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唱轻演决非戏曲
2013-11-21陈奕霏
■陈奕霏
重唱轻演决非戏曲
■陈奕霏
中国戏曲,是唱重还是演重?是以唱带演还是以演带唱?或是演与唱并举?
长期以来,理论上很清楚,演和唱并重,评价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也是冠以“演唱俱佳”;但是,实际上很模糊,放眼当下戏曲,尤其是地方戏,大多以唱为主,以演为辅,甚至只唱不演。唱不唱,唱的多不多,唱的响不响,成为很多戏曲演员艺术追逐的主要目标。在一些戏曲剧目中,特别是正常上演剧目中,唱占据着戏的很大篇幅,于是,演员唱故事、唱人物、唱性格、唱冲突、唱悬念,甚至唱主题,一唱千里,一唱到底。唱,成了演员艺术展现的主要法宝。
戏曲,为什么重唱轻演?历史原因。戏曲起源于以唱为主的民间表演形式,以淮剧为例,它的雏形来自于过去里下河地区穷人讨饭的“门叹词”,那时候的艺人挨家换户地唱,唱世道唱灾荒唱生平唱命运,唱近似于如泣如诉地说,没有也无需自已的表演体系;淮剧中期,即建国前后,唱依然是剧种的主要表现手段,没有编剧、没有导演、没有作曲等主创人员,不知道也无法用表演烘托唱铺陈唱强调唱,早年的戏曲艺人们大都是以唱见长,流派更是以唱腔为主体符号。现实原因,很多人认为戏曲与话剧的区别,就在于唱不唱,唱是戏曲,不唱是话剧,于是,戏曲就该唱,就该大唱特唱。同时,当代观众尤其是一些戏迷群体,接受戏曲的主要元素是唱腔;音像公司出版发行演员的主要资料,也大都是唱腔集锦;演出部门举办展示演员的个人艺术成果,也大都是主题演唱会。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造成了如今戏曲界唱成风,唱成疯,而戏曲的另一艺术元素——表演,却与我们渐行渐远。
笔者认为,戏曲应该唱演并重,只唱不演和只演不唱,都不是完美的戏曲艺术。演是戏曲的载体,唱是戏曲的灵魂;演是戏曲之写实,唱是戏曲之写意;演是戏曲之形,唱是戏曲之神。只演不唱,戏曲犹如无舟之水;只唱不演,戏曲犹如无水之舟。演,是戏曲的物化指向;唱,是戏曲的精神诉求。我虽然是一个青年淮剧演员,但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始终注重和坚持演与唱的结合,用演和唱共同完成故事讲述、性格刻画和人物塑造。在大型古装淮剧《狸猫换太子》中,我饰演寇珠,无论在送婴儿至湖边和陈琳斗智斗勇,还是在拷珠一场,我都能做到以演带唱,以唱带演,用演和唱丰满寇珠这个草根人物;在大型现代淮剧《唢呐声声》中,我饰演一个国民党战地记者水珠,为了突显这个人物的正义之心,我以演为主,以唱为辅,着重用肢体语言表现水珠在战争下的爱情绽放,“演”更符合一个女兵的行为特征;在淮剧折子戏《哑女告状.·哑背疯》中,我更加强调演与唱的相融相合,让演与唱由两张皮化成一张皮,让演与唱既密不可分,又相得益彰,从而使演得更准确,唱得更精彩,这个近几年已经失传的淮剧折子戏,由我恢复呈现后,参加江苏省淮剧团首次艺术技能比赛,荣获二等奖。
拿什么奉献给你,传统戏曲?作为演员,我将永远坚持演和唱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戏曲才能形神兼备多彩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