多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可见,创造是在提问中产生的。又是在不断地提问中才得以实现和完善的;相反,也正是在创造过程中才会出现一个一个的问题,让人们去发现它,提出它,从而解决它。所以,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去创造。这种创造可以是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还可以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创造过程中,学生的提问欲望会不断增强,学生会不断提问。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逐步发展的,最根本的是我们要切实树立起以学生为本,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真正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要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学方式转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自然会显现出来。最终形成时刻用“问题”的眼光去观察、去做事的习惯和

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宝龙.高中物理“问题性教学”的基本策略.物理教学,2001(7).

[2]李玲.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4).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中学)

猜你喜欢

培养措施问题意识
环境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措施刍议
怎样在舞蹈基本功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意识
关于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论高职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校美术教育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研究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