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在杂技艺术中作用的再认识
2013-11-21吕宝宏
■吕宝宏
除了相声这一类的纯语言艺术的表演形式之外,一般的舞台表演形式都离不开音乐。即便以力量、技巧、形体为主要表演手段的杂技艺术,如果缺少了音乐,不仅表现力有所损害,作品的鲜明性难以突出,而且对演员在表演中所需要的心理控制力和动作的技巧性也会有很大的影响。遗憾的是,不少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所不足。
一.音乐对杂技表现力及感染力的提升作用
杂技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人类发展最初的劳动技能、自卫武技形成的超常体能技术逐步转变为一门专门的艺术形式,必然离不开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的影响。其中,音乐虽然作为“绿叶”衬托杂技表演这朵“红花”,但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杂技艺术的表现力,甚至是成就了杂技艺术的辉煌。
就审美主体的感官功能而言,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器官接受审美信息的,在对各种符合审美要求和规律的客体对象进行审美的过程中,非但具有各自的接受路径和处理系统,而且可以在视听的相互作用中形成通感。音乐是听觉艺术,以声音表现自然风光、生活场景和思想情感;杂技是视觉艺术,是以人体的各种动作、造型创造出韵律美、极限美、惊奇美。且不说两门艺术在有机的结合后能够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人无论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够同时享受到一种审美愉悦,更重要的是,杂技艺术必须在音乐的衬映、渲染、烘托甚至是节奏中,才能进行有序的表演和情绪的表达,才能提升自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之更富有魅力。
观看杂技艺术的经验证明,缺少了美妙的音乐旋律,人物的动作语汇就缺少了深刻而丰富的情感表达,显得干瘪而苍白;失去了富有律动的节奏,动作进行就像散了骨架,变得无序而断裂;没有各种色彩的和声音响烘托,无论是惊险的造型还是高难度的动作,都难以产生应有的舞台氛围、获取预想的剧场效果。更何况那些具有一定戏剧情境的节目和作品,只有通过音乐的作用才能有效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表演场面的组接。例如,具有特定情节和人物特征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化蝶》,之所以能够被移入到杂技艺术表演的范畴,在杂技演员的以自身的艺术语汇进行演绎之后,成功搬上春节晚会的舞台,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艺术欣赏体验,首先是将杂技艺术所具有的那种令人叹为观止的身体造型,演绎着一个浪漫缠绵的爱情故事,使“泪染双翅身化蝶,彩蝶翩翩花丛来”的情影跃然眼前;其次,主创人员能够有机地将表演载体着陆在乐曲《梁祝》的袅袅之音中。动作行云流水,曲调优美流畅,以杂技为主体的表演在音乐展开及烘托下,产生了强烈的审美冲击力。随着描写爱情的音乐主题在小提琴上漫流,扮演祝英台的女演员所做的各种动作惊险之中不失安闲、柔雅;而扮演梁山伯的男演员却随着大提琴的旋律将各种高难度动作与造型化作悲壮的诗句。当音乐进入高潮,气势磅礴的音响环绕于剧场的上空时,两位演员以复杂的肢体语言和生动高超的人物造型将杂技艺术的惊险和极限横生于舞台。观众观赏中所产生的紧张气息和神奇感受,随着优美的音乐飘曳、释放。
二.音乐对调节杂技演员心理及提高艺术修养的作用
众所周知,与所有舞台表演形式不一样,杂技是一门充满惊险、紧张的艺术。其实,某种意义上说,和其它戏剧形式追求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刻画坎坷的人物命运,使观众产生悬念一样,杂技艺术实际上也充满了未知,因为每个高难度的动作所具有的风险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的,观众同样在充满了紧张的期待,在具有悬念的观赏语境中进行审美,只不过这种悬念更为短暂、更为直观、更为刺激。特别中国杂技代表团所参加各种国际顶级的杂技比赛,尽管准备充分、胸有成竹,但现场气氛仍然是严肃紧张有余活跃轻松不足。即便电视机前的观众观看直播也免不了为之捏着一把汗。一幕幕惊险的表演,一个个高难度动作无不使人心跳加速。毫无疑问,演员心理的稳定性、情绪的平定性在表演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
众多的实验证明,音响对于人耳具有强迫性,人在受到不同声响时会产生生理上的各种变化。音乐是有组织的乐音,是通过声响来组建和表达的,所以不同音响的旋律、和声,不同的节奏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同样对人的心理,特别是情绪的表达、控制、调节具有显著的作用。音乐具有刺激运动器官的灵活特性,所以利用它在杂技演员训练及表演的过程中,促进其生理机能,调节心理节奏,提高大脑皮质兴奋,减轻大脑神经细胞的疲劳等诸多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缓慢、优雅的旋律能够帮助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建立良好的音响韵律,消除身心的紧张,使身体更加稳定、协调;明快、活泼的节奏能够使演员找到良好的运动节律,使其兴奋得当、张弛有序;激昂、辉煌的音响有助于演员信心和勇气增加,使之在冷静之中能够大胆出手。
除此之外,演员在训练或表演过程中常常以好的音乐相伴,能够有助于性格修养和审美水平的提高。演员表演的情绪和情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对声音鉴别的敏锐性、对音乐信息接受的灵敏性也是在长期的训练中获得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无论是心理的能力的逐渐成熟还是审美修养的逐步提高,音乐可以作为一种强化力量,能够有效地表演调节心理,积极地深化动作内涵。一个比较出色的杂技艺术家,因该具备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仅能够在表演中把握好音乐节奏速度,使动作和音乐密切合拍,而且能够严格地按照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以及感情的变化来调节、控制、表现自己的表演心理和情绪,尤其要善于借助音乐的作用来烘托技巧表现、抒发内心感情,使整个表演充满生气、富有激情。所以说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杂技表演艺术家,音乐是一门必修之课,它是发展演员全面素质的重要因素。
三.音乐对开掘杂技作品艺术风格的作用
随着观众审美要求的变化与发展,各种舞台艺术在表演空间、呈现方式、构建手段等诸多方面不断开掘、有所创新。毫无例外,杂技艺术也随着这种要求和变化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表现空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杂技艺术综合的叙事能力不仅逐步走向成熟,而且节目的个性越来越突出,呈现出各自的鲜明性特征。为了更好地满足舞台情境的需要以及新的角色的出现而带来的各种个性化趋势,音乐必然首当其冲,成为实现这一要求催化剂和粘合剂。实践证明,在一些成功的杂技节目中,音乐的个性已展现出一种成熟的风采,由过去较为单一的气氛烘托层面,提升到表达作品内涵和个性的层面,主创人员不仅以音乐的语言参与对情节、对情感、对人物形象、典型环境的叙述,而且在功能上有所扩大,在诸多方面将音乐作为杂技艺术作品节目塑造舞台形象、表达作品内容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2004年第六届全国杂技比赛中,由福建省杂技团在获金狮奖的节目《行为艺术·度》的音乐设计可谓别具匠心。在传统音乐、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甚至是流行音乐早已成为杂技艺术形式灵魂的今天,《行为艺术·度》的“音乐”设计却没有以五声音阶、七个音阶甚至是十二音体现来组织旋律、构建作品,而是从西方偶然音乐等现代派技法中获取灵感,以象征着生命“行走”的“滴—答”、“滴一答”的声响,从头至尾贯穿节目的始终。在这样一个具有个性的“音乐”背景中,厚重、凝重、沉重的“滴—答”之声成为演员表演的内心跳动,成为整个作品的核心艺术元素。随着倒立技巧的进行,音乐以其独有的方式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冲击着观众的听觉世界、撞击着观众的灵魂。由此可见,杂技艺术个性化要求的满足与实现,离不开音乐的作用,因为富于形式变化、擅长内心表现、能够营造情境的音乐艺术,对创造各种具有鲜明特征的动作语汇或风格造型的杂技艺术,具有得天独厚、无可代替作用。
从前面的论述及相关案例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以人体动作和造型为主要手段的杂技艺术离不开音乐的作用,但音乐在加强和提升杂技艺术表现力、调节杂技演员心理提高艺术修养、加强杂技作品艺术风格的开掘的过程中,必须与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整体性不仅仅是壁垒分明地将音乐与动作进行机械的叠加,形成动作加音响的低层次组合,而是需要编导及其相关的主创人员掌握杂技艺术与音乐表现的交融点,要随着动作、造型乃至特定舞台情境的需要,谋篇布局,在整体上进行设置、安排。旋律何处低沉、何处激荡;节奏何处缓慢、何处明快;和弦色彩何处暗淡、何处明亮;音响的摆布何处开始、何处铺垫、何处进入高潮最后在何处收官;尤其是要根据杂技作品本身的内涵,在叙诉情境、形象塑造、审美风格等诸多方面,细心勾画、巧妙组合、大胆创新,既能够让技术在音乐的展开中进行理性的诠释,又能够是内涵借助音乐翅膀进行感性的表达,最终将单一的视觉“造形”的表现,提升到视听结合的“神韵”表达,使观众真正感受到杂技艺术与音乐艺术的血脉相融,让他们在用身心、用灵魂所构建的、如美妙画卷般的杂技艺术表演中神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