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淮剧文化遗产遭遇的尴尬和广电媒体的作为
——江苏盐城市演出市场的调查与思考
2013-11-21张娟
■张娟
保护传承淮剧文化遗产遭遇的尴尬和广电媒体的作为
——江苏盐城市演出市场的调查与思考
■张娟
淮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淮剧发源地盐城市在保护传承中却遭遇了演出场地匮乏的尴尬,百姓群众急切呼吁能看得到、看得起专业淮剧团的正规演出。广电媒体如何伸手助援,推动淮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者做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广电媒体 发挥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江苏要在全国实现“两个率先”,必须在让人民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多下功夫。江苏的地方戏曲灿若云霞,异彩纷呈,不少已获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戏曲,是百姓群众十分喜爱的文化瑰宝。保护扶持、传承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及戏曲工作者的天责,也是各级广播电视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近期对盐城市的淮剧演出市场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淮剧传承保护遭遇了一些尴尬,群众想看专业淮剧团在剧场正规演出的呼声比较强烈。
一.淮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遭遇尴尬,百姓群众看不到、看不起专业淮剧团在剧场正规演出的怨声常有所闻。
盐城市是江苏13个省辖市之一,而且是全省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数量第二的沿海新兴城市。现含有两个县级市、五个县、四个县级行政区。盐城的淮剧2008年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省淮剧团就设在盐城,包括上海市淮剧团在内和江苏省里下河地区的淮安、扬州、泰州、盐城等目前国内的13个专业淮剧团,都以盐城为中心开展淮剧活动。目前盐城市境内就有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市淮(盐都)、省淮等6个专业淮剧团,且于2010年建成开放淮剧博物馆。盐城的中老年人,十有八九喜爱淮剧,会唱几段淮剧。淮剧文化已成为盐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海外、国外的盐城籍、苏中、苏北籍人士一听到淮剧乡音,便撩起思乡、恋乡之情。盐城与台湾飞机直航后,互相往来,人气旺盛。淮剧光盘碟片已成为馈赠、寻购的上乘礼品和纪念品。弘扬传承、保护扶持淮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共识。然而,笔者在深入调查中,却发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扶持遭遇了不少尴尬,淮剧创作好戏连台却不能滋养基层百姓眼球,群众渴盼能看到淮剧正规剧团演出的呼声此起彼伏。
1.乡镇剧场逐渐消失,“粉墨登场”场已不在。2000年前,盐城市计有216个乡镇,那时基本上每个乡镇都有影剧场,还有近百个村级剧场。各淮剧团除在里下河地区多个县(市)演出外,还经常到乡镇、村剧场演出。群众看淮戏很方便,剧团自负盈亏,日子也过得很滋润。基本上没有百姓群众埋怨看戏难、看戏贵。可是近10多年来,区划调整乡镇街道还有160个。原有的乡镇剧场逐渐消失。整个响水县、滨海县、阜宁县、射阳县、建湖县、亭湖区、市开发区和城南新区已没有一个乡镇剧场能接纳剧团演出,全市只有盐都区的大纵湖、学富、潘黄、尚庄、大冈6个镇和街道仍保留着剧场;东台市也只有安丰、时堰两个镇保留剧场做会场;大丰市有3个镇保留剧场做会场。也就是说全市目前能接纳正规剧团演出的乡镇剧场只有11个。基本上是每年“文化三下乡”时才演出一次两次,各级专业淮剧团基本进不了乡镇剧场演出,想粉墨登场场已不在,只能用文化大棚车每年下乡露天巡演几次,95﹪以上的农民群众常年看不到淮戏。
2.市县城镇剧场锐减,保住了剧团却未能保住剧场。盐城市的射阳县,上世纪五十年代剧团就地登记时,有淮剧一团、二团,后来合并成一个淮剧团。2000年前,有文化剧场、人民剧场、政府人民大会堂三个千座以上的剧场能为剧团演出提供阵地,现在文化剧场因旧城改造拆了,人民剧场转租给个人改造为大浴场。政府大会堂也卖给房产开发商拆建成楼盘。县级淮剧团虽然保留住了,但在本县已无场地演出。邻近的阜宁县、滨海县同样有类似的情况。沿海中心城市盐城市区也大同小异。2000年前,盐城市区东有南洋剧场,西有城西剧场,中有黄海剧场、大圣剧场、人民剧场、胜利剧场、江动剧场、文化宫剧场、市政府大会堂、文化大会堂(省淮大会堂),还有一座苏北最气派、最高档的新世纪文化城。市区有10个剧场能接纳剧团演戏,市民看戏也很方便。可是现在,原有的剧场有的出租改为大酒店、大超市、大浴场;有的因亏损转卖给开发商拆建成写字楼、大卖场。目前城东、城西、城北、城中已没有一个演出场所。市区扩大四五倍,只在城南新建了一座十分气派的市文化艺术中心,盐都区和亭湖区也新建了两座新潮漂亮的文化艺术中心。但由于造价高昂、场租很贵,又偏离市中心较远。剧团进去演出即使只求保本,票价也很贵。普通市民怕贵怕远,普遍认为去文化艺术中心看戏不如在家看电视。所以这些艺术中心成了政府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十年九不收”,除了政府组织重大活动、演出公司组织名家、名剧团和演艺明星来盐演出时,用上几回,平时也大多闲置不用。
3.专业剧团创作、会演年年丰收,百姓群众却难以得到欣赏淮剧的“精神增收”。盐城的戏剧创作人才荟萃,各个淮剧团连年创作大戏、小戏,除供本地剧团排练参加会演外,还输出给上海、常州、无锡、苏州等地其他剧种的剧团。本市创作编排的小戏大戏,在省里、华东地区、国家组织的会演、调演中,每年都获大奖,甚至被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命名为“大戏之乡”、“小戏之乡”。然而,新获奖的大戏、小戏却不能走向市场,到乡镇剧场无法粉墨登场,到文化艺术中心演出,因场租高、票价贵,演一场亏一场。政府搞活动花钱埋单演出,观众近一半是官太太、官二代、官裙带;媒体、商企组织演出,向企业推票,观众也多半是商太太、商二代、商裙带。基层百姓很难看到专业淮剧团正规演出和获奖作品演出。政府为了文化惠民,为了保护扶持淮剧文化遗产,每年都拨了一大笔钱补助“送戏下乡”,但“三下乡”大多集中在元旦、春节,且多在边远贫困地区,那时外出打工的农民还未回来。同时,老百姓认为大棚车没灯光、布景、字幕,不正规,不过瘾。加上无法遮风挡雨、提供座位,即使是专业演员在台上表演,也难得到尊重。留守老人怕风怕雨怕冷,很少把一场戏看到底。
4.中青年中不少人对淮剧文化遗产情感淡漠,淮剧传承缺乏科技手段支撑。现在的中青年当中,大多喜欢上网、看数字电视、玩智能手机无线上网。而网上、数字电视里淮剧文化遗产的剧目相当有限。加上淮剧表演节奏慢、唱腔多悲泣气氛,青年人不够喜欢。中青年观众的疏远和流失,也给淮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地方广电媒体如何针对现状在保护传承淮剧文化遗产中发挥积极作用。
分析盐城淮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遭遇的尴尬和百姓群众渴盼能够看得到、看得起专业剧团正规淮剧演出的成因,有体制内的原因,有体制外的影响,有地方政府的认识偏颇,也有剧团文艺工作者自身的因素和电视媒体、数字化时代各种网络媒体争夺受众市场的冲击。但就地方广电媒体来说,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为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保护扶持传承淮剧文化遗产担当责任,让更多的城乡基层群众能看得到、看得起专业淮剧演员的正规演出,促进普通市民、农民精神增收,笔者结合盐城广播电视台的实际,谈几点思考:
1.继续创新十八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8.19”讲话精神的宣传,并将发展繁荣文化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在文化利民、惠民、便民报道上多下功夫。今年以来,盐城媒体对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都做了浓墨重彩的宣传,现在要力度再加大、方法再创新、形式再丰富,内容再贴近,以各种消息、特写、典型专题、连续和系列报道、重点人物访谈、新闻评论、新闻调查等方式,大力报道各地政府努力筹措公共财政,支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报道各地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举措;报道各种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源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支持文化利民、便民、惠民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四位一体政风行风热线”约请市、县、区长和分管文化工作的副职领导及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的局长、副局长与群众对话交流,把乡镇剧场消失、市县剧场锐减、专业淮剧团与剧目不能走向市场的情况拍成专题片,在“四位一体政风行风热线”对话交流时播放,让各级地方领导明确真相,当面向群众作出承诺,如何解决群众看戏难、看戏贵的问题。引起地方党委政府重视,主动想办法恢复剧场、新建改造大众剧场,让专业剧团演员有粉墨登场的用武之地。
2.大力宣传江苏演艺集团体制机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敦促各淮剧文艺团体丢掉“等、靠、要”的思想包袱,主动到市场搏击。江苏演艺集团改革改制已成为全国典型,外省都在学习,我们本省得天时地利人和,把中央电视台、省广电总台有关江苏演艺集团的报道汇集起来,在文艺节目中播放。还可以购买江苏演艺集团的专题片、演出片、舞台艺术片反复播放,客观分析他们得失成败的原因和他们目前遇到的暂时困难及走出困境的前景,让干部、群众、演艺人员都明确先进样板就在身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在媒体文艺节目中刻意多播放地方特色文化淮剧的各类活动、各种演出信息和精品淮剧剧目、唱段,运用电视教唱方法引导广大受众关心淮剧、热爱淮剧。我们台广播传媒中心办了《淮剧大家唱》,电视文艺中心办了《文艺新干线》两个栏目,专门宣传淮剧、弘扬淮剧、教唱淮剧。还实行“台网联动”、“市县城际交流”、节目交换播出,营造普及、保护、扶持、传承淮剧的浓厚氛围。这一做法,既得到了市领导的肯定,又得了广大淮剧爱好者的欢迎,更得到淮剧文艺团体的高度赞扬和由衷感谢。
4.积极组织弘扬传承淮剧文化遗产的各种演艺活动和比赛活动,用精品活动推介淮剧艺术。广播电视媒体覆盖面广、影响大,加上现在媒体融合,台网联动传播,淮剧演艺活动在智能手机上随时都能看到,对传承弘扬淮剧文化遗产十分有利。我台近三年来,陆续组织“快乐老人才艺演唱大赛”、“少儿淮剧唱段大赛”、“唱响淮剧”、“淮剧大典”、“淮剧盛典”等活动,文艺中心还专门创办了《唱响淮剧》栏目,每周都要录制一档比赛节目。2008年市政府花巨资兴建了盐镇水街,专门在水街中建一座“漂舟戏苑”,江苏省淮剧团每周六、周日下午在漂舟戏苑免票演出,政府买单补助剧团。我们利用“漂舟戏苑”,组织近百场“唱响淮剧”比赛,有3000多名淮剧票友先后粉墨登场,我们也因此做到50多档淮剧文艺节目向公众播放,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两次“淮剧大典”和“淮剧盛典”,我们请来上海和本省13个专业淮剧团的梅花奖得主和国家一级演员,精彩演出撼动盐城,电视直播收视率一下猛升5个百分点,让广大淮戏迷大大地过了一把瘾。淮剧文化遗产传承人马秀英两次从上海来盐献艺鼓劲,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虽未能来盐,我们专程到上海医院,录制了她的贺言和感言。如今,马秀英、筱文艳两位淮剧名媛都已离开我们。但筱文艳的蜡像还在盐城淮剧博物馆,她今年秋天去世时,我们特地把她的经典作品拿出来一一播放,以示怀念。此举博得很多观众好评。我们也因认真传播淮剧所制作的《淮剧大典》、《唱响淮剧——四朵梅花与票友联动》两档节目连续两年获得江苏省电视文艺奖一等奖。
保护扶持、传承弘扬淮剧文化遗产任重道远,广电媒体不可能有效解决诸如剧场匮乏、剧团缺乏活力等历史沉积问题。但文广同心、剧影联手尽力作为,对发展繁荣地方特色文化和传承淮剧文化遗产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盐城广播电视台文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