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文化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2013-11-21付忠霞

剧影月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民众基层建设

■付忠霞

发展文化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付忠霞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巨大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民众对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有了更多追求。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和认真思考,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重视民众的文化需求,保障民众的文化权利,构建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让民众充分感受到文化生活的便捷和美好,坚定不移地发展、繁荣“文化民生”。

一.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

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逐步提高城乡文化基础设施覆盖率和普及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文化供给不足的矛盾。加大文化民生经费投入,建设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是实现“文化惠民”的必由之路。

要大力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一手抓城市文化建设,一手抓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构建城市上规模文化场所、县区专业性文化场馆、乡镇综合型文化站和社区(村级)一体化文化活动中心,健全和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实现“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文化建设目标。

要大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通过铺设健身路径、添置健身器材、建设活动公园等形式,保障和满足居民的低层次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建设博物馆、艺术馆等专业性、高水平的文化场所,保障和满足居民的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文化活动阵地,配备一定的图书、期刊、视听设备、文化用品等基础设施,使文化活动阵地兼具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活动室、大众舞台等多种功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居民的文化需求。

要大力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为抓手,激活基层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基层民众业余生活。要通过组织专业文化队伍“广送文化”,让人民群众有机会享受“文化大餐”;要通过培养基层文化骨干“播种文化”,让文化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要通过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发掘文化”,让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发扬光大。

二.大力实施“文化亲民”工程,创作符合大众需求的文化作品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是培育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形象的“内动力”。文化不仅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通过文化作品这个表现形式吸引人、凝聚人、鼓舞人、塑造人。要积极创作健康向上的、充满本土特色的、民众喜闻乐见的、具有积极教育作用的文化作品,让人民群众从文化作品中找到共鸣。

创作文化作品要弘扬主旋律,让民众觉得有道理。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不断激荡,更加凸显了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性。创作文化作品一定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展示和弘扬体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真、善、美,创作反映时代主流价值观和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文化作品。同时,要根据不同群体创作出不同类型的文化作品,既要体现高雅文化,也要包含通俗文化,既要提倡寓教于乐,又要注重润物无声,让民众从内心深处接受并认可。

创作文化作品要来源于生活,让民众感兴趣。创作文化作品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化创作工作者要深入到精彩的现实生活中去,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性,对生活素材进行筛选、加工、提炼,竭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想看爱看好看、能赢得笑声哭声掌声的精神文化产品。

创作文化作品要提倡多样化,让民众想参与。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鼓励、支持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不同流派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作品。努力营造“舞台文化有市场,社区文化有阵地,高雅文化受到欢迎,民间文化广泛参与”的良好文化氛围。

三.大力实施“文化便民”工程,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工作机制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文化事业的发展也要立足人民群众这个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一切条件,提供一切便利,切实保障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权利。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要实现民生文化又好又快发展,与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密不可分。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设施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文化设施建设,通过社区、单位共同出资建设社区公益活动用房和场地,有条件的物业小区在小区内开辟居民活动广场,企事业单位、学校免费开放图书馆、体育场等形式,建立“一刻钟文化圈”,为保障居民文化权利提供场地。

建立健全服务机制。根据居民需求,结合工作职能,努力做好各项文化服务活动,并使之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一是继续做好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不断提高活动普及率,使电影、戏曲、演出等文化活动走进基层;二是通过设置公益报栏、办好文化长廊、倡导楼宇文化等形式,普及社区文化活动,活跃居民文化生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沟通,关注民意,了解民众文化需求,畅通民意反映渠道,解决民众文化需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管理好文化场地和文化设施,及时添置、更新文化用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为民众提供及时、有效、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必要时,可将民生文化服务目标、措施和落实纳入各类精神文明建设考核。

四.大力实施“文化为民”工程,打造具有时代效应的文化品牌

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因此,要下大力气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走出一条城市经济与城市文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以文化品牌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为民众服务。

打造城市形象文化品牌。城市是包容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聚城市精神的灵魂。城市形象的展现,不仅在于它的外观形象,更重要的是其外观形象所蕴涵的“精、气、神”和市民素质。要把物态的历史文化汇入现代城市文明,让外在的城市形象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凭借厚重的城市历史和鲜明的城市文化,塑造出城市的独特个性与魅力,让城市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籍此来提升城市档次、扩大城市影响、拉动城市经济,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名市、文化强市。

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特色文化既能彰显城市的个性特点,又可以充实市民文化生活。要培育和发展城市特色文化,形成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外来文化、现代都市文化和谐相处的局面。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创新地域文化品牌,展示地域文化底蕴,发展地域文化产业,通过文化搭台,实现经济唱戏,更好地提升城市的竞争力,让文化成为城市最具影响的一张名片。

打造城市群众文化品牌。人民群众是文化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要大力发展包括广场文化在内的基层群众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传播健康文明的思想内容,展示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要通过推广广场文化、社区大家乐等具有一定影响的基层文化形式,支持居民秧歌队、舞蹈队、大众合唱团等参与人群广泛的基层文化团体,培养属于群众自己的文化品牌,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审美趣味的熏陶。

关注民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我们要进一步发挥民生文化的引领作用,把文化建设与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紧密地联系起来,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猜你喜欢

民众基层建设
韩美联合军演遭民众抗议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基层在线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