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评弹的音乐改革

2013-11-21王智雄

剧影月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浅谈汉语汉字

■王智雄

浅谈评弹的音乐改革

■王智雄

在评弹的开篇中,不少都是声情并茂﹑丝丝入扣﹑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经典之作。细心的听众一定感觉得到,有的作品里的伴奏进行了改革:在以丝竹为主的基础上,让大提琴之类的西乐在适当的时候轻轻的跟上来,起到了烘托和辅助的作用。这样的中西结合符合改革的规律,这样的作品完全可以作为学习样板一代代的传下去的。

不过个别者的所谓改革实在叫人不敢苟同:给评弹演员的演唱配上大型的交响乐,震耳欲聋的声音简直像一根无形的绳索,“狂雪随风扑马飞,惹烟无力被风欹”,往往把势单力薄的演员 (最可怜是独唱者)搞得无所适从、难以舒展。

说到西洋音乐,谅必君从电视上看到过吧?交响乐队里有一面大铜锣。这物件很早便从中国流传了出去,说明人家没有绝对排斥东方的东西,然而也未曾把自己的都丢了去搞什么改革。评弹完全是中国式的,必须由丝竹相伴,才能奏出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韵味。当西洋乐队成为伴奏主体的时候,那么“炮制”出来的还能叫评弹吗?

我平时最爱听《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优美的古筝曲子。要是您到高档的茶艺馆去喝茶,一般来说里面所播放的琴曲准有这两首。那种苍劲、浑厚的音乐浸透了古代的遗风遗骨。假如把筝和箫、笛子、二胡等声音揉进琵琶三弦的旋律里,倒是一种奇妙的结合(我指的是在特定的场合上演员唱开篇时派用场。)。

众所周知,日本和我们一衣带水、源远流长。它的文字由: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罗马字四种语言组成。不过一般情况下日文基本以汉语及假名为主。而这汉语不必多讲,谁都明白是从中国学去的,那里有些人写的汉字比咱中国人还好。虽然有一小撮东洋人嚷嚷着要把汉字和平假名从教科书里剔除掉 (因为这是他们的老祖宗从我们这里拿的,觉得不光彩),但至今这个方案未能如期实行。大多的日本人心里有数,在古代就已经定型的东西不是一句话就可以改变的。拿掉了汉语与平假名,日语便四分五裂了——尽管知道汉字的娘家在中国,但也无可奈何不敢动弹。

另外,韩国国旗的太极和八卦思想来自中国的 《周易》。如今他们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这样被人家率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注册成功。韩国人得了“寸”进了“尺”不算,还“借脚上街沿”说孔子、屈原等等老祖宗也是他们的。其实这样的“努力”无非要人家说一声:韩国人就是中国人!由此可见,拿别人的太多就要迷失自己。

我国改革开放了几十年,但始终坚定不移的走:“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其实文艺路线何尝不是如此?抛弃自我的改革必将给人留下喧宾夺主、不伦不类、弄巧成拙、本末倒置的印象。除了贻笑大方、折腾演员外根本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猜你喜欢

浅谈汉语汉字
学汉语
浅谈ICP-MS的使用与保养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为诗浅谈
工而能变方有味——浅谈律诗的对仗
《汉语新韵》简介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浅谈生日贺联的几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