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行动

2013-11-21王伟娜

剧影月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盐城市惠民文化馆

■王伟娜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近年来盐城市文化馆始终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抓好基层发展、实施文化惠民放在重要位置,推出一系列促进基层文化发展新举措,提升了文化的辐射面与影响力,为搞好文化惠民,服务文化民生,推动全市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以文化馆站建设为龙头,夯实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

县级文化馆与乡镇文化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直接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重要文化场所。建设好县、乡文化馆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历史原因,盐城市建市较迟,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基于多种原因,2009年以前,全市138个乡镇只有84个乡镇文化站基本达标,其它面积都不足500平方米。9个县级文化馆只有2个为一级馆,3个二级馆,其余4个为无等级馆,就连作为800万人口大市的市级文化馆面积也只有2000平方米,设施硬件处于严重滞后状况。在省厅统一部署下,2010到2012这三年间,盐城市将市县乡三级文化馆站达标建设作为市政府新农村五件实事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事业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成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分解工作任务,定期督促检查,狠抓措施落实。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和督查,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和困难。文化馆的同志更是人员定岗包干参加督查考核。经过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到2011年底,全市乡镇文化站平均面积达760平方米。尤其是市县两级文化馆建设步伐加快,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市政府扶持下,经过置换的市文化馆达到7600平方米。9个县区文化馆有8个通过2011年国家一级馆的验收,全市基层文化建设登上新的台阶,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新的平台。

二.以开展群众活动为抓手,努力丰富农村文化

党的十八大将文化建设提到新的高度,为我们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强大动力。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盐城市文化馆坚持以开展项目活动为抓手,使文化工作常搞常新。从2006年始开展的“十馆联动”先进文化下基层活动,实行市县联动,城乡互动,专业与业余同台,组织队伍深入到村组、边防部队、学校企业,7年来计演出达120多场,教育观众20多万人次。该活动现已成为江苏省群文创新服务品牌,被省政府列入2011年全省为民办实事文化工程;连续组织六届的“庆六一少儿广场书画大赛”,每年吸引全市千名少儿参赛,成为关心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实事;首倡发起的苏北沿海三市南通、连云港、盐城书法美术摄影展,创作出近千幅精品佳作,成为推动沿海大开发中独具魅力的文化现象;参与连续五届的全市“全面奔小康、建设新盐城”文艺调演,推出一大批农民自编自演及反映新农村建设的优秀节目。2012年起策划的“盐渎风”文化民生惠万家,按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启动了“春之秀,夏之韵,秋之美,冬之舞”唱响四季歌活动,其广场演出吸引数十万人参加。参与人数之多、幅射面之广、呈现艺术水平之高,均开创盐城市群众文化活动之最。

三.以弘扬特色文化为载体,促进基层文化发展繁荣

为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特色,盐城市文化馆精心参与策划文化活动品牌的打造,引导各地开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亭湖区推出“和谐社区天天乐”活动,多层次、多样化满足社区群众文化需求,该品牌获省第九届“五星工程服务奖”。阜宁县利用该县有演唱牛歌的传统,组织全县牛歌大赛。2012年与盐城市文化馆联办的第三届阜宁牛歌大赛吸引了来自安徽、江苏、山东三省38个县百名牛歌手参赛,活动期间有10多万群众参加观看,该项目获2012年省第十届“五届工程奖”活动项目奖。响水县为把品牌文化活动做大,利用地域优势组织了 “四市五县文艺联谊邀请赛”,一批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走出了响水,其中小淮戏《公鸡做媒》,小品《风雪之夜》等节目被推荐参加全省专业大赛获金奖,展现了新农村农民群众的精神风采。盐都区还在省非遗传承地义丰镇举行首届舞龙大赛,有三个市40多支舞龙队参赛。这些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风格各异、精彩纷呈,丰富了农村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繁荣了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扩大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盐城市文化馆积极参与特色文化的组织发动并取得成效。建湖县作为国家非遗淮剧、杂技传承地,这几年在市文化馆指导协助下,每年都举办中国·建湖淮剧、杂技文化庙会,使淮剧、杂技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东台发绣历经数百年传承,已成为国内民间一绝,目前该市已有专业发绣人员数万人,其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大丰的麦秆剪贴工艺精巧、匠心独运,其传承人沈社国先生不久前受邀专程赴法国蒙斯市举办个人作品展,并荣获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亭湖区作为全省少儿曲艺之乡,建立在此的“江苏省少儿曲艺培训基地”辐射周边20多个县(市、区),培养了200多名少儿曲艺人才,已连续三届参加中央电视台少儿曲艺大赛并获奖。民间特色文化品牌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盐城市基层文化的发展繁荣。

四.以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为根本,多渠道培养基层文化人才

组织基层活动,开展文化惠民,关健在人,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这几年盐城市文化馆配合主管局在培养基层文艺队伍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评比命名,举行“十佳民间工艺师”评比,将散布在全市基层40多位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请到市里表演参赛,报纸、电视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宣传,市领导为他们颁奖。目前盐城市的发绣、泥塑、麦秆画、根雕、农民画、剪纸等已形成一定影响。组织业务培训和技能考核。针对基层文化队伍新人多、业务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盐城市文化馆连续三年举行对全市乡镇文化站长和县(市、区)文化馆干部业务培训,并组织业务技能大赛,促进了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学文化、学业务、学技能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其思想和业务素质。召开现场会,转发先进典型材料,及时总结推广基层文化建设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馆里创办的《文化与传媒》每期都宣传各地开展文化惠民,组织文化活动的经验与做法,提高基层文化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深入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在活动中提升文化馆的影响力,从而促进全市基层文化工作水平的提高。2012年在省第十届“五星工程奖”评比中,盐城市参赛的动态与非动态作品获5金12银20铜,成绩名列全省前列,市文化馆业余团队编排的《彩球舞》参加了全国赛事并获金奖,由文化馆组织开展的文化惠民活动正成为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事工程。

猜你喜欢

盐城市惠民文化馆
盐城市开展重点钢铁企业全面体检
·盐城市日月路小学师生作品·
家中电器要“焕”新 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千年的回眸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2)
坚定不移抓教育 践行初心惠民生
盐城市中级法院和盐城市侨联共同举办涉侨纠纷调解中心揭牌仪式
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