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州话别》创作随笔

2013-11-21崔安强

剧影月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词作者泰州笔者

■崔安强

由江苏省音乐家协会、泰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等单位主办的“名人故里·祥泰之州”全国征歌大赛日前结束。本次征歌大赛有来自国内近20个省市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专业词曲作家和词曲爱好者参与,经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全国著名词曲作家终评,最后评出一等奖作品2首、二等奖作品5首、三等奖作品8首、优秀奖作品10首。

其中,由叶庆瑞作词、笔者作曲的《泰州话别》获得一等奖。该歌曲还进行录音,制作成CD并在今年即将举办的梅兰芳艺术节上演出。另外还将作为泰州市今后各级晚会上歌曲演唱的推荐曲目,使之成为推荐泰州的一张音乐名片。

在进行选词的过程中,笔者反复思考,究竟要以什么样的角度去创作“祥泰之州”——泰州呢?作为新兴旅游城市和具有特殊政治意义的城市,泰州充分把握着各种发展机遇,集水乡风情、名人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等各类资源于一身,如今的泰州正日新月异地发展着,一派欣欣向荣的风貌。然而,在笔者眼中,蒸蒸日上的泰州固然有很多值得书写的地方,但是,泰州的古老、沧桑和那一份淡淡的哀愁,更吸引笔者的关注。因此在看到叶庆瑞先生的歌词时,便很自然地在脑中形成了一连串的音符。

一.深度挖掘歌词的文化内涵以激发作曲者的创作灵感

泰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名贤辈出,在此篇歌词中得到一一阐述。整篇歌词中,不可或缺地提到京剧大师——梅兰芳,梅先生刻苦学艺、创艺立派、将京剧远播国外、桃李满园,因此梅先生与故乡泰州的桑梓之情和故乡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早已成为泰州的一种文化内蕴。

哺育世世代代泰州人的凤城河,千亩水域绕城四周,泛舟河上,您会充分领略到“州建南唐”的历史厚重。凤城河畔,望海楼、桃园等景点汇集了泰州历史、戏曲、民俗、商贾四大特色文化。望海楼,始建于宋,明清重建,更领江淮雄风,人称“江淮第一楼”。望海楼隔河为桃园,取孔尚任寄寓泰州陈庵创作《桃花扇》之意,与泰州梅园戏剧、柳园评话相联,三园一线,形成“戏曲文化三家村”的独特人文旅游景观,徜徉其中,宛若行走于中国戏曲文化之长廊。

泰州的麻石老街,青砖黛瓦,展现了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泰州古街巷,皮包水、水包皮,戏院书场,泰州古城的草根文化在这里尽现。另外泰州的饮食文化也被在歌词中提及,麻糕饼、板桥贴都是泰州饮食的代表。

经过笔者的细细体会,发掘《泰州话别》的词作者从多个角度出发,将泰州的经典毫无保留的展现了出来。本词描写了泰州的多个方面,无论历史、名人、文化、物产、美景、美食等,都是经过词作者精心选择才流注笔端的。整篇歌词没有参杂庸俗的介绍,而是将泰州的文化底蕴告知读者,展示给听者。在构词时,词作者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的文字来阐述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创作,但听者定能轻松明快地掌握其中的大意及内涵。

《泰州话别》一词虽无特别惊艳的章节,但词作者却加入了一份细心、用心与真心,希望通过此词让听者更为深刻地了解泰州,不忘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尤其贯穿全词的乡愁,更是为笔者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基奠

二.与词作者保持创作基调的统一

泰州具有2100多年的历史,在937年,将海陵由县升为州,取国泰民安之意,故名泰州。千百年来,风调雨顺,安定祥和,被誉为祥瑞福地、祥泰之州。关于泰州的词作品有很多,但笔者在选择歌词时,就已经与词作者产生了共鸣,有着相同的创作灵感和基调,感词作者所感,深体词作者之心境。笔者能够深切体会到,《泰州话别》的基调就是惆怅、乡愁、怀旧。

此篇歌词虽是用现代文的写法,但是非常有画面感,有意境。光是看词,就可以寻找、体悟到泰州的特色。望海楼、城隍庙、泰州老街、柳园、梅园、桃园,还有象征着泰州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的麻糕饼、板桥帖,此篇歌词将泰州的元素一一囊括在此篇歌词之中。

另外笔者很容易地在词的情感间确立歌曲的调性,整个歌词的意境让笔者确定以小调性来创作该首歌曲——具有比较柔和、细婉的色彩。因此笔者期待以抒情、柔和,动听流畅的旋律来书写泰州的特色。

笔者也体会到该歌词是以抒情曲体、叙歌曲体为主题的,即在歌曲创作时,笔者更为注重旋律的优美、抒情且富有意境,节拍、节奏舒展、宽广而较为自由;歌词具有较强的情节性,像讲故事那样,缓慢而起伏不大,清晰又引人入胜。因此笔者将音乐的创作基调定位在借景抒怀、即景咏情。

三.设计音乐主题

音乐主题就像一颗种子,它的好坏优劣决定着它是否能成长成大树。所以一首好的歌曲都是一个好的主题发发展出来的,所以写好音乐主题很关键,一定要力求精辟。因此,在深刻体悟了歌词的内涵之后,笔者便开始设计音乐主题了。

什么是歌曲作品主题呢?歌曲的音乐主题,通常是由一个核心部分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感情特征,概括了歌曲的基本乐思,而且是作品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基础。

笔者在创作《泰州话别》时,是从整个歌词的要求来构思音乐主题的:

第一句:“菊黄露洁,叶舞如蝶。”接下去的歌词是“望海楼飞檐,高悬一轮明月。泰州话别,那堪这中秋时节。……”歌词虽然不长,但寓意很深。因此,音乐主题应集中塑造中秋佳节,游子透过对泰州的回忆而表达的丝丝思乡之情。整个音乐突出内在深情的特点。歌词描述的形象较多,时间、空间的跨度较大,因此笔者则根据全曲的主题思想和形象特点来考虑,定下全曲惆怅的曲风,这样一来,全曲风格则变得较为统一,不至于因为歌词的内容跨度大,而产生“曲随词跑”或用音乐解释歌词,写到哪里算哪里的零散现象。

四.发展主题完成音乐

在笔者设计好了音乐主题后,就根据这个主题去发展,最后完成这首完整的《泰州话别》。在作曲过程中,笔者运用了起、承、转、合的方法。所谓“起”就是所说的呈现的音乐主题,笔者在设计《泰州话别》的前奏时就定下了惆怅的基调,歌曲一起调,听众已然可以感受出整首歌曲的风格。接着便是“承”,所谓“承”就是承接的意思,也就是说,歌曲的第二乐句承接了之前的风格。所谓“转”也就是转变,歌词的句子与句子之间和前两个歌词句子产生了强大的对比,曲风的变化使人耳目一新,从而使原来的主题歌词句子扩大了发展的空间,使音乐不断向前发展。歌曲的高潮是整首歌曲中情感部分的最大宣泄。也是歌曲中让人最能记忆和传唱的部分。因此,笔者在创作《泰州话别》的高潮部分时就非常注重“转”的功效,利用声音响度的提高、情绪的加重以渲染主人公强烈的思乡之情。所谓“合”就是合在一块,也就是概括总结的意思。在整首歌曲的末了处,笔者就通过“合”的方式,将所有的情感汇成原先一开始设定的惆怅的情感,因为音调重合就会显得整首歌曲的节奏的吻合。

就整个《泰州话别》的创作而言,笔者努力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现实情境融入到音乐形式美之中,并力求在音乐形式的美感中显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内涵,结合歌词深度揣摩主人公的情感、性格、内心活动等,深入发展音乐主题以完成整个作品。

结语

一首词,一首曲,对于一位听者来说,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笔者而言,却是一段非常难忘的创作经历。

总之,作为一种“流动”的艺术,音乐的创作必须要有感而发,厚积薄发,在创作过程中要把创作者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瞬时感受等和音乐旋律、曲式、调式还有表演、欣赏等结合起来,通过形式美与内容性的完美结合,赋予音乐作品以永恒的魅力,使得听者能够运用自己的感官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净化自己的灵魂,愉悦自己的身心,获得美的感受。

[1]王安国;;20世纪作曲家个性化材料与音乐分析技法的适应性——以巴托克、朱践耳为例[j];人民音乐;2010年01期

[2]赵仲明;;中国语境中的音乐分析述评(上)——从曲式分析到音乐学分析[j];音乐研究;2009年04期

猜你喜欢

词作者泰州笔者
Taizhou Stinky Tofu泰州臭干
泰州行吟
幸福水天堂——泰州
成为经典的概率
成为经典的概率
“词作者”陈水扁亮相音乐会
转眼我们就老了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