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科技类人才的就业、创业与创新
2013-11-21陈阳
■陈阳
音乐科技类人才的就业、创业与创新
■陈阳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台前”音乐类学习已满足不了新兴的文化人才需求,各大文艺院校、大中专院校等都开设了数字传媒、多媒体艺术等专业,“幕后”智囊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被院团重视。数字艺术、数字媒体、音乐科技等高新专业与传统吹拉弹打音乐教育平分秋色。相关复合型人才被重视培养,相关人才就业、输出等一系列课题接踵而至。艺术院校此类专业的学生允许音乐表演上相对弱一些,加之后天多元化学习,如音乐物理发生原理、计算机艺术平台服务、音乐软件研发等新兴实用课件来充实专业知识。这样首先在招生选拔就相对宽泛,保留音乐表演人才的同时,音乐科技类人才的教育也不留遗憾。再次,艺术院校相对应的学科得到更完善的研究。最后,在就业上,媒体机构、互联网传媒等数字媒介也便于更加广泛选择吸纳音乐科技类人才。笔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多方面阐述音乐科技类人才就业、创业、创新。
工作就业,是作为每一个完成学业的学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项选择。音乐科技类毕业生主要被广电机构、数字传媒、网络艺术等优质平台招揽。大部分学生毕业会选择这些单位,是因为工作相对稳定,优质的人脉关系及社会地位蕴藏着巨大的吸引力。院校源源不断一输送人才,同时也刺激着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整个业态在人才划分上来看,低龄化、专业化、复合化的人才得到了重用。近十年来,随着科技文化发展,传媒学院、动漫学院、数字媒体等新兴教学机构(形式)应运而生,虽然飞速成长但也处在较为年轻的阶段。现阶段科技音乐领军骨干年龄以35岁左右为主,大学本科生毕业正需要经历这么十年的学习与积累,才能达到相对成熟老练的阶段。MIDI音乐制作、数字录音、影视配音配乐、数字音频处理、音乐科学等专业要求学生逻辑思维与艺术追求并驾齐驱,因为艺术加之科技的知识信息量巨大、更新快,实践性强,拒绝纸上谈兵,四年的本科学习之后需要更加积极及深入的研究;专业知识的学习非一日之寒,是靠日积月累,才能掌握科技精神内核,驾驭艺术实践。例如音乐工程师岗位的需求,复合型人才是重点。一个优秀的录音师完全可以驾驭一个一流的录音棚。同样,一部电视剧、电影、动漫作品亦可小团队、个人操刀完成。其间,一个优秀的人才可以高效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构思、创作、制作、后期、修改甚至交易等一条龙服务。一个高性价比的产业雏形也即形成。科技音乐摒弃了社会化大生产多人劳作的密集型艺术产出模式,一方面集约了人力成本,一方面可以更为直接地反映出作者原始的创作初衷。再者,加入如电子音乐、音频处理等高科技手段,达到更加生动的效果,与传统表演艺术相比有鲜明的现代化实用性。优质的人才到好的工作单位,提供好的平台可以达到资源优化。虽然我们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但是市场需求量并没有很大。正因为是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的数量上并不是很多,就本地市场而言,一个专业电视台,在设备投入巨大,工作场所要求极高的情况下,能容纳的上规模的录音棚也就五间左右,各个岗位也就二人加个助手罢了,岗位相对稳定。每年本专业毕业生以5所大学每所平均60人保守计算,浩浩荡荡300口,正面临着人才分流与流失。笔者和学生打过一个比方,学生去学习飞行员专业,几年学成,花费了大量的财力与时间,必须到航空公司去开飞机,才有学成的意义。因为不管你在学校学习再好,学校不会自己提供飞机给你就业,更不会给你航线。我们科技类音乐学生也是一样,设备就是你的飞机,场所就是你的航空公司,怎么去找你的公司、求职单位,怎样开好你手中的飞机,是大一学生就得铭记心中的危机感与使命感。因而,一部分学生随着文化产业发展去到了意向中的单位,一部分人才分流到了传媒公司,互联网企业等,也有做老师、独立制作人的现象。笔者建议毕业先就业,就业先入行,脚踏实地莫慌张,畅游艺海美名扬。
创业,时下热门词语,南京城市精神的体现。笔者创业至今7年,创办两家科技文化企业。创业也是为社会解决就业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甚至是失败的打算。从小做起,先从买飞机零件做起。由于创业初会面临盈利项目单一,有较长时间一直处于食物链的底端,金字塔的底边。会作曲,难编曲,编好了没棚子录,录好了没地方混音,混好了找不起大腕来唱,唱好了卖给谁,都是创业初期的致命杀手,在没有名气、品牌情况下怎样占有市场?坚持!因为就是在食物链的底部也是筑成亭台楼阁的坚实基础,从零开始,原始积累,是最好的财富。哪怕吃点亏也是交给社会的学费。做好一样,宁断一指不伤十指,层层递进,招兵买马。能屈能伸的心态,强健的体魄是创业的基础。再次,要通过团队智慧做成让客户满意的产品。我们特有的产品就是数字音频产品,用团队打造品牌,用市场检验团队、磨合智囊,稳扎稳打。明确自身优势有别于传统艺术呈现方式,将数字音乐,音乐科技发扬并结合市场,做到学业与产业的双赢。新兴的商业模式与现代化数字音乐工艺相结合,做到占领市场与产品研发双管齐下。用阵地化运营做到本土市场的品牌认可,通过互联网传播打开国内外市场,充分发挥数字音频与媒体网络的嫁接。与时俱进,积极与优质的企业展开战略性合作,整合资源提升自我。由于数字科技日新月异,数字音乐也不例外,一是数字音乐音频本身自己的发展迅猛,二是音乐市场的相互调节。这也要求创业的毕业生要有相对超前长远的眼光与对市场资本的洞察能力。文化产业,自然要有相对应的商业规则、商业法则,创业在此领域,要求我们艺术类的毕业生多学习商业知识,把握商业脉搏,在艺术与市场、文化与商业间找到立足点。用资本扩充艺术,用艺术孕育资本。
创新,文化的重点与魅力所在。小到一个音乐作品的创作,大到一个数字音乐产品的研发,都充满了作者的心血与智慧。在校期间,建议学生多出作品,也许相对毛糙,可是学生时期的作品是最为纯真的心灵写照,也是养成良好创作习惯的最佳时段,为以后创作夯实基础。走上工作岗位不论所前谈及的就业个人还是创业团队,也与创新密不可分。创新是从血液中由内而外散发的精神,大胆突破,勇于开拓,是伴随着每一位艺术创造者的思想源泉,在我们音乐科技领域分为传统艺术的创新,即利用现有数字手段对音乐音频的创作;软硬件数字音频的创新,即研发数字音乐产品,更好的为艺术创作人员服务,有机的将音乐和科技结合。创新数字音频产品充实文化市场繁荣。本人所创建的公司团队,旨在为打造此目的而努力奋斗,比较应景的有app数字音乐教学软件研发,原创数字音频3D环绕植入音乐剧,原创动漫音乐剧数字化创作等新颖创新项目,在此与广大读者分享。
总之,不论在就业还是创业、创新上,都需要年轻人的激情、坚持与过硬的本领,才能够使得艺海扬帆,从而谱写新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