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制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3-11-21杨胜刚

湖湘论坛 2013年2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创新能力大学生

杨胜刚

(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410079)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与生产力高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激烈的经济与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的创新、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培养人才的教育的竞争。要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势必要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着手,把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这对高校来说已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而是关乎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的大事。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把教育目标指向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教育界就提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把发展创造能力视为国策,提出“创造性科技立国”的口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日本通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面对日趋激烈的教育和人才竞争,中国政府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都提出了“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不仅在数量上严重匮乏,而且在质量上也存在不少问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在第三世界科学院663 名会员中,印度有121 名会员,排名第一,中国仅有97 名会员,比印度少20%。1985-2002年第三世界科学院基础科学奖,印度获奖39次,巴西获奖30 次,中国只获奖12 次,大大低于印度、巴西。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解决我国科技竞争力不强、高水平研究成果匮乏的唯一出路。

2.创新能力培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创新绝对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人类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调节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之间矛盾关系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任何创新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创新,创新能力其实质也就是人创造性解决矛盾的能力,脱离人的创新在任何时候都是空中楼阁。现阶段,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维护经济安全具有更加重要意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求我国在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关键领域,必须培养一大批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高尖端创新型人才,使我国摆脱长期以来核心技术大都依赖国外引进的命运,掌握经济运行和管理的主动权。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要提高人,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3.创新能力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正由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现代信息文明过渡,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其核心在于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校大学生是知识经济时代接受先进教育,敢于突破常规向传统挑战、思想活跃的年轻一代,他们有着创新的意识和冲动,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必定能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潜能。只有他们能加速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引领知识经济时代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剧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和国民素质。目前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上。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拥有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有助于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疾速发展、阔步前进,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作为人才的输出基地,高校势必要担当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担,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始,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唯一选择。新世纪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向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4.创新能力培养是实现民族全面复兴的根本出路

回顾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一个民族的兴衰取决于该民族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富于创新则民族兴旺发达,缺乏创新则民族衰落受辱。我国古代民族兴盛源于民族创新意识浓厚、创新精神饱满、创新能力卓越,而近代民族衰败,也正是由于民族创新意识淡薄、创新人才缺失、创新能力匮乏。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民族,如何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民族的创新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具体来说可以分为经济领域的创新、政治领域的创新、文化领域的创新等各个方面。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就是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来实现整个民族素质和竞争力的大幅提升,这是一个无比浩大的工程,必须依靠每一个中华儿女发挥自己的力量,通过长期不懈的奋斗才能实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要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上的差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胜利,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充裕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出路就在于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意义非常重大、任务非常艰巨的工程,它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民族全面复兴的根本出路。

二、当前中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与困境

1.培养平台覆盖范围与服务效果矛盾重重

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而搭建有效的培养平台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在覆盖范围与服务效果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的首要功能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为学生提供大量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其覆盖范围应该是所有的学生,其理想的目标是通过这个平台让所有学生都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受高校教学资源不足以及学生创新能力不同的制约,不可能为所有学生都提供统一齐全的服务,既没有这种必要也没有那么多教育资源。同时“大一统”的培养平台没有改变传统教学“一刀切”的模式,没有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更不能让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优异人才脱颖而出,获得更高层次的培养和教育。

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或者模块,但是这些平台和模块要么是针对某一部分学生,为那些创新能力特别强的学生服务的;要么是单一的,面向所有学生服务的,没有考虑到学生能力层次的差异,即使个别大学实施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平台,这种区分也是机械的按照年级划分提供不同的平台,未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不同的平台,真正既考虑覆盖范围又考虑服务效果的培养平台很少见。各高校只有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实力,在覆盖范围和服务效果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一方面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平台中受益,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平台选拔出优异的创新人才,节约有限的资源,使这些优异的人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2.培养平台之间缺乏动态衔接机制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指导老师长时期的因材施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因材施教和潜移默化进一步要求师生之间有着较为长期的教学合作。在当前大学教育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仅限于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之外,学生很难见到老师,更谈不上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而课堂教学的时间也仅限于一个学期,老师在这短短的一个学期内,甚至很难认识所有的学生,再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的热潮,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使得课堂教学往往采取大课堂教学的方式,学生很难有机会与老师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另外,由于每位老师的创新理念和方式各不相同,如果让创新能力尚浅的学生经常接触各种不同的创新理念和方式,无疑只会使其更加迷惑,对创新能力的提高无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靠课堂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课堂教学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再构建一些辅助平台,通过这些辅助平台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一对一的指导,并且要尽量使这种指导的时间足够长。在构建多个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一种动态衔接机制,使各平台之间能够有机地结合,形成一个综合、系统的体系。

目前有许多高校都向学生提供了多个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或者模块,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锻炼机会,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缺陷就是这些模块或平台之间往往没有能够很好的整合起来,缺乏一种动态的衔接与有机的结合,不但导致了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养的效果。

3.高校教学资源严重短缺

自1999年起,我国开始推行高校扩招政策,在该政策的推动下,高校扩招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1999-2004年期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增长了2.2 倍,而此前1993-1998年的6年间,分别只增长了34.4%和86%。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必然导致对宿舍楼、教学楼、图书馆、师资、教学设备、教学仪器等需求的激增。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性教育资金。总体而言,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资金的总额呈上升趋势,但是占大学收入的比例却逐年下降,因为按照国际惯例,政府财政投资的重点应是基础教育,政府财政的公共投资占基础教育投资的比重要达到80%-90%。统计表明:1990-200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来源的比重从93.5%下降到50%。

高校作为非盈利性的事业机构,通过增加学杂费以及校办产业收入的办法来弥补教育资金的不足、教学资源的缺乏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由于高校扩招,高校规模扩大,高校的设备购买,教职工的工资支出等费用的增加也使高校的教育经费不堪重负。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来填补教育经费的空缺,虽然能够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借钱终究是要还的,作为没有可靠收入来源的事业单位,高校在反复借债的过程中,仅每年累积的利息支出就已经成为影响高等院校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必要加大教育经费、教学资源的投入,在当前各高校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教学资源的短缺是制约各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的一大难题,各高校对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通过合理配置,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和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搭建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效果最佳、资金成本最小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就是摆在高校领导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4.高校教学资源尚未充分利用

尽管高校教学资源已严重短缺,但是许多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对于已经相当有限的教学资源也未充分利用,存在着很大的资源浪费,主要体现在教育设施使用率低和软硬件投入比例不合理两个方面。据长春科技大学的鲁伟义统计,我们大多数高校的设备使用率还远远不足50%。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制约了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投入。然而,软硬件投入比例不合理则是一个更加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的问题。正如文中之前提到的高校是非盈利性的事业机构,长期以来对于高校的办学效率一直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种“软投入”,它虽然是高校办学的重要教育目标,但也是一个难以衡量的教育考察盲点,不能在短期内见成效,因此容易被教育决策者忽略,将本应投入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资源转向一些短期效果显著的硬件设施建设,导致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投入更加匮乏。教育资源的浪费还体现在其他一些方面,如:行政机构功能重叠、相近的学科院系没有整合、管理人员比例过高等等。构建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提高高校办学的“成本效益”意识和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重大。

5.高校应试教育现象尚未根本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客观上形成了人才急需与人才匮乏相矛盾的状况,这一矛盾状况反映到教育领域,通过升学最终进入大学校门,就成为一种既定且唯一的成才之路。这种认识普遍存在于各级政府领导、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老师、学生家长乃至学生本人当中,学生单纯地追求升学、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社会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好坏的标准、学校以考试合格率的高低作为评价老师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老师以考分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素质好坏的标准。这样一系列的错误认识,助长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错误的教育倾向。应试教育不仅存在于中小学教育中,也存在于大学教育中。大学教育课程僵化、死板,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单一,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无疑都是应试教育的具体体现。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灌输,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不注重学生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不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启发。它所追求的只是片面的发展,而不是全面的发展。为了考试而学,为了分数而学,“高分低能”,分数代表一切,分数是人才评价的唯一标准,所有这些都是根本违背人才培养规律的。

近年来,各级政府领导、教育管理部门领导以及各地教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开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并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深远,根深蒂固,使素质教育的实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阻力,应试教育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应该教育会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创造力的保护、培育和发展。应试教育现象的存在是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三、“分层递进式”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的构建

1.针对不同培养对象提供宽泛且针对性的培养平台

一个有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一整套面向学生提供的,整合了软硬件设施,建立了完善规章制度、实施了合理激励机制的系统。这种良好的培养平台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同时也需要很高的构筑成本。自从上世纪末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规模连年扩张,教学投入相对不足,有限的资源大多数被学生的增量所吸收,而我国传统高校教学中又普遍缺乏成熟而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一方面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另一方面是现有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投入不足的制约,因此新构建的创新培养平台一方面需要尽可能的加大覆盖范围,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节省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还应尽可能有良好的针对性以提高平台的效率。传统方式构筑的培养平台显然很难解决该矛盾。

“分层递进式”培养平台通过将平台分解成三个层次来解决覆盖范围和服务效果的矛盾(详见图1)。第一个层次的平台服务对象涵盖所有在校学生,是一种群体教育,其实施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只需要学生课堂积极参与即可;第二个层次的平台同样面向所有学生开放,是一种群体和精英教育的结合,其实施采取教师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培养在课外进行,不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大部分学生利用自身努力可以获取这类教学资源;第三个层次的平台可以看作是一种“精英教育”,只有少数表现优异的学生能够获取该类教学资源,参与方式仍然是教师学生双向选择,但教师的选择权较大,往往是通过第二层平台筛选出来的。

图1 “分层递进式”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框架图

通过上述三个层次平台的设置,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获得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资源,但是获得资源的多少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努力程度。在教育资源的提供方面,群体教育结合课堂教学实施,只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做出变革,无需大量额外投入。随着大众教育向精英教育的过渡,学生数量相应减少,教学重心转移到课堂外部,并且同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提高了培养针对性的同时考虑了教师的精力和积极性,最大程度地综合利用了现有的教育资源,减少了投入成本。因此分层式培养平台在现有教育资源制约下,较好地解决了平台覆盖范围和服务效果的矛盾。

2.“分层递进式”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的实施框架

如前所述,“分层递进式”的科研创新平台是一个综合性的,有内在联系的平台体系,适应了教育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其构建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分层递进式”培养平台的制度构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1)建立制度保障

第一,制度规划。“分层递进式”创新培养平台的第一层是学校教学的“体制内”平台,第三层“挑战杯”竞赛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体制外”平台,而第二层SIT 计划是介于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跨体制”平台。将“分层递进式”培养平台完全纳入到体制内短期内还不可行,同时也可能会扼杀该平台的灵活性,使用宽泛而灵活的制度保障该平台的平稳运行是解决方案。比如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采取的教师指导SIT 计划和挑战杯计算课时量,优秀指导教师课时可替代正规教学等方式,鼓励善于指导学生的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创新培养平台上面,使其能够充分发挥长处。

第二,决策机制的建立。“分层递进式”培养平台是一个综合式的培养平台,涉及到院一级的学生工作、教务工作、教师薪酬,也涉及到与学校相应制度的配套、衔接甚至冲突,因此需要有一个精简而有效的决策机制。该决策机制包括院长或主管副院长的亲自领导与协调,专职培养平台秘书的设置、兼职评审、评价、决策委员会的组建以及向院务会的汇报和请示裁决制度。

(2)实施模块整合

从上述对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考察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学并非毫不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也并非没有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问题在于这些模块都是独立存在的,尽管其自身效果可能较好,但是由于各模块之间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因此从总体上看很难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分层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并非万丈高楼平地起,并非鼓励学校重新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去另起炉灶建立起一个完全独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恰恰相反,“分层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所注重的现有教育模块的有机整合和现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将各个本来相互独立的教学模块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其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本文的“分层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其中基础层平台的研究型教学是在配合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和本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进行的,同时该先进的教学方式也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比如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推广的“英特尔未来教师培训”本质上就是研究型教学的推广),而并非是为了建立该平台而实施的;SIT 计划是湖南大学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在全校实施的一种教学改革制度,金融与统计学院充分利用该制度,采取配套措施,将其整合成为提高层平台的核心,但并没有为之花费高昂的成本;而“挑战杯”更是已经在全国高校实施多年的一项体制外精英人才培养措施,并非本院自创。

同时,“分层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是一个开放式、适应性强的平台。虽然教育技术、教育方式随着时代不断进步而不断改变,但是基础——提高——精英的教育进阶过程却是不变的,因此可以不断地将更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整合进该平台,而不需要担心平台会落后。比如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目前正在尝试将本院特色的“金融与统计论坛”整合进该平台,同时也在探讨将暑假调查论文和毕业实习,本科毕业论文同提高层平台进行更好结合的可能性。同时,不同的院系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文科院系可以以挑战杯为精英层平台,理工科则可以以数学建模、科技发明,获得专利为精英层平台。

(3)提高教师质量

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僵化的教学大纲,也不可能采取细致统一的培养步骤和培养方案,因此该平台最重要的软件设施就是有着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

第一,严把教学质量关,保证一级平台的教学质量。对于体制内第一层平台,应当由院一级领导小组统一把关,对于新进入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可以指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其教学导师,由教学导师传授其教学的方法和教学艺术;对于教学质量不合格的老师,则应当采取督导制,在其获得督导小组的认可之前,不给予上讲台的机会;对于教学质量好的老师,则可采取内部评优奖励,组织院内老师观摩,大力举荐其参加校内外教学比赛等方式进行鼓励。

第二,不断提高二三层平台指导老师的能力,把全院最优秀的科研资源投入到创新培养平台中。对于指导成绩优秀的老师,允许并鼓励其多带SIT 计划和“挑战杯”竞赛学生;对于科研经历充沛的中青年教师,应鼓励其积极参与到科研创新平台中来;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科研能力较为突出但是指导学生经验略有不足的青年教师,应鼓励其积极参与到其它老师的SIT 计划和“挑战杯”竞赛中,一方面增加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指导能力,为其日后独立承担培养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不断总结培养经验,提高总体培养水平。定期在院一级召开“分层递进式”培养平台的经验总结交流会议,交流指导经验,查找不足,以求不断提高平台的培养水平。

(4)配套硬件设施

第一,配备专职的创新培养平台秘书,对“分层递进式”创新培养平台进行综合管理,保证该平台的良性运转。

第二,提供专门的培养场所,用作教师招集学生开会、讨论,小组学生之间讨论,召开小型的论文讨论及报告会以及SIT 验收答辩的场地。

第三,提供必需的图书以及信息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院级图书馆应当向创新培养平台的学生开放,管理中确实难以实现的,则可考虑定期向创新培养平台的学生有限度开放,比如向其提供检索并允许集体借阅图书。此外还应提供必备的电脑设备、投影设备用做资料存储和讨论、演示使用。

[1]王宏舟,丁力.来自海外的奏鸣——国外大学学术科技创新情况介绍[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2]林崇德.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3]李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4]刘宝存.创新能力的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5).

[5]高宝立.论大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2003,(8).

[6]黄春林.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12.

[7]殷石龙.创新学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8]J.P.Guilford.Creativity and It’s Cultivation[M].New York:Harper&Publisher,1959.

[9]R.J.Sternberg,I.T.Lubart.Investing in Crea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6,(7).

[10]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11]沙洪成.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3).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创新能力大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