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债危机视角下中欧贸易流量不平衡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计量分析

2013-11-21蒋国洲余升国张雪佳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3年3期
关键词:引力中欧进口

蒋国洲,余升国,张雪佳

(1.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海口570228;2.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昆山215300)

目前,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及第四大实际投资方;2011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在中欧贸易蓬勃发展的同时,双边贸易流量不平衡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在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增长了30多倍。许多国内外学者对中欧贸易不平衡进行了原因分析,但是总体来看,大多数属于定性分析,尤其是对始于2009年下半年的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流量平衡问题的研究很少。本文从定量的角度,分别构建中欧贸易进口引力模型和出口引力模型,实证分析欧债危机下中欧贸易流量不平衡的影响因素。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贸易引力模型运用的研究

战后被应用于经济领域的引力模型源于牛顿的物理学概念。Tingbergen和Poyhonen成功将引力模型拓展运用于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主要用于分析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他们发现贸易国的收入水平对出口有正向的影响,而两国间的距离对出口具有负面的作用[1-2]。根据该模型,两国间的出口贸易流量取决于他们的经济规模(GDP或GNP)、人口数和两国间的距离。此后,学者们在原始模型中增加了虚拟变量(例如是否同属一个区域贸易协定,是否邻国,是否使用共同的语言以及文化差异等)以检验这些虚拟变量对贸易流量的特殊效果。

尽管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理论基础,引力模型在经济分析领域的应用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Anderson在假设贸易产品存在差别性的前提下从理论上推导了引力模型[3],在Anderson研究的基础上,Bergstrand成功证明引力模型是子系统局部均衡分析的简化形式,从而解决了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问题[4]。其后,学者们纷纷将引力模型应用于具体行业的经济分析中,如Disdier和Head、Petri将其应用于国际直接投资领域[5-6];Burger等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7];Naude和Sayman以及Muhammad将其应用于旅游产业[8-9]。

国内外许多学者也运用引力模型分析了中国的对外贸易问题,例如,田贞余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贸易情况[10];姜书竹和张旭昆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影响东盟各国双边贸易量的因素进行定量的估计和考察,并以此为根据估计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潜力[11]。

(二)关于中欧贸易不平衡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代替美国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第一大来源地,欧盟对华贸易逆差问题正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多数学者从产业转移、产品结构、贸易政策、贸易效应等角度研究中欧贸易不平衡产生的原因。

在定性方面,樊莹认为,中国入世之后在中欧贸易中一直处于顺差的原因主要在于跨国公司主导的新型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以及生产要素的结构差异导致的国际产业转移等[12]。郑晗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强、大国效应和产业转移是造成欧中贸易逆差增加的主要原因[13]。杨文兰认为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欧盟内部多层次市场的形成以及欧盟在华投资企业的产品返销都与欧盟对华贸易逆差规模的扩大密切相关,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造成了欧盟对中国出口的保留,特别是欧盟对中国的军售禁令是贸易逆差形成的重要原因[14]。王三兴从贸易产品结构角度分析后得出结论:中欧双边贸易模式正逐步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中国与欧盟贸易的主要形式[15]。

在定量方面,杨勇和张彬将Michaely指数纳入引力模型框架并建立面板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从长期来看,贸易效应、生产效应、经济规模及汇率因素对均衡的中欧贸易流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在生产效应和贸易效应共同作用下,中欧贸易逆差有扩大的趋势[16]。李俊等从供给、需求以及贸易政策环境三个方面因素,通过对1996-2005年中国与欧盟贸易宏观数据的时间序列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欧盟对华贸易逆差扩大的本质因素是中国与欧盟制造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和非美国国际资本流入,同时,短期内贸易政策环境的变化也推动了双边贸易的失衡,而需求方面的汇率因素并不显著[17]。欧债危机爆发后,国内专家学者采用实证分析、数据分析、情景分析等方法,对欧债危机的原因、传导机制,对我国宏观微观经济以及中欧贸易的影响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得出的结论难免有些局限。同时,危机传导机制中体现的预防措施和我国存在的某些同质缺陷也尚待深入挖掘[18]。

由以上综述可以看出,现有针对欧盟对华贸易逆差的文献较少,且主要是围绕造成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原因的定性分析,较少进行实证分析,尤其是基于引力模型,对欧债危机背景下中欧贸易不平衡影响因素还没有发现相关的实证研究。本文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否加入WTO、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虚拟变量、空间距离、实际汇率纳入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下,基于引力模型分别构建进口和出口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考察欧债危机背景下各因素对贸易流量不平衡的实际影响。

二、欧债危机视角下中欧贸易流量不平衡影响因素

从贸易差额的来源和中欧经济结构的角度进行研究,欧债危机视角下影响中欧贸易流量不平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治因素

第一,随着贸易逆差的扩大,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也不断抬头,所实施的贸易壁垒花样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欧债危机爆发后,为了减轻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欧盟强化了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保护手段,还使用绿色壁垒对中国产品进行严厉审查。据统计,仅2010年欧盟就针对中国发起了11起贸易救济调查,比2009年增加了近60%,是所有WTO成员中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经济体。欧盟委员会于2011年5月14日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铜版纸开征正式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这是欧盟首次对中国产品动用反补贴措施。林立种种的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但违背WTO原则的贸易壁垒措施,往往达不到所期望的效果,如2011年7月,欧盟紧固件反倾销案就以中方胜诉而告终。同时,由于欧盟拒绝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使中国产品出口欧盟时遭到许多不公平待遇,中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自然会采取回击措施,如2011年,我国初步裁定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马铃薯淀粉存在补贴,使其本具竞争力的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可能失去中国市场。

第二,始于1989年的对华军售禁令,不仅是对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损害,同时使英、法、意等传统武器出口国失去了中国市场。

第三,欧盟限制对华出口高科技产品,不仅是对中国的政治歧视,而且使欧盟本具优势的高科技产品反而成了欧盟的逆差项,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据商务部统计,近年来,中国在中欧高科技贸易中获得的顺差逐年增加,占全部高科技贸易顺差的50%以上。

第四,欧方将中欧经贸问题政治化的态度干扰了中方的决策,削弱了中国投资代替贸易以平衡双边贸易流量的努力。欧债危机爆发后,在中国对欧投资问题上,欧方存在着一些负面反应。如:欧盟委员会工业委员塔加尼建议建立一个专门审查外国在战略部门投资的机构,重点监督中国在欧洲的投资。这无疑阻碍了中欧双方进行深入合作[19]。

当然,欧盟市场开放程度比我国高,这种不对称的开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欧之间贸易流量的不平衡。

(二)经济因素

第一,国际分工因素。长期以来,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出口到欧盟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欧盟出口中国的则绝大部分是技术以及资本密集型产品,并且近年来服务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中欧之间这种国际分工,本不应成为双方贸易流量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因为这种互补型的国际分工,反映在双方贸易额上应该是相对均衡的。但由于上述政治因素,打破了这种均衡,从而造成欧盟对华贸易的逆差。

第二,产业转移因素。由于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优势,不仅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将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中国,以降低生产成本,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中国,从而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欧盟的出口转移到了中国,使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加,贸易顺差也随之增加。近年来,欧盟对外直接投资并未因欧债危机而减少,反而在增长。据统计,2008、2009和2010年,中国来自欧洲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是545937万美元、551771万美元和592183万美元,三年均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长。欧洲企业(主要是欧盟企业)在华投资,大量产品返销欧盟,使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加。

第三,汇率因素。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元不断贬值,但对减少欧盟对华贸易赤字的作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这是因为,从理论上讲货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但进出口规模更取决于需求而不是汇率。欧盟对华出口的增加依赖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及欧盟价格竞争力的增强。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而中国所需的高技术产品又无法从欧盟获得,从而部分抵消了欧元贬值给欧盟出口可能带来的好处。

三、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中欧贸易流量不平衡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本文根据中欧贸易的实际情况,进行样本选取,建立中欧双边贸易引力模型进行拟合回归,分析中欧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进而探究双边贸易流量不平衡的原因。

(一)贸易引力模型

1.变量选取。扩张的贸易引力模型中增加的新变量包括人口总数、人均收入、语言、共同文化、贸易协定、领土接壤、宗教信仰、政府治理水平、知识产权、汇率等,本文将根据其研究重点以及现实情况对上述众指标进行选取[20]。

(1)我国与欧盟国家在领土上均不接壤,语言上也没有交叉之处,欧盟各国宗教信仰相同,文化差异不大,这四个因素对中国与欧洲各国贸易的影响可以看作是相同的,故可以将其影响归入回归方程的截距参数中。

(2)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关税连年下降。从2001年15.3%的平均关税到2010年下降到9.8%。关税壁垒的降低必然会增加我国与欧盟的贸易规模,因此,在方程中引入“是否加入WTO”这一虚拟变量。

(3)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消费和投资需求结构正向更高层次转变,高技术产品开始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贸易商品中技术因素的与日俱增使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显突出[21]。以某一个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变化为切入点可以很好地控制与消除选择样本的异质性影响[22]。本文以2001年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虚拟变量(INS)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度量指标。

(4)2010年我国国内GDP到达了60483.74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从人均国民收入来看,我国排名仍然很靠后,人均GDP不足4500美元仅排世界第94位。因此贸易引力模型中,加入人均 GDP[23]。

(5)实际汇率(REER)是国际贸易活动的一个主要变量,它反映了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对国际收支状况和宏观经济活动具有重要影响[24]。由于欧元2002年1月1日才正式开始流通,而且,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4月2日才开始正式发布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因此无法按照实际汇率的公式(名义汇率×欧元区物价指数/中国物价指数)来计算人民币对欧元的实际汇率,本文中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国际金融统计年鉴(IFS)上提供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来代替。

表1 模型中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6)由于中欧间的空间距离对双边贸易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建立模型过程中引入空间距离。

因此,本文采用以上各指标及1991-2010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国际统计年鉴以及IMF发布的国际金融统计年鉴,其中欧盟的数据不包括2004年加入欧盟的十个东欧国家),各指标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2.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通过对2004年加入欧盟的东欧十国和中国的贸易规模与欧盟原来的十五个国家与中国贸易规模的比较,我们发现,后加入的东欧十国占欧盟与中国的贸易份额非常小,2003年至2010年间该十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占欧盟与中国贸易额的6%以下,最低时仅为2.3%。为了便于计算,在下文的分析中只选择欧盟原来的十五个国家。

用以下两式分别表示欧盟整体对中国的出口和进口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

其中,t代表时间(1991-2010年),EX0jt、IM0jt分别代表中国第 t年对欧盟的出口额、进口额;PGDP0t、PGDPjt分别代表中国、欧盟第t年以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t年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虚拟变量(ISNt)、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t)、中国与欧盟的空间距离(Djt);WTOt代表第t年中国是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虚拟变量。

当把欧盟各国的数据作为面板数据建立贸易引力模型时,进口与出口贸易引力模型可以分别表示为:

式中各指标含义与欧盟整体回归中的各指标相同,增加了Γj表示j国的个体效应,εt为随机误差项。

(二)计量分析

1.基于出口贸易引力模型的分析。建立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贸易引力模型,用以检验中国对欧盟贸易的出口效应。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本文将采用Cross section weights的形式对回归方程进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回归结果见表2,回归方程见式(5)。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1)欧盟各国人均GDP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从统计结果看,人均GDP的系数为1.099,这表明欧盟各国人均收入每增加1%,我国对欧盟各国出口会增加1.099%。这说明,欧债危机的爆发虽然使欧盟各国的经济发展遇到许多困难,经济发展速度减慢,但并未动摇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其人均GDP仍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自然对中国出口具有较强的需求。

(2)距离系数显著为负,这也与我们的预期相符,随着距离的增加,运输成本必然增加,从而会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从统计结果来看,我国与欧盟各国距离每增加1%,我国对欧盟出口会减少0.2175%。

(3)虚拟变量WTO的回归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虚拟变量WTO的系数为0.1375,这说明我国加入WTO后,对欧盟的出口增加了14.74%(e0.1375=1.1474)。但是,加入WTO就必须遵守WTO的规则,比如我国在加入WTO时就承诺2005年坚决清理不符合WTO规则的补贴措施,显然,这会影响我国的出口,可能是导致最后结果并不显著的原因之一。

(4)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虚拟变量(INS)系数为负,但是并不显著。这表明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对我们出口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冲击,但影响较小。

(5)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产生负向影响,在10%水平上显著,但影响程度较小。

2.基于进口贸易引力模型的分析。建立中国对欧盟的进口贸易引力模型,用以检验中国对欧盟贸易的进口效应。同样将采用Cross section weights的形式对回归方程进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回归结果见表2,回归方程见式(6)。

表2 进出口贸易引力模型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表明:

(1)欧盟各国人均GDP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从统计结果看,欧盟人均GDP的系数为0.5468,这表明欧盟各国人均收入每增加1%,我国从欧盟各国进口会增加0.5468%。

(2)距离系数显著为负,这也与我们的预期相符。从统计结果来看,我国与欧盟各国距离每增加1%,我国从欧盟进口会减少0.5216%。

(3)虚拟变量WTO的回归系数为正,但是并不显著。虚拟变量WTO的系数为0.07309,这说明我国加入WTO后,从欧盟的进口增加了7.58%(e0.07309=1.0758)。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关税连年下降。从2001年15.3%的平均关税到2010年下降到9.8%。关税的降低必然会增加我国从欧盟的进口贸易规模。

(4)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虚拟变量(INS)系数为正,这表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与进口正相关,但影响较小,并不显著。

(5)我国人均GDP的提高,对我国从欧盟进口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从统计结果来看,我国人均GDP每增加1%,进口增加0.7655%。

(6)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产生负向影响,对进口产生正向冲击。但影响程度较小,且不显著。这与前面关于汇率因素与贸易流量变化的分析基本吻合。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两大方面探讨了欧债危机视角下影响中欧贸易流量不平衡的因素,构建了中欧双边出口和进口贸易引力模型,利用面板数据对中欧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下给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基于上文的回归结果,对出口贸易引力模型及进口贸易引力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

(1)中欧双边贸易中,欧盟对华依赖在逐步加强,而对中国的影响则不显著。欧盟人均GDP的增加,对双边贸易(不论是进口,还是出口)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进口(中国对欧盟出口)的作用大于对出口(中国从欧盟的进口)的作用;我国人均GDP提高对我国与欧盟的贸易影响并不显著。人均GD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国民的购买力,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加,对外需求必然增加,从而对欧盟的进口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2)加入WTO对双边贸易均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但是结果并不显著,而且加入WTO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大于对进口的影响。在加入WTO前,我国为了保护国内市场,对进口产品征收高额保护关税,加入WTO后,这些保护性关税大幅下降,因此加入WTO对进口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出口的促进作用。

(3)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对出口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冲击,与进口正相关,但影响较小且不显著。

(4)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产生负向影响,对进口产生正向冲击。但影响程度较小,后者不显著。这与前面关于汇率因素与贸易流量变化的分析基本吻合。

(二)促进中欧贸易流量平衡的政策建议

中欧间长期的贸易流量不平衡不利于双边经贸关系持续健康发展,欧债危机给缓解双边贸易流量不平衡带来了新的变数。但无论如何,促进中欧贸易流量平衡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首先,引导企业转变对欧出口增长方式,加快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这既可以确保我国在欧市场的现有市场份额和利益,又不给欧盟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反补贴以借口。

其次,加入WTO不仅促进了我国对欧盟的出口,而且也促进了我国从欧盟的进口,这说明我国要进一步加快贸易自由化进程。应该承认,我国与欧盟相比,在贸易自由化和对外开放度方面,中欧还不对等,因此,中国还应该进一步推进贸易自由化的改革步伐,扩大开放领域尤其是服务贸易领域。

第三,加大力度扶持企业尤其是工业生产企业对欧盟的直接投资,通过投资深化来替代出口,以减少双方的贸易摩擦,促进中欧贸易流量平衡。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有所贬值的资产,对中国企业是很具吸引力的;另一方面,受欧债危机的影响,欧盟一改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冷漠,开始对外商直接投资采取更加欢迎的态度,这是我国企业加大对欧直接投资的一个难得机会。当然,这需要欧盟消除针对来自中国的投资的某些限制,确保中国在欧盟的投资的公平待遇。

第四,改善运输条件,降低运输成本。从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距离对两国贸易的影响仍然是显著的,且对欧盟对华出口影响更大,因此,双方应在运输领域深化合作,降低欧盟对华出口的运输成本。

第五,敦促欧盟尽快取消对华技术产品出口的限制和军售方面的禁令。长期来看,这是缓解中欧贸易流量不平衡的关键性措施。

第六,扩大内需,适度降低对欧出口的依赖程度。国内市场需求是一国抵御外部冲击,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目前,欧债危机还在演变中,如果危机进一步恶化,其内部消费与投资会进一步疲软,对中欧贸易的影响就会进一步加大,和中国产业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就可能加剧。目前我国的出口还主要依托于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国家,今后应当加强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使出口国多元化,减少某个经济体出现问题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1] TINBERGEN J.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an Analysis of World Trade Flows[M].New York:Twentieth Century Fund,1962.

[2] POYHONEN P.A Tentative Model of the Volum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J].Economics and Finance Archive,1963,90(1):35-35.

[3] ANDERSON J E.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ravity Equ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9(69):106-116.

[4] BERGSTRAND J H.The Gravity Equ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5,67(3):474-481.

[5] DISDIER A C,HEAD K.The Puzzling Persistence of the Distance Effect on Bilateral Trad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8,90(1):37-48.

[6] PETRI P A.The Determinants of Bilateral FDI:Is Asia Different?[R].Working Papers Series,[2010-03-24].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577923

[7] BURGER M,OORT F A,LINDERS G J.On the Pecification of the Gravity Model of Trade:Zeros,Excess Zeros and Zero-inflated Estimation,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J].Taylor and Francis Journals,2009,4(2):167-190.

[8] NAUDE W A,SAAYMAN A.Determinants of Tourist Arrivals in Africa:A Panel Data Regression Analysis[J].Tourism Economics,2005(11):365-391.

[9] MUHAMMAD A.Determining Tourist Arrivals in Uganda:The Impact of Distance,Trade and Origin-specific Factors[J].African Journal of Accounting,Economics,Finance and Banking Research,2008,2(2):51-62.

[10] 田贞余.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贸易的引力模型分析[J].财经科学,2005(3):107-112.

[11] 姜书竹,张旭昆.东盟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0):53-57.

[12] 樊莹.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失衡的原因及影响探究[J].国际经济合作,2008(2):23-27.

[13] 郑晗.欧盟对华贸易逆差探析[J].经济师,2007(4):87-88.

[14] 杨文兰.中欧之间贸易顺差、摩擦与利益博弈[J].北方经贸,2008(5):44-46.

[15] 王三兴.全球化条件下中欧贸易产品结构与不平衡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6(8):51-55.

[16] 杨勇,张彬.生产效应、贸易效应与中欧贸易流量分析——基于Michaely指数的面板数据协整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7):99-108.

[17] 李俊,崔艳新,赵囡囡.中国——欧盟贸易差额现状及其原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11):25-30.

[18] 杨逢珉,徐利成,洪雪萦.欧债危机对我国对欧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因应措施[J].国际商务研究,2012(9):8-9.

[19] 郑腊香.欧债危机下政治因素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2(8):61-63.

[20] 陈军.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贸易流量影响因素比较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2):66-69.

[21] 疏礼兵,王惠珍.美日欧知识产权贸易保护的实践经验与启示[J].工业技术经济,2010(8):8-11.

[22] 沈国兵,刘佳.TRIPS协定下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实际保护强度[J].财贸经济,2009(11):66-71.

[23] 戎梅.我国单位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2011(1):34-37.

[24] 张丹.贸易自由化与反倾销的综合贸易效应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J].现代管理科学,2011(4):48-50.

猜你喜欢

引力中欧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2020中欧数学奥林匹克
第11届中欧数学奥林匹克(2017)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引力
感受引力
建筑师行迹中欧
A dew drop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