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2013-11-21霍力

剧影月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文化站农民农村

■霍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了我国人口数量的一半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农民文化活动比较贫乏、农民基本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民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这种现状不仅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保障农民文化权益下功夫,积极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目标。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城市文化建设相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长期存在,经济建设最能体现政绩,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效果,文化则不然。通常要提升一个地区整体的文化水平,需要通过数年甚或数十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而一个地区党政领导的任期一般只有几年,如果不在短时间内做出政绩来,容易被人看作“无能”,要体现自己的领导水平,“轻文重钱”是最好最迅捷的方式;还有的领导认为,文化么,跳跳舞、唱唱歌,搞几场比赛,办几台晚会就成了,很简单;甚至有些领导认为:文化跟我没关系,抓好经济民生才是大事,等等。由此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只停留在书面上,并没有能够真正落实到行动中,从而影响了农村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农村文化事业经费严重短缺

经费困难是一直困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事业经费较以往有所增加,但大部分是用于人员工资的增长,用于文艺创作、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的经费还是少之又少。尤其在财政体制改革后,不能保证文化经费投入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增长相平衡,导致农村文化站没有固定经费或经费投入不够,很多文化站无以为继,文化活动难以开展,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除了部分经济比较富裕的乡镇和村建立了较为现代化的文化活动场所,更多的文化站由于地方财力囊中羞涩,文化设施经费投入不足,无法保证文化场所及设施的更新换代,文化站面积不足、设施陈旧的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由于文化活动场所的简陋,现有文化活动场地的利用率也不高,文化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农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

农村经济的增长使农民逐渐富裕起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仍显得十分单调,与经济的发展很不相称。多数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是以看电视、玩麻将、唱歌、下棋、扑克牌比赛等为主。其他形式的文艺活动的匮乏,显示出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选择的局限性。农村文化站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无法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五.缺乏合理的人才机制

目前农村文化队伍存在年龄偏大、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乡镇文化站缺乏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同时,由于收入低下,农村文化从业人员人心不稳、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有的乡镇文化干部在职不在位,有的身兼多职,有的地方干脆空岗。由于人才机制的不合理,造成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的障碍,导致文化活动组织困难,基层文化建设缺乏活力,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文化活动的需要。

六.文化资源配套浪费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有多头管理的现象,文化站与农技站、广播电视站、学校等单位的协作程度不够,他们各守一块,人员、信息和设施等方面不能形成共享,在开展文化活动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整体资源优势,造成文化资源配置浪费,影响举办农村文化活动的全局效果。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新的历史阶段,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抓住这一阶段的特点,掌握时代脉搏,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使农村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相同步,实现社会的统一和谐。

1.制订合理的人才机制,加强农村文化干部队伍建设。

做好任何一项工作,人才是关键;保证人才不流失,制度是关键,队伍建设是搞好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首先必须建立一套可行的人才流动机制,在稳定现有人才队伍的基础上,采取措施鼓励更多人才加入,从而发展出一支专业和业余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干部队伍。

保证农村文化干部队伍的稳定,应实行对文化站在编干部工资的财政统一发放,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从根本上解决乡镇文化干部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能吸引年轻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彻底解决农村文化干部队伍老化的问题,走出农村文化队伍后继乏人的窘境。

对于已经加入队伍的干部,可通过举办培训班、定期研讨、参加上级文化活动和组织地方文化活动等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不断更新农村文化队伍中“老人”的知识结构,并培养“新人”的从业经验。帮助他们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组织能力,使他们人人都成为文化骨干,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总体服务水平。

农村文化干部是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农村文化活动中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他们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因此,在保证队伍稳定和新人参与的基础上,还应制订文化干部的从业资格规定,实行竞争上岗,能者优先。努力发现和培养业务骨干,充分发挥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干部予以表彰奖励,让懂文化、会管理的人能脱颖而出,真正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化干部队伍,不断适应日益发展的农村文化工作需要,实现农村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农民需要的文化服务项目,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现在由于农民观念发生变化,很多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他们长期在外,逐渐适应了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与农村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留在农村里的人口以老人和少年儿童为主,一些乡村网吧、游戏室等地方成了学生常去的消闲场所,而老年人则以打麻将为日常的娱乐方式。因此发展农村文化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了解农民心理,经常组织一些适合老年人和学生以及学龄前儿童的文化活动,吸引大家参与。

目前,我们乡镇文化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1)政府领导下的文化单位,如图书馆、文化馆、演艺集团等举办的送文化下乡活动。(2)农民自发举办的表演活动,如节庆期间的民间活动、农民婚丧嫁娶时的小型演出和乡村大户惠泽邻里、报效乡亲而出资举办的文艺演出等。(3)乡镇文化站、文化大院、文化室、文化户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需要指出的是,组织农村文化活动的关键在于引起农民兴趣,不对农民胃口的活动是无法得到农民认同的,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送文化下乡和文化站举办的文化活动也需要善于总结农民自发举办的文化活动的成功经验,真正做到把农民需要的文化送到农村,避免流于形式,应者寥寥。据悉,有关部门设计了一种流动文化车,集阅览演出放映于一体,虽然很多人还没有见识过它的真面目,不过,这种流动服务方式至少表现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值得我们去推广。

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仍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节庆民俗文化活动和民间艺术表演活动的方式,由文化站牵头,各文化大院和文化室协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和发掘优秀传统民间活动,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鼓励农民自编自演,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

此外,“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的提法在近年来比较流行,笔者对此表示赞同。我们过去的路线是“送”文化下乡,忽视了对农村文化的培植,造成农村文化创造力的萎缩。送下乡的文化产品往往不合农民的胃口,结果无法引起农民的共鸣,因此产生的文化效益就非常有限。建设农村文化,应该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发展农民文艺队伍为农村文化主力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领域。“种”文化的提出,标志着我们的方式将变为对农村文化的保护与培植,以刺激农村文化内生,激发农民自身的创造力为主,这样才能使农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加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

3.完善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各单位协作联动,充分利用文化配套资源。

文化场所和文化设施是举办农村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发展农村文化必须不断增加新的活动场所设施,并做好已有场所和设施的完善升级工作。文化站、文化室、文化广场、图书室、剧院等场所及所含设施应根据当地农民的需求建立,可以有意识地增加科学讲座、致富宣传等内容,除了丰富文化生活外,还能促使他们掌握实用技术,科学致富,从而提升其整体素质。

鉴于文化经费紧张的问题一直存在,而现有文化场所及设施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的状况,我们可以实行各单位协作联动,共同组织文化活动,实现文化配套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文化场所和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比如,文化站、文化室可以加大与农技站、学校、广播站等单位合作力度,携手合作,举办跨行业、跨系统的活动,取得资源最大化利用。

4.争取政策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弥补经费短缺问题。

经费问题向来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老大难,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和分配失衡,也是基本文化设施严重滞后的根本原因,更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桎梏。为了突破这个瓶颈,我国已加大了对农村文化经费的投入力度,但是完全依靠财政投入解决这个问题是不现实的。只有在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引入产业运作机制,鼓励农民自己兴办文化产业,并通过民办公助等方式,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树立农村文化经营战略,不断发掘农村资源,才能有效解决农村文化经费不足的问题。在这一点上要做到:把发展农村文化和历史文化名村镇结合起来,把发展农村文化和发展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把发展农村文化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结合起来,把发展农村文化和兴办农村文化实体结合起来,把发展农村文化和保护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

5.改变观念,加强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领导干部的观念决定了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深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重要思想的理解,树立“文化生产力”思想,树立大文化发展观,理解经济与文化在农村建设中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的关系,把农村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放到同一高度,认识到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样重要,把文化和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文化与经济共同持续发展。

此外,由于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地理、习俗、传统的差异导致文化上也有很大不同,加上近年来城乡差距的减小,农村文化建设已不能用单一模式发展,而应在不断的变化中寻求新的契机,解决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使广大农民参与到越来越丰富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去,实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猜你喜欢

文化站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欠发达地区乡镇(街)文化站现状与亟待解决问题
唱响“工人先锋号”米市文化站获殊荣
农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浅谈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管理——关于迁西县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莫让乡镇文化站“空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