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枫树林》的感悟
2013-11-21常浩
■常浩
话剧《枫树林》的感悟
■常浩
“一只蚂蚁走啊走,两只蚂蚁拉拉手,三只蚂蚁碰碰头,搬回一只大蜗牛……”
九年的等待,四十天的艰辛,百人的努力,话剧《枫树林》终于“搬回”了久违的文华大奖。
其实在接到《枫树林》剧本的时候,我并不了解剧情结构以及人物的定位,我在剧中饰演村委会主任。由于我的现实生活与该角色没有丝毫的共通点,并且该角色在整个剧本中的占比也是非常少的,所以一开始我并没有认真地去揣摩拿捏村委会主任这个角色,只觉得把剧本赋予该角色的东西表现好就行了。但是在该剧的日常排练中,由于导演的提示,我逐渐发现其实这个所谓占比很少的角色,他的每句台词都在戏中占有很重要的一笔,虽然有几场戏只有一两句台词,说出来简单,但是想说好、说准确却并非易事。导演经常会问我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处理?我脑中一片空白,因为我没有做人物的案头准备,我觉得把每句话的逻辑重音表达清晰,情绪准确,动作标准就可以了,其实恰恰相反,只会离人物越来越远,是一个模糊的角色,曾有一度我很困惑。在其他演员进行排练的时候,导演也是在强调人物台词的准确性,通过这一点,我举一反三,意识到“潜台词”的重要性,只有把“潜台词”表达明确,才能准确地把握剧中的人物。
这部话剧是根据真实故事进行的创作,我在工作之余去到了南京周边村委会,从老百姓的口中我了解了很多关于该角色对于老百姓做出的一些利民的事迹。村委会主任和村支书,这两个不大不小的村官,竟然可以这么得人心,这是让我意想不到的,也是让我内心受到极大震撼的,真的是充分体会到了该人物现实生活里在老百姓心中的印象及地位。回来以后我再次研读了剧本,通过仔细地揣摩和研读,我总结出来几点:1.村委会主任管理的整个枫树村,一个村起码也会有几百人,所以气场必须要足。2.村委会主任是行政干部,但我们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所以演戏的时候姿态不能高于村支书。3.村委会主任虽然是村级干部,但是在剧中接待的是台湾同胞,所以要表现出主人应该具有的主动性和友善性。4.既然是村委会,村字当头,所以在角色的表演上必须要把握农民应该具有的朴实性与真实感。
《枫树林》这部话剧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难看出导演的匠心独运,他将写意与写实充分地磨合及利用,即使是再不起眼的道具也都与舞台做到了结合运用,并非像传统话剧舞台场景中的那么笨重、繁琐。利用传送带将整个场景变为可动画面,再一次充分地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场景的转换。整个故事采用的都是第三人称倒叙的手法,以一个讲述者同时又是亲历者的角度向观众追叙及再现了村支书向南生命最后九十天中发生的故事。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接触过他的人来说,我们没有标尺可以去衡量,但我们却可以感受到他存活下来的意义,他是在用心、用情去与村里的老百姓进行着精神层面的交流。
《枫树林》在日常排练和正式演出期间,我的很多同事都会因为剧情的发展落下感动的泪水,观众在观看该话剧的同时也会泣不成声。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了想,也许这种最朴素、最纯粹的表演才能真正地打动观众,而我应该在日后去仔细揣摩每一个角色在剧情中的位置,把这个角色的逻辑重音、情绪表现、潜台词都一一完美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