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文化在村级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13-11-21杨国民
■杨国民
《文化部关于加强村级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有这样的表述:“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和保护文化遗产、美化人居环境相结合”,“加大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保护文化遗产,发掘民间文化资源,一方面使村级文化建设有了坚实的文化底蕴和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和光彩。
一.让农村成为传统思想精华的宝库
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复杂,泥沙俱下,但其核心价值取向始终与社会前进的主流、文化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其中的思想精华,值得我们在开展村级文化建设时借鉴学习。如在对待人与环境、自然、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将人的发展进步与环境的优化改善相统一,将人对事物的态度与事物对人的反馈相结合。人即环境的产物,环境即人的外化。以此为指导,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与保护文化遗产、美化人居环境相结合,有助于将文化工作的标准落到实处,也让注重实惠的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二,传统思想对道德极度重视,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取向大体趋于一致。在村级文化建设中,两者完全可以互相促进、互相融合,促进农村道德建设的深入展开。尤其可以开展宣扬农民较为容易接受的孝顺、诚信、礼节等传统美德,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概而言之,传统思想精华中核心的价值取向,如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脚踏实地精神、勤俭节约美德、舍生取义精神、团结互助精神等等,都可以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相结合,重新解读,互相融入,建立新的社会道德观和新型价值体系。
二.让农村成为戏剧曲艺的沃土
戏剧曲艺是传统文化中为数不多的传民风、接地气、时至今日仍具有一定生命力、拥有广大受众的文化资源。文化工作者们有义务、有责任发扬光大戏剧曲艺艺术,在生活节奏相对缓慢、受众相对繁盛的农村地区,戏剧曲艺的发展仍具有相当广阔的空间。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豪杰、玄幻传奇等传统题材,固然可以吸引忠实的中老年观众,而现实题材的加入、贴近生活主题的表现,也可以让年轻观众发现戏剧曲艺的魅力所在。戏剧曲艺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的进程中,同样有许多精彩纷呈、可歌可泣的故事,作为正在发生的历史,可以纳入到戏剧曲艺表现的艺术范畴中去。让农民在舞台上看见亲切可感的自家人、自家事,听见反映心声的自家话、自家曲,农民自然会成为戏剧曲艺的忠实拥趸。一些发展势头良好的地方戏和曲艺形式,无不验证了这一规律。
三.让农村成为民风民俗的乐园
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冷暖不一的气候条件,蕴藏丰厚的传统文化,使各地产生了许多独有的地域特色和生活习俗,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千地一面”、“千人一面”的现象,这无疑是令人遗憾且惋惜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丢掉个性;现代,却更要保留对民风民俗的尊重。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村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很多地方都提出了 “一村一 (多)品”、“一地一品”的目标口号,有意识地保留、强化了对当地民风民俗的保护传承。当然,这还远远不够,村级文化建设应该上升到保护开发当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高度,并实施村级文化品牌战略,与旅游业、工艺品行业等相结合,在更好地保护传承当地民风民俗的同时,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进而带来一系列良性的综合发展。
四.让农村保有宗族伦理的传承
中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视宗族伦理的国家之一,作为儒家文化圈的起源地与核心,中国自有一整套完善而严密的宗族伦理传承体系,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无与伦比,在此基础上生发出的爱国情怀,更具有切实可亲的情感基础。
人对于历史和自身来源的探索追问,是社会发展、思想进步的动力来源之一,在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重建宗祠,重修家谱、族谱,让每一个人在家族中、在家族史上找到并留下自己的位置,为历史添资源,为现实留凭据,为将来写历史。这是村级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五.让农村拥有田园牧歌的境界
国人心中,有一个永恒的田园牧歌之梦。它起源于农耕时代先民的胼手胝足、辛勤耕耘,植根于农村宁静悠远、鸡犬相闻、山明水秀的美好自然环境,又经过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代代田园诗人的吟咏传唱,成为了传统文化中格外清新恬美、亲切宜人的一脉清流。村级文化建设的更高目标,应让农村长久保有这种田园牧歌的境界,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农村,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使农村既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又能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乐园,最终成为国人心中宁静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