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昆曲)化妆造型能帮助演员成功塑造人物

2013-11-21傅小玲

剧影月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五毒杜丽娘脸谱

■傅小玲

戏曲(昆曲)化妆造型能帮助演员成功塑造人物

■傅小玲

戏曲(昆曲)化妆造型是戏曲(昆曲)舞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服装、盔帽、灯光、布景、导具等等,都是运用自己的手段来帮助演员成功塑造人物,同时也为整体的舞台艺术展示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而说到昆曲的化妆造型关键是脸部化妆和头饰头盔的化妆造型。昆曲演员的脸部化妆,按男女行当、角色的不同,分为俊扮和勾脸。俊扮,为演员在脸上施以粉黛,以达到美化的效果。一般用于老生、小生、花旦所扮演的各种人物,在施以粉黛后,重点突出眉毛、眼圈、和嘴唇的勾画。早期昆曲的生旦化妆都较清淡,只用花粉、胭脂等,现今已改用油彩为主,辅以胭脂和粉。俊扮主要突出人物的端正、俊秀,根据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等有淡妆、艳妆之别。富贵人家的小姐、少女、少妇或风流之女性和青春少男、书生、相公采用艳妆,其他都用淡妆。昆剧对化妆造型时的人物上装、着色特别严格,绝对不能不根据不同人物和剧情的异同而乱来,该艳的应艳,该淡的就决不能浓妆艳抹,例如杜丽娘必须要艳妆,李三娘必定要淡妆。但杜丽娘的艳妆和潘金莲的艳妆,也要根据人物的个性、生活习性和内涵艳得不一样。这就需要在眉毛、眼圈用色的勾画涂抹上有所不同,加以表演、外型身段、念白、眼神、手势、内心体现等等的不同处理,就能成功塑造出真实的杜丽娘和潘金莲了。而小生、武生为更能突出青年人物的英俊、挺拔,则在印堂部位,用胭脂淡妆,抹成条妆,上尖下宽,像茨菇叶形状。

贴片子、包大顶是旦角重要的造型手段之一。昆曲早期旦角戴假发,用铜丝和绉纱裱糊成发髻状,戴在头上。现今改用“包头”或称包大顶,即用人发制作,梳成大发团,在贴好片子后,把大发团置于脑后,就称为包大顶了。当今昆曲化妆贴片子已形成三种基本样式,即 “大片子”、“小片子”、“花片子”。大片子能将旦角演员的脸部呈长方形,显得端庄大气,特别适用于身份特殊,有一定地位,富贵妇人的形像造型。小片子小弯一下,就能使脸部呈瓜子脸,秀丽妩媚。而花片子不仅能使花旦演员瓜子脸,还能显得更活泼、俊俏和可爱,加上婀娜多姿,一颦一笑,款款莲步而来,不是一个活脱脱少女杜丽娘走入画卷了吗?

而勾脸,即是演员在脸上勾画出形形色色,有黑、有红、有白,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脸谱。脸谱是中国戏曲(包括昆曲)特有的化妆艺术。通过各种勾画脸谱的不同化妆造型,展现各种古代不同的男性人物,而昆曲六百年历史的脸谱进化,也形成了自己相对固定的模式,也不同于其他戏曲剧种。昆曲脸谱有七红、八黑、四白、五毒、二丑之说。七红、八黑、四白均属于大花面,五毒、二丑则归二花面、小丑。红色代表忠义、正直、稳重,黑色表示正义、直爽、莽撞,白色表现阴险、奸诈。而五毒也称五毒戏,即是昆曲《问探》中的探子、《游街》中的武大郎、《盗甲》中的时迁、《下山》中的本无、《羊肚》中的蔡婆等所代表。小丑则是古代下层社会小人物在舞台上的展示。鼻梁中一块小白豆腐干,有的代表忠厚老实、心地善良的百性,也有的表示像娄阿鼠之类的败类。二花面又分为圆领二面和巾生二面,圆领二面主要扮演贪官污吏、讼师、骗子一类人物,巾生二面则专演那些外表风流潇洒,内心轻薄的好色之徒。

通过各种不同脸谱的造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塑造在舞台上了。

猜你喜欢

五毒杜丽娘脸谱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端午食“五毒”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原来是良药
灶王爷的“脸谱”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五毒”最初指良药
脸谱网如何改变了世界
社交网络巨头“脸谱网”:我们如何浪费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