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牡丹亭》当代不同改编本之异
2013-11-21李月云
■李月云
试析《牡丹亭》当代不同改编本之异
■李月云
当前最为大众熟知的昆曲《牡丹亭》版本,无疑首推白先勇先生一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和江苏省昆剧院排演的精华版《牡丹亭》,而稍早一些的上海昆剧团陈士争版《牡丹亭》,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演出后,一时之间传遍全球的场景,或许也仍活在众多昆曲迷的记忆里。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尝试对《牡丹亭》的几个改编本做出比较分析,希望借此对昆剧传统剧目的改编方式作一梳理。
首先,剧情编排方面,各个改编本都有自己的考虑,各有其特色。汤显祖原作《牡丹亭》共五十五出折子戏,在当今速食文化消费习惯影响下,全本演出几乎已成为神话,那不仅会拖疲辛苦演出的演员,享受精神消费的现时观众也不会买账。于是,给这部传统经典大戏瘦身,便是摆在每个昆剧改编团队面前的现实而又艰难的课题。青春版《牡丹亭》的编剧组,集合了白先勇先生、张淑香女士、华玮博士、辛意云教授等文学、昆曲界泰斗级人物,用了足足五个多月时间来打磨这个剧本,始终秉承“只删不改”的原则,将五十五折的剧本合力整编为上中下三本共二十七折;其中有些折子戏,出于剧情紧凑的需要,将其顺序调整,比如将前面的《言怀》置于《惊梦》之后,使柳梦梅应梦而现;另还有些折子戏的合并,比如将《拾画》、《叫画》合并为《拾画》一折戏,这节省了演出时间,仅需三个晚上便可完成整本演出。张弘先生作为江苏省昆剧院的著名编剧,一再强调昆曲精华版《牡丹亭》追求的不是景,而是境。为保证昆曲原汁原味地传承与保护,他始终谨小慎微地对原著进行微调,坦言“不敢加工原作”,努力坚守这份历经四百余年考验而魅力依旧的大作,最终取原作 55折之13折,即《肃苑》、《惊梦》、《寻梦》、《言怀》、《写真》、《诊祟》、《离魂》、《冥判》、《叫画》、《幽媾》、《旁疑》、《冥誓》、《回生》。为追求精致,紧扣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剧情命题,还因此舍弃了回生后的所有戏份,演出时间更是大大缩短,仅仅四五个小时便可完整讲述这整个生动感人的爱情神话。而旅美艺术家陈士争导演的《牡丹亭》当时在林肯艺术中心是五十五折的全本演出,完全遵从原作,尽可能地还原原貌,演出时间要接近一周左右。
其次,在主题选定上,不同改编本各有侧重。青春版的主旨是以“情”为中心,白先勇先生认为,“改编是必要的,但改编要与汤显祖时代以‘情’颂为美的原则相一致,充分体现情深、情真、情至的主题”。因此,他所改编的上中下三本《牡丹亭》分别标作了“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从而搭建了柳杜二人的爱情主线;同时为还原原作中的社会环境,他还架设了一条反映宋金矛盾的李全战争副线。张弘认为精华版昆曲 《牡丹亭》应该定位于“情”上,为追求情致,同时避免至情的损耗,他将全剧定位在回生止,省略了回生后的所有戏份。而美国版的《牡丹亭》完全尊重原著精神,尽可能还原原貌,以近乎完全写实的手法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涤荡在时代兴衰间的爱情幅卷。
再次,诸版本舞台上的表现也极为不同。在情景再现方面,青春版遵照中国传统“一桌两椅”式的造景方式,舞台上除了演出必备的背景屏幕、桌椅道具外再无他物,打造最精简的戏剧情境,以意传神,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美国版则是用全景再现的形式,尽可能忠于原貌地还原剧本中所述,园林、假山、楼阁、禽鸟、池水等一应俱全,甚至在一次演出中竟闹出了这样的笑话:演员正在台上唱得投入,两只代表鸳鸯的鸭子突然煞风景地“呱呱”叫了起来,惹得舞台混乱,令人哭笑不得,现在看来这种繁琐复杂、还原原貌的做法反而显得做作,大可不必,更何况戏剧本身讲求的是意境而非实境,是心理的想象与思维的驰骋而非一览无遗地视觉冲击;精华版在这方面更是取其所需,删繁就简,只陈列些其精华体现所必需之物。角色的饰演与诠释方面,青春版《牡丹亭》中,少年、青年、中年杜丽娘与柳梦梅均由沈丰英与俞玖林一演到底,同一角色以相同面貌呈示给观众,仅以妆容的更换来展现他们年龄的变更。而其他版本《牡丹亭》大多以相应年龄的不同演员来饰演不同年龄段的杜丽娘与柳梦梅,相较来说,青春版的选择更容易满足人们的视觉接受,而其他版本难免引发人们的思维混乱与视觉判断上的疲劳。青春版《牡丹亭》在演出服装的选择上也是审慎再三、精挑细选,最终选用中国传统的苏绣工艺来传递中国浓郁的东方文化。此外,青春版以“尊重传统,不因循传统;利用现代,不滥用现代”为原则,坚持“古典为体,现代为用”,吸收借鉴当下时尚元素使昆曲表演更具时代气息,比如花神起舞中对时尚芭蕾元素的借鉴,比如对先进灯光音响设备的充分利用,使即使在可容纳几千人的大厅里进行演出,依然可以保证演员不用麦克风也能让观众清晰地听到昆曲唱词。
如上所述,已改编的几个《牡丹亭》版本,在剧情编排、主题选定、舞美设计上各有侧重和优势,也都以其各自的特色在市场上赢得相应份额。以上三个方面的也成为目前昆剧传统剧目改编的几种主要通道。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