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理工科高校的音乐通识教育
——以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为例

2013-11-21王景

剧影月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理工科通识美育

■王景

浅析理工科高校的音乐通识教育
——以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为例

■王景

本文从中西教育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了音乐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及重要性;介绍了我国音乐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结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音乐通识教育的实践,具体分析了理工科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音乐 通识教育 理工科高校

一.音乐通识教育的功能与重要性

音乐作为一种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可以生动而直接地传递情感、使听众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自古以来,音乐就以其感化心灵、净化情感、教化道德、开化智识的“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功能而备受人们关注。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主张理想人格的形成要经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诗”指的是《诗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提出修身应始于《诗经》,是希望人们可以感知生命本真的情感;第二阶段的“礼”指“克己复礼”的礼仪,强调自我约束和道德规范;而音乐因为创造性地融合了“诗教”与“礼教”,实现了美好情感与高尚道德的和谐统一,所以被孔子置于“诗”和“礼”之上,作为君子的最高境界、理想人格的完成形态。

同样地,音乐教育贯穿于西方社会的发展进程,始终享有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音乐文化可以被视为是衡量某个地区整体社会发展程度的一大标尺。对人类文明作出卓越贡献的伟人们,如美籍德国犹太裔科学家爱因斯坦、法国文学家雨果、德国哲学家尼采等人都曾表达过对音乐的热爱,以及音乐对于自身成就所起到的 “助力”作用。

对于音乐教育的功能,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总结道:“在影响年轻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此处,苏氏将音乐教育归纳为规范性智力发展中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么说虽有缺乏严谨性之嫌疑,但却揭示出音乐教育是全方位培养精英人才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也就是说,对于面向大多数人的、非专业化的音乐教育而言,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在于灌输大量的乐理知识、培养学生成为专业的歌手、乐手或是音乐评论员,而在于给予学生美感的体验、升华其道德与精神境界,使之成为“和谐”的人。

在我国,20世纪20年代任教育部部长和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曾大力倡导“美育”,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的研究也表明,音乐学习有益于思维能力的发散与记忆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发展。1998年,李岚清总理在访问高校师生时,也对音乐教育的素质要求做了精辟的论述:“音乐的美育功能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他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智育”、“美育”、“德育”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或曰音乐通识教育,应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必要组分,特别是对于我国理工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音乐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

自“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中、小学校的音乐教育逐步得到重视与恢复,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特别是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在“七五”计划中提出了“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美育”在国家教育方针中的地位,为学校实施“美育”的培养目标提供了方向性指示。这其中,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开展“美育”的主要内容,其地位及功能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了解与接受。

1995年,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目标;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设涉及多领域的文化素质选修课,逐步形成完备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1998年,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来指导全国高校更好地开展文化素质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1、充分认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采取多种途径与方式,加强文化素质教育;3、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4、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5、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这五点意见及具体实施要求,并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将加强素质教育上升到国家行为,切实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置于基础性地位。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建设通识课程体系的实践中,音乐通识教育的地位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得到了进一步制度化的保障(如将相关音乐课程列入教学培养方案;设立相关学院、培养音乐教学师资队伍;编写、出版音乐类教材等)与过程实践中的优化(如探讨音乐教学方法的科研、教研活动逐年增多;乐器及多媒体设备配置得到改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评教等手段得到教学反馈,作为对自身教学活动的指导性参考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艺术教育方面就已取得以下成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艺术教育组织领导和管理机构;建立了多元化、立体式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配备了完善的艺术教学场所和活动场馆;成立了一批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了一支可持续发展的艺术教师队伍。同时,学校秉承“引进来,走出去”的指导理念,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艺术实践平台,具体措施有开展艺术讲座、承办大型艺术活动和赛事、与其他高校进行艺术交流等。

三.理工科高校背景下音乐通识教育的现存问题与相关建议

由于我国东—西、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素质教育开展进程不同步、地区间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所以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音乐素养不高、音乐审美趣味流于通俗化等问题。“学生中虽有着较少的准音乐爱好者,但普遍都存在音乐基础知识底子薄、音乐欣赏起点低、接受能力差等先天不足”。

同时,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单科性院校较多,文理工分家,专业设置窄且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突出,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等现状(1995,《若干意见》),所以不少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在校大学生的认识中都有着“重科研轻教学、重科学轻人文、重技术轻思想”的不良倾向,这使得一部分的大学生缺乏接受音乐通识教育的积极性,甚至有人度过了大学四年却一次也没有接触过音乐。不仅如此,由于音乐通识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多以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开展,往往课堂规模达到上百人,故时有学生迟到、缺席以及在公选课上写作业、玩手机等现象的发生,由于人数过多导致老师难以管理,学生的听课质量不能完全得到保证。

中国人民的精神导师马克思曾说“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所以,研究如何去解决音乐通识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何在非艺术专业的中国高校大学生中培养更多“辨别音律的耳朵”,这是我们眼下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音乐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现结合南航《音乐鉴赏》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及本人的切身体会,对理工科高校的音乐通识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广泛涉猎、包罗万象

对于非艺术专业类的大学生的音乐教学目标,相较于具体的“识谱”、“视唱练耳”等技能的培养或乐理知识的教授,在有限的32学时里,教师更应该通过课堂内容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培养其对于音乐的兴趣。如从重金属摇滚到巴洛克式的古典复调音乐,从周杰伦的R&B与饶舌流行音乐到原汁原味的陕北信天游和侗族大歌合唱。用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来逐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学科的了解,提升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的欣赏水平,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探究与体验,最终达到学生音乐素质、人文素养与审美意识全面提高的教育目的。

2.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由于小学、中学和大学之间未能从音乐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建立完整的、相互联系的教学体系,所以对于现阶段的高校通识音乐教学,应尽量选取各个历史时期及当代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比如在对于古典乐的讲授时,可同时介绍了马克西姆的两首优秀作品:一首为具有极高技巧性的《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而另一首为通过电子手段辅助、充满现代感的《狂蜂飞舞》。这样的做法,使学生不仅在“传统古典中见大雅,还可以从流行时尚中见大雅”。

3.与时俱进,注重创新

民族性、时代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应成为音乐通识教学内容构成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对学生喜爱的音乐进行一定的了解,关注现代音乐领域不断涌现的杰出人才与优秀作品,同时也可以结合其他领域,如文学、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的与音乐相关的研究成果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和文化视野。教学手段上,教师可灵活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将于音乐有关的优秀影视剧、纪录片作品介绍给学生,如播放 《摇滚校园》、《莫扎特传》等电影作品;另外,教师也可以亲自演唱一些歌曲的选段,给予学生最为生动直观的体验和现场的震撼感。

4.结合生活、增加体悟

丰子恺一直强调:“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这种“事事皆可成艺术、人人皆得为艺术家”的理念是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的。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辐射课外,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和音乐有关的实践活动,如去听一场学校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音乐会,参加一次学院举办的文艺演出,或者走进琴行去倾听不同乐器的声音——将音乐这个主题泛化到更为宽广的生活背景中去,在生活中体会音乐的魅力与乐趣。

只有这样,理工科高校的音乐通识教育,才能达到我国知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境界,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

[1]黄广华.孔子审美感受的三种境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释解[J].齐鲁学刊,1993,(06)

[2]沈学英.用音乐敲开智慧之门——论述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

[3]滕守尧.美育──教育现代化的关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2)

[4]徐科锐.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艺术通识教学——以音乐实践教学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2,(02)

[5]韩冷.讲好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的三个环节[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01)

[6]蔡伟.综合性大学普通音乐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探索[J].艺术百家,2004,(06)

猜你喜欢

理工科通识美育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不理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理工科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师范类院校理工科科研发展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