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普蕾与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不解之缘
2013-11-21刘婷婷
■刘婷婷
杜普蕾与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不解之缘
■刘婷婷
埃尔加(E.EdwardElgar1857~1934)),英国作曲家、指挥家。1857年出生,自幼随父亲学习音乐并擅长演奏多种乐器1882年担任指挥并在此期间创作许多作品,也为一些专业和业余团体写过合唱音乐。《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埃尔加于1918年至1919年创作出来的最后一部大型作品。《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在创作期间,埃尔加是把自己封闭在与世隔绝的山里,他受够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向往美好和谐的生活,在租来的别墅里写出了这部伟大的作品,连他自己都认为这是一部不可以超越的作品,也是最后一部大型管弦乐作品。可见他对此作品的喜爱。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创作的作品,但埃尔加本人则对他自己的作品总结了一句话:“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说到对生活的态度,则让我想到了一个人--杜普蕾。杰奎琳杜普蕾(1945-1987),英藉大提琴家,五岁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十六岁开始职业生涯,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1973年,被确诊患多发性硬化症,遂作别舞台,卒于盛年。《她比烟花寂寞》改编自《狂恋大提琴》(原型—杜普蕾)则披露了生活中的杜普蕾的许多鲜为人知、舞台背后的故事。这里摘录的,是姐姐希拉里眼中的妹妹,一个被扭曲了人性的天才音乐家。?为什么说到《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就会让我想到杜普蕾,因为在所有大提琴大师演奏过的版本中,只有杜普蕾的版本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当五岁的小杜普蕾第一次看到管弦乐队演出时,她就关注到了大提琴,并告诉她的妈妈,我要演奏它!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所讲述的就是《她比烟花寂寞》中的杰奎琳杜普蕾。杰奎琳杜普蕾则在生命中演绎着《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全曲突破了传统协奏曲的三个乐章模式,改用了四个乐章,但此并没有打乱全曲的完整性。
第一乐章,由开始的主和弦用ff的力度演奏出来,似乎预示着低沉、灰暗带有悲剧的色彩。让我们看到了因多发性硬化症躺在床上只能依靠点滴来维持生命的杜普蕾,再也不能上台,再也不能演奏她最心爱的大提琴,甚至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一个人眼中的绝望。接下来的主题旋律以8/9拍连贯的走向则是躺在床上的杜普蕾在回忆着从儿时阳光灿烂无忧无虑安乐的生活,与感情深厚的姐姐一起练琴演出的美好情景。随着音区由低向高音的走向,由大提琴用ff力度演奏出一串渐强的上行音阶,并转交给乐队的全奏中则第一次出现了与之前优美旋律的碰撞,美好的过去与残酷的现实生活的碰撞,让人无法接受的现实,任何事情也改变不了的现实,也是乐曲中的第一次高潮部分。平静下来后,随后,音乐又回到了现实中,虽用的是一样的旋律,但说要表达的则似乎是看透世间的一切,叹息着,既然已是现实也改变不了什么的悲凉情绪。接下来主题延伸出现在第一乐章的中段,8-13段,对大提琴的演奏要求是温柔甜美的,表现出了极美的期望,对生活,爱情的向往期待,然而又与现实生活鲜明的对比着,碰撞着,诉说着,一切都在绝望中消失。在此段音乐的表达上有着明确的、有层次的转调乐句并赋予乐句的辛酸美好的感情。直到第二次的高潮部分,和第一次的旋律完全一样,又一次的把杜普蕾从回忆中拉回来,强迫她接受着她必须去面对的现实。随着主题的再次出现,然而这已然不是过去的美好,而是现在的失落、悲伤情绪及不得不面对的生活,乐曲以微弱的音量逐渐消失的拨弦中渐行渐远的结束了第一乐章。
其实在这首作品里第一乐章与第二乐章并没有完全的相隔开来,乐队的延长音从第一乐章的最后一小节延续到第二乐章的开始,大提琴以拨弦开始第一乐章的情绪延续,以较快的快板,运用了类似主题变奏的手法再现了人生最辉煌的时刻,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十六岁的杜普蕾,那时的她,精湛的技术与其不相符的年龄落差倾倒众生。轻快明朗轻松甚至华丽的第二乐章通篇采用四个十六分音符为一拍并以两个变奏的形式讲述着从小与姐姐希拉里(长笛演奏)一起练琴,一起同台演出,成为人们的焦点。然而,在光鲜靓丽的舞台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更多关注的焦点已从吹奏长笛的姐姐身上不知不觉的转移到了妹妹杰奎琳杜普蕾身上。后台,在记者采访留影中,唯一不笑的则是姐姐。为姐妹的感情出现转变埋下了伏笔。成年后的杜普蕾一直与丈夫巴伦博伊姆(指挥家、钢琴家)奔波于各地的演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期以往对于已经疲惫无新意的杜普蕾来说以毫无新鲜感。当她决定住在乡下的姐姐家中并要求与姐姐一起分享这个家及自己的姐夫时,乐曲中以大符点和短促的十六分音符重点突出了的乐曲的高潮点,表现出了人性的扭曲已毫无保留的暴露了出来。最后乐曲以重复四小节后持续停留在同一个音的快速十六分音符下,以左右手相互拨弦演奏法及最后一个和弦结束了激情、偏激的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慢板。简短的六十小节表现了“埃尔加最深刻,同时又是最简单的思想”。像是诉说着美好的爱情,对生活的憧憬,又像是一种回忆。在世人看好的一对金童玉女巴伦博伊姆与杜普蕾,当人们都在祝福他们的同时,由于双方的生活习惯不合及男方的背叛而结束了这段佳话。拉得一手好琴的杜普蕾却没能从母亲那里学会如何适应社会及生活,如何面对舆论压力。整个乐章中大提琴持续演奏着悠长连绵不断的旋律,这段乐曲独特的气质中又有着些许哀怨与忧伤。
第四乐章,快板。主题再现,分不清到底是杜普蕾在演奏《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还是《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在诉说着杜普蕾的故事,在回顾着对杜普蕾一生,让人感慨。此乐章中一直能找到前面三个乐章的影子(素材)。从接触音乐、学习大提、参加演出、成为一颗闪耀的星,到结婚,奔波千篇一律无休止的演出,生活中的矛盾,社会的压力,造成心理扭曲,还要像常人一样正常的生活,直到最后的病逝。短暂的28年的舞台辉煌,10年的病痛折磨让我们看到的不是夜晚闪亮的星,而是没有光照,赤裸在宇宙中千疮百孔坑坑洼洼的球体随着她的离去而消失。
人琴合一,这是我们看到的杜普蕾用大提琴演奏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已经是她身体的一部分,甚至是重要的器官,而《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则是杜普蕾的灵魂。只有她演奏出来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才会触动我心里最伤感的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