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013-11-21金小兰
■金小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个民族发展历史的记录,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保护非遗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
一.东台市非遗的现状
东台市位于江苏中部沿海,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黄海明珠金东台”的美誉,几千年来东台人民与大自然的生存斗争积淀了丰富的非遗资源。新石器时代的开庄遗址、古镇西溪的神话传说“天仙配”、香火绵延的泰山护国禅寺、朴素挺拔的海春轩塔和蜿蜓秀美的范公长堤、传统精致的人工发绣、华夏一绝的东台陈皮酒、格调多样的溱湖刻纸、以及富有生活气息的弶港渔民号子等非遗资源,见证了东台悠久的历史和祖先的文明。
2007年以来,东台市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市图书馆牵头对全市非遗进行普查,共收集非遗线索11568条,调查项目1153个,其中新发现项目占46.2%。摸清了非遗的种类、数量与资源分布传承人状况等。
(一)种类、数量状况
调查项目涵盖16个门类100多个种类,其中民间文学947个,民间音乐24个,民间舞蹈4个,曲艺7个,杂技1个,民间美术10个,传统技艺28个,生产商贸习俗14个,消费习俗20个,人生礼仪8个,岁时节令15个,民间信仰13个,民间知识37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10个,传统医药13个,其他3个。由此可见,东台市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知识资源最为丰富,分别占调查项目总数的82.1%、3.2%和2.4%;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其他类资源十分稀缺,占比均在1%以下;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传统医药等资源则相对丰富。
(二)资源分布状况
从行政区域的分布数量来看,弶港镇159个、溱东镇131个、东台镇102个、富安镇102个、梁垛镇93个、安丰镇87个、头灶镇68个、时堰镇63个、三仓镇55个、许河镇44个、唐洋镇26个、新街镇25个、南沈灶镇24个、五烈镇15个,这些项目遍布在全市14个镇;从项目分布的差异性来看,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门类的项目大同小异,而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曲艺等门类在各地的差异性较大,不少项目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并带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
(三)传承人状况
普查中发现了一大批扎根民间的老艺人,共走访了非遗传承646人,掌握了极为丰富的非遗资源信息,其中对重要项目的传承人,不仅登记他们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及健康状况,还进行了拍照存档。
二.挖掘整理一批重要的非遗项目
(一)挖掘本地区具有代表性或重大意义的非遗项目对濒危项目、高价值项目、特色明显项目、传承人年事已高项目、高潜力项目和影响广泛等256个项目优先进行深度调查、录音、录像和摄影采集等,及时加以抢救和重点保护。如“董永传说”、“瑶台音乐”、“东台发绣”和一批民间文学故事、传说等。
(二)推出了一批非遗保护名录
2006年10月东台市董永传说、东台发绣、东台陈皮酒、东台鱼汤面、弶港渔号子、许河杂技、溱湖刻纸等七项第一批列入国家保护名录。2008年盐城市公布第一批保护名录共18项,董永传说、东台发绣、东台陈皮酒、东台鱼汤面、弶港渔号子等5项名列其中,居其他县市之首。2009年东台发绣、东台陈皮酒分别列入省第一批名录苏绣拓展项目、省第二批非遗项目公示。
三.建立一支非遗保护队伍
这次普查涉及16个门类100个种类,涵盖东台市境内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不仅时间紧、任务重、而且要求高,许多项目的调查都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完成,所有资料都要通过计算机操作。因此,这次普查对新老普查员来说,都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通过多级培训、层层选拔、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和途经,共组织和培养了730名专业和业余普查工作人员,建立了一支以市、镇两级文化业务干部为骨干,镇、村文化员为基础,社会协查员等为补充的非遗保护队伍。
四.东台市非遗保护措施
(一)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方针。多管齐下,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落实。
1.发动群众保护。向全市广大市民、中学生印发非遗线索征集信和表2万多份。根据每个镇的项目线索和分布情况,逐村、逐项进行调查登记,做到“一村不漏,一项不丢”。普查中发现董永遗址共有50多处,市非遗保护中心分别立碑予以保护。遗址保护地的群众自发捐款修缮了董孝祠堂。发绣从业人员组建了发绣协会,从事发绣技艺的传承保护工作。
2.组织理论研讨。建立了发绣研究所,成立了董永研究会,定期组织理论研讨活动,发行理论研究《董永故里》、《东台文博》、《天缘资讯》等刊物。
3.培养传承人。建立非遗传承人名录体系。市发绣协会与省人事厅和省工艺美术协会联合组织多次发绣培训班,提高发绣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对弶港渔号子、陈皮酒技艺、许河杂技、东台鱼汤面等加大了传承力度。弶港小学编辑了校本读物《渔家的孩子爱大海》,定期邀请渔号子传承人陆加友到学校传唱渔号子。
(二)建立保护利用基地
东台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生产,在生产中实现保护的做法,建立保护基地,加大合理利用力度,做大做强非遗项目品牌。
1.建立非遗资源档案。一是纸质档案。全市共编纂文字资料12册计154万字,其中编纂普查成果汇编本3册,其它相关资料8册。二是电子档案。所有普查形成的文字材料全部录入计算机,对计算机录入数据实行专人管理。三是照片档案。对1153个项目进行数码照相,共拍摄照片5280余幅。四是音像档案。共完成调查项目录音168小时,录像124小时,计音像资料30盒。五是实物档案。共收集民间作品、实物63件。
2.建立发绣生产销售保护基地。对传统手工艺的发绣,坚持生产性方式的保护。以东台镇为基础,建立发绣生产保护基地。坚持原汁原味的手工生产,产品价值不断提升。目前发绣从业人员1500多人,发绣产品热销法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10多个海内外市场,产值八千多万,成为东台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2002年东台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发绣艺术之乡”;2007年东台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 “中国发绣之乡”;2009年,国家质监总局通过了“东台发绣”地理标志产品的合格验收。
3.无形资源变为有形资源。把无形资源变为有形资源,也是东台市实施保护和利用的又一做法。2009年“董永七仙女文化园”、“东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列为市政府十大工程,两项工程投资1亿多元,建成后已对外开放。瑶台音乐是流传东台溱东水乡,具有悠久历史、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音乐,是非遗的宝贵资源。为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这一项目,使其形成代表东台独特的民间表演形式和地域曲调,市政府投入了三十万元打造瑶台音乐,已在东台市首届文化旅游节上展示给海内外游客。此外,投资近亿元的“宋城”已开工建设,这标志着东台市非遗收集保护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4.充分利用媒体宣传非遗品牌。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非遗品牌,一直是东台的重头戏。中央电视台、台湾三江电视台先后采访了发绣厂和工艺师,给予报道。2002年9月全国第二届家庭文化节在南京举行,东台市发绣技艺传承人王琼展示了其发绣精品《清明上河图》,并在中央3套节目中播出。根据非遗项目董永传说编排的二胡齐奏节目《天仙情缘》,参加江苏省非遗节目调演,获银奖。每年组织发绣作品参加全国和省内外各种艺术博览会展示评奖活动,多次获得国家级金奖、银奖,2006年以来就有近百件作品获奖。
非遗的挖掘保护,不仅关系到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而且关系到我们民族如何走向未来。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各级政府,也关系到所有国民。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工作要做。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要不断地探索和积累经验,为保护和传承非遗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