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2013-11-21濮鹰

剧影月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奏鸣曲莫扎特弹奏

■濮鹰

1.主调与复调织体的完美结合

随着18世纪欧洲的一场启蒙运动,新一代音乐听众逐渐形成,人们的艺术趣味和审美情趣发生转变,偏爱轻松、愉悦、精致、敏感的主调音乐,而莫扎特的作品以极富旋律性,形式结构清晰、织体细致音乐语言平易近人,很好的顺应了这一时期的审美要求。如作品K.Nr.283,一乐章用G大调写成。开头部分左手以轻缓柔和的分解和弦作为铺垫,给人以亲切甜美之感。而右手的主旋律,利用不同音区的两个小动机,以对话、问答的形式展开描述,左手伴奏声部为右手铺垫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右手旋律以生动、新颖的方式很好地“抓住了听众的耳朵”。在钢琴演奏中,这种左手以“阿尔贝提”伴奏右手弹奏主旋律的演奏法可以看做是古典时期非常普遍而流行的一种演奏方法,它突出了主旋律的主导性,也使普通观众能更加清晰的听出主旋律,感受作曲家的意图,这也是莫扎特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此外,莫扎特还经常在作品中运用复调的一些写作手法加以丰富自己的作品。还是作品K.Nr.283,在第二十三小节时,左右手对话式以复旋律形式出现,以模仿、对位的方式进行;四十五至四十九小节则出现三个独立声部,相互之间以一定的度数交织前行,“如静静的河流如飘移的浮云”。正是这种主调与复调相互映衬相互辉映的写作手法使得莫扎特的奏鸣曲丰富而和谐,线条清晰却不单调,主题鲜明却富于变幻,使听者“醉在其中,美在其中”。

2.审美性与倾向性的相互映衬

如果问许多音乐爱好者“莫扎特音乐给你最大感受是什么?”我想多数人会说“乐观、开朗、充满童真、自然、纯净……”可以说这是莫扎特的音乐具有满足人们爱美的、激起感情共振的艺术审美性。除此之外,莫扎特艺术作品中的“倾向性”也是我们在学习、演奏中所要了解掌握的。莫扎特自幼成名,是当时欧洲乃至当今世上公认的“音乐神童”“音乐天才”。他从小就有着超凡的钢琴视奏、即兴弹奏、即兴作曲能力,历史上记载着他能将新创作出的作品蒙上双眼,用双手背过来在琴上弹奏。这些很容易让人们自然而然地把他音乐当中那些动人的旋律,流畅的调性转换,合理的音乐布局认为是“天才”头脑中纯粹的灵感体现,而不需要经过大脑过多思考。甚至有人形容莫扎特是“上帝派来的音乐天使,他写曲子只需将头脑中的音符书写下来”。其实“动听悦耳”仅是莫扎特艺术的迷人外表,这是莫扎特音乐审美性的最好体现,是这位音乐家善于发现美、创造美,再把美带给人间。其实,在其迷人外表的掩盖下莫扎特作品却蕴涵着深邃内涵。随着莫扎特与封建上层势力的不断接触,不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使得他从最初的不满、抵触到后来与封建大主教的矛盾升级、决裂,再到晚期作品当中所表现出的对整个封建压迫制度的宣战,他追求自由,极其乐观地面对一切困难,哪怕身临绝境也绝不退缩。从以上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莫扎特那高尚的人生价值观,正是了解了这些背景,在他的音乐作品中:艺术真实性与倾向性我们才能得到更深刻的体会。例如作品K.Nr309:第一乐章乐曲用朴实无华的C大调写成,开头的第一、第二小节f力度奏出,紧随出现的乐句却以p力度弹奏,在当时古钢琴力度范围里f与p几乎接近乐器的强弱极限,莫扎特如此运用大力度反差似乎正是暗喻当时他的身处困境:f力度强而傲慢的开场,似乎如高高在上的贵族、主教,像一座座山一样存在着、重压着;而p力度略带忧郁的平缓乐句则体现出当时莫扎特在生活当中的窘境(当他在大主教的随行人员寓所中用餐时,他的座位比大主教的贴身男仆还低。)第十三、十四小节则出现了类似语言当中的疑问句,两次疑问。仿佛作曲家在问自己“是否就这样生活下去,就这样当一辈子仆人吗?”紧随其后的第十五小节莫扎特给自己、也给我们作出了一个明确的答复,那就是“决不妥协、勇敢面对!”右手奏出坚定而有力的八度断奏,左手坚定如行进步伐般的双音断奏,以及二十一至二十六小节右手三句上行推进音阶…..正是莫扎特的这种蕴涵着深邃内涵的艺术倾向性,使得他作品中的艺术审美性更加的富有内涵、更加可贵。

3.感性与理性的合理并存

莫扎特的音乐是感性的,听他的音乐你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即能很快地被他带入一个美丽的充满着纯净气息的 “空间”,这个空间是他将生活中的感悟结合他过人的音乐天赋所营造出来的 “空间”。例如很多音乐爱好者都非常熟悉甚至演奏过的作品K.N,r.545,奏鸣曲第一乐章以C大调写成,乐曲开头左手以“阿尔贝提”演奏法作为铺垫,以mp力度弹奏,右手则以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对C大三和弦、F大三和弦进行分解弹奏来引出全曲,就好像一个初生的婴儿张开他好奇的双眼打量着这个奇妙的世界,又像早春的清晨嫩绿的小草抬起它沾满露珠的脑袋朝着朝阳微笑,音乐是那样的恬静而绝美。我在教许多学生弹奏这首作品时都会先弹一遍给他们听,再问学生们的感受,想不到学生们的感受都惊人的一致,他们都能快速准确的组织一些语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当中的一些学生也只有小学一年级而已,所以说莫扎特的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易让听众产生共鸣,这是他从小到大经历难以计数的演出得来的经验,他很清楚人们喜欢什么。与此同时,莫扎特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不可能象浪漫乐派晚的音乐也有理性的一面。如作品K.N,r.331第三乐章,也是 “世人皆知,名曲中的名曲”——《土耳其进行曲》,在乐曲一开头莫扎特就将一个“动机”连续重复使用了五次。一般,在作曲法中我们都被告知:相同的“动机”或“乐汇”不可重复超过三次,否则易引起“听觉上的疲劳”。难道莫扎特这个天才会不知到这些吗?难道这又是他灵感所致,即兴为之吗?其实不然,莫扎特将这五个相同“动机”以一定音程度数、有序的上行排列,他在这里精心设了一个局,搭起了一个看不见顶端风景的高台,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引诱”大家一步一步爬上去想一看究竟,紧接着他在随后的四小节里又安排了欢乐、兴奋的连续跳音,就好比一个孩童用他的小智慧终于骗到了一个大人那样开心的手舞足蹈,由此可见伟大的音乐家在他的创作中是多么的“用心良苦”同时又多么充满“理性”啊。

结语:有句评论说得非常好“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无论你弹奏或是倾听都会获得同样的快乐。”这位逝去的音乐大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作品,朋友们在日常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常演奏或倾听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必定让我们对“至善、至美”会有全新的感悟。因本人水品有限,只能浅显的作些论述,也希望本文能为大家在弹奏或欣赏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时提供一点点的参考与帮助。

猜你喜欢

奏鸣曲莫扎特弹奏
手机上的奏鸣曲
野蔷薇倚着桥栏开了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动人心弦
轻浅不是莫扎特
饥饿奏鸣曲
呼噜奏鸣曲
小星星
祭献奏鸣曲(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