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 习得方法 勤于练笔 提高实效:人教版义教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说课
2013-11-21林启发
林启发
(龙岩市上杭县临江城东小学,福建 上杭 364200)
〔研究专题〕习作与表达
〔研究问题〕如何提高小练笔的实效性?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简介
本单元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这三篇课文构段规范,条理清晰,层次清楚,是引导学生习得写作方法、提高小练笔实效性的好范文。
《长城》一课展现了长城“长”而“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的特点,通过联想,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课文描写长城的特点用词准确精当,比喻生动,联想丰富;《颐和园》这篇课文用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迷人景色,展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秦兵马俑》这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翔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
此外,本单元的语文园地还安排了以“保护文物”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外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宽带网,以及为中国的世界遗产写导游词的习作要求。这些都是紧扣本单元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教材分析及处理
本组教材内容文质兼美,词语丰富,构段规范。在教学中我们应明确以下两点。
(1)要明确三篇课文各自的特点,将小练笔与课文教学有机地统一。《长城》一课描写景物特点用词准确,词语丰富,要着重指导学生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颐和园》一课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全文按“总—分—总”布局,首尾呼应,要着重指导学生如何按一定的顺序写物;《秦兵马俑》一文过渡自然,从两方面详尽介绍秦兵马俑,是指导学生有侧重地描写事物的好范文。
(2)要处理好“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明确本组语文实践活动与指导习作的关系,本组围绕文物保护展开的口语文际、写导游词“宽带网”、收集中国“世界遗产”资料的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查(资料)等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单元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和本班学生实际,根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要求,笔者制定以下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
(2)通过欣赏、品读《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调动学生探究“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之美。
(3)品读感悟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学习作者观察与表达的方法,在小练笔、单元习作中能恰当运用掌握的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兵马俑的雄伟气势和多姿神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二、说教法
(一)情境教学法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认为,作家的创作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有感而发。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
在学完《长城》一课后,正当学生为祖国的灿烂文化而无比自豪时,我出示关于长城遭到破坏的报道及图片,请学生说说知道这些信息后的感受,你将怎么做。学生个个义愤填膺,纷纷发表看法,于是水到渠成地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保护文物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引导发现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而且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
《颐和园》一课文脉清晰,结构严谨,教学时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勾画、探究,再组织讨论交流。教师鼓励学生画游览示意图,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抓住“进了大门、走完长廊、登上万寿山”等表示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法,巧读学写,读写结合,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三)尝试运用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合理的“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时地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句式、仿构段、仿篇章、仿刻画的练习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颐和园》一文作者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来写,按照“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组织全文,首尾呼应。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使用这种方法来写写景作文;《秦兵马俑》一文的过渡句是“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句单独成段,既概况全文主要内容,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用“不仅……而且……”练习说话,学习使用过渡句,使自己的文章流畅清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灵活应用,做到多法并举,既为感悟课文服务,又能提高小练笔的有效性。
三、说学法
(一)潜心会文,品读感悟
这一单元的教学难点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要突破这一重点、难点,当然是离不开对语言的细细品味。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观察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这些词句,同时体会文章遣词造句和文章布局的巧妙。如《颐和园》一课“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为什么用“滑”?可不可以用“划”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
(二)习得方法,迁移运用
本组课文文句优美,用词准确精当,刻画描写细腻,文章条理特别清晰,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真体会它的好处、作用,例如在《颐和园》中习得“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我让学生周末去游紫金公园,说一说观察所得,进行说话训练。刚开始时部分学生无顺序、无重点,让人分不清方向,这时我就提问学生《颐和园》一课的写作方法,帮助他们回忆。
①结构:总—分—总。
②巧妙地运用过渡句。例如: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
③各处景物的特点鲜明:长廊的古朴典雅;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排云殿的高大壮美;万寿山下昆明湖的美丽。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皇家园林生动细腻。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试一试呢?”同学们欣然动笔,而且很快就写好了。
(三)合作修改,共同提高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完成《游紫金公园》的练笔后,我让同学交流、讨论、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仅评价描写风景的方法,而且评议是否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同时,教师出示下水文,让学生先读一读,看一看这篇习作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什么地方,是否能提出修改建议。
四、说教学策略
(一)品读课文,感受课文特点
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课文的理解是随文练笔的基础,同时随文练笔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一组课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准确的用词、清晰的条理介绍了中国的世界遗产,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针对课文特点,在教学中我设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特点。
1.品味作者准确的用词
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字眼想开去,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自主建构起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在品读感悟语句的同时,发现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如《长城》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多少”一词可以换成“无数”吗?“才”能否去掉呢?在分析比较中,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多少”“才”二字是作者心中无限感慨的抒发,表达修筑长城是多么的不容易!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将这种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出来。
2.领悟文章清晰的条理
如《秦兵马俑》一文的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句单独成段,既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秦兵马俑》《颐和园》两课按照“总—分—总”结构组织全文,《颐和园》一文作者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来写,应让学生深入体会。
3.感受作者深刻的情感
如《秦兵马俑》一文写道:“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啊!该让学生细细体会,朗读的训练就体现在这一“练点”上。
(二)读写结合,习得写作方法
1.写感受
品读课文之后,让学生根据课文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摘录好词、好句写体会也是好方法,但一定要让学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如《长城》一文:“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作者从写长城的样子到介绍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站、踏、扶”三个动词用得准确精当,过渡自然,说明作者已身临其境。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很自然地想起古代的劳动人民呢?是因为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那巨大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是谁,又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条石抬上这崇山峻岭?笔者让学生反复咀嚼“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呀!这是多么伟大的工程呀!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站在长城上,作者怎能不发千古幽思呢?我告诉学生,古往今来,有许多的名人登长城后都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赞誉之词,希望课后能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有了深刻的体会后我提出:你们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好吗?因为情动于中,有感而发,学生无不乐道。
2.仿写
指导仿写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这样的仿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抒发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局部模仿范文的方式。一篇文章或一段话,我们可以抓住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几个点进行分项仿写。这样,便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读写迁移的目的。
(1)仿句式练写话
如《长城》一文,有“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一句。长城像一条长龙,这是一条怎样的长龙?联系文中的画面和教师的多媒体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去介绍,同时理解“蜿蜒盘旋”一词。然后提问学生江滨路有2000多米,你认为可以像一条长龙吗?上杭城的汀江河呢?在讨论中,学生对比喻句的用法有了深刻的认识。
(2)想画面练段落
如《秦兵马俑》一课中写兵马俑的神态:“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引导学生补白,省略号中还有哪些神态呢?学生大胆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3)仿构段练篇章
在学完《颐和园》一课后,我让学生按游览的顺序,按“总—分—总”的结构写《游紫金公园》。而在布置此项练笔后,当堂有学生反对,说是紫金公园太没意思,不如写自己的家。检查周末作业时这位同学写了“我的新家”,他按方位顺序写,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用“总—分—总”结构安排,描述了一幢小洋房,还真是一篇好习作。
4.学写导游词
第五单元的习作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学写导游词是新编入小学四年级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对导游词较陌生,认识太少,对自己查找的资料不能正确进行处理。为了降低难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我重点指导如何改编《长城》,结合搜集的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从导游词的前言、总述、分述、结尾4个部分引导学生了解导游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理解导游词是游览时的讲解词,是为了口头表达而写的,因此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在介绍中,要把本无生命的景物赋予生命,要把静态的景观变成动态,才能够激发游客的兴趣。
(三)拓展延伸,强化语文实践
这一组教材,编者只选编了三篇课文,从表面看教学容量小,其实不然。除课文外,《长城》之后配有一个“资料袋”,介绍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宽带网”,建议学生继续搜集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其编排意图是: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探究世界遗产的兴趣,在搜集、整理、阅读、交流相关的图片画作、诗词楹联、故事传说等活动中,不断感受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魅力。因此,笔者设想了语文实践活动的两个环节。
1.课前拓展
学生交流搜集的图片资料,教师播放世界遗产图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课后延伸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办一张我心中的“中国世界遗产”的手抄报。
(2)课外搜集破坏名胜古迹的事例,进行“保护文物”的宣传。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要力求达到既能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又能让学生习得表达方法。我将板书分成两部分,一是反映课文内容,二是体现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颐和园》一课的板书如下:
18.颐和园
阅读与写作联通是面向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一体化训练,是以建构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为终极目标。在此,笔者以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探究提高小练笔的有效性,其目的就是希望以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为线,以美文阅读、阅读训练、句子仿写、片断训练、习作训练为珠,串起“读写连通”的优美彩链,通过符合认知规律的整体设计,完美地解决小学生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