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艺术化相结合的典范
——浅谈演出锡剧《双推磨》的心得
2013-11-21顾萍
■顾萍
生活化、艺术化相结合的典范
——浅谈演出锡剧《双推磨》的心得
■顾萍
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是我们国家的典型特征,在这样特定的大环境中,各民族、各地区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风格迥异、民族特点鲜明的地方戏曲剧种。占据苏南半壁江山的“江南一枝梅”——锡剧,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
众所周知,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来自于生活。戏曲作品的取材自然也是来源于生活,下面我就本人在演出锡剧《双推磨》过程中对来源于生活的素材,如何在艺术中体现,粗浅地谈谈我的几点心得。
锡剧《双推磨》是锡剧最为著名的传统折子戏,但凡是锡剧团无一不演出该剧,江苏省内之戏校、艺校无一不以该剧作为教授锡剧学员的教材,凡是接触过锡剧的人无一不知晓《双推磨》。锡剧戏迷更是人人会唱上一两段该剧中的唱腔。《双推磨》的传承时间之久,影响范围之广,观众人数之多在锡剧领域里是首屈一指的。那更是我们老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在该剧目中饰演“苏小娥”这一角色。《双推磨》一剧最大的表演特点就是无实物表演。而所要表演的内容却又都是那个时代乡村生活的具体体现。如:挑水担、破冰面、取水,以及最为经典的推磨。类似这些都是无实物表演。为此,作为一个艺术表演者就必须把生活的素材进行艺术化的加工,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体现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另一方面也可以潜移默化地让观众在欣赏戏曲表演时感受到日常生活劳作中的美。如:挑水担,这就分为挑空的水桶和挑满水两种状态,所表现的艺术手段也是截然不同的,要怎样才能让观众一看就一目了然呢?这就需要演员在身段和表演中体现出来。我在表演中,饰演的“苏小娥”刚出门,利索地挑起水担,步履轻盈,走的相对较快一些,两手前后握拳,表示是抓着扁担下的挂绳,脚步也是有节奏的上下摆动,让观众一看就知道是挑的空水桶。之后,在挑满水的状态下,挑起水桶起身,这时我用手扶着肩膀向上颠一下,表示水担较重,用肩膀上的扁担调整水桶的位置。这时,前后握拳稍有高低,步伐也稍有缓慢,这一系列的动作都表现为挑满水吃力的状态。这些都是乡村百姓在那个时代每天都会经历的,很多老年观众肯定也是深有体会,就会产生共鸣。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双推磨》这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在《双推磨》中,“苏小娥”是“公公婆婆早去世,婚后两年丈夫死,我一人过了三年多,从来无人帮助我”的这样一个孤苦无助的年轻寡妇。当她遇到“何宜度”并得到“何宜度”的主动帮助之后,她的内心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基于我本人的体会,我在表演一个人推磨的时候,表现出的是步履缓慢且略显吃力,两手微拳,在原地转小圈,表示手握住磨盘的手柄向前推动的视觉感受。当“何宜度”提出帮我(苏小娥)“嫂嫂,我来帮你推”时,我个人的推磨就进入到两人牵磨中,这时我的表演就表现出和一人推磨截然不同的状态。首先,我以小翻腕的动作,表现出两人牵磨比一人推磨要轻松很多的生活状态;其二,艺术化地表现出两人合作互助时的喜悦心理,再次体现出了艺术加工后劳动状态中的美。在这段一边进行对唱,一边做牵磨动作的过程中,我充分地运用表演以及和“何宜度”对视的眼神来表现此刻“苏小娥”的心理变化。
综合论述《双推磨》一剧中该片段的表演,我真切地认识到,在无实物表演的模式中,一方面要力求达到演得像,表演者的一个动作能够使观众第一时间就知道表演者在演什么。如:我在表演准备出门挑水,刚打开房门,一阵寒风吹进门时,我随即做了一个侧身避风的动作,这样观众一下子就能感知到房外的天寒地冻。同时也为我到河边取水破冰的表演埋下了伏笔。另一方面,在无实物表演模式中要力求把握“度”。如:“何宜度”急匆匆撞上水担的表演,这一细节一定要把握住“何宜度”只是擦碰到水担,如果真的演绎成碰得人仰马翻,两人都像落汤鸡一样,那么两人怎么可能在天寒地冻的屋外进行长时间的交流呢?所以,这个分寸很重要。同时也非常佩服我们的锡剧老前辈在初排《双推磨》时,他们用智慧让这个戏生活化和艺术化完美的相融到了一起,才有了今天这个戏的精彩!
戏曲表演艺术是一个综合性艺术。演谁像谁、演谁活谁是每个戏曲演员追求的终极目标。对于我这样一个青年演员,我深知脚下“路漫漫其修远”,我的艺术认知及理解尚还肤浅,因此更加需要百倍努力地“上下而求索”。恳请得到老师和专家们的指导、帮助和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