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河南省城镇居民幸福感的相关因素调查

2013-11-20郭志戎

关键词:幸福感分量居民

郭志戎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0052)

一、幸福的内涵及本研究的提出

对于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衡量的独特标准。幸福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以外在的某些标准界定的幸福,即建立在别人的价值观念或者标准之上,而与被观察者本人的自我感觉无关;二是以自己内在的情绪体验为标准,认为幸福是较多地体验到积极情绪或情感和较少体验到消极情绪或情感;三是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为标准,认为幸福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进行的综合评价。这些观点认为幸福感包含认知和情感两部分:情感部分是指情绪情感方面的愉悦体验;认知部分是指个体所知觉到的预期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

心理学认为,所谓幸福是指个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或者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是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多种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Diener认为幸福感有三个特点:第一,主观性。指对幸福感的测评主要依赖于个体自己的内在标准。第二,相对稳定性。指幸福感的评定值会受到被试当时所处的情境和情绪状态的影响,但对某一个体而言,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第三,整体性。指幸福感是一种综合的整体评价,它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等多个维度。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心理学界迅速升起。积极心理学是站在积极的角度,以人的潜能为出发点,提倡以正面的方式对正常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释。其中,研究幸福的本质及寻求人们获取幸福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尤为重要,被称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目前,心理学界关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幸福感的概念及其渊源;二是幸福感的内涵及其结构;三是幸福感的测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者公认,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1]。有研究认为,个体的经济状况、职业、婚姻、性别、收入、健康状况、认知模式、教养方式、自尊、人格、应对方式以及社会的支持及文化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幸福感。但是,也有研究认为经济状况、收入、职业等因素与人们的幸福感无关[2]。

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差异。所以,针对某一地域的人们有针对性地研究其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就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希望探索影响河南省城镇居民幸福感的相关因素。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运用河南省城镇居民幸福感调查问卷,此问卷包含社会环境、能力品质、自我满意、亲密关系4个分量表共24个项目。相关研究表明,该量表具备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同时,还编制了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主要考察居民的性别、年龄、收入、居住地、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宗教、民族等人口统计学信息。研究采取分层取样的方式,在河南省18个地市各随机抽取70户居民做入户调查,并随发价值10元左右的小礼品一份。另外,在每个地市的调查中都要求市、县、乡镇居民各占1/3左右。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 16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89%。对回收的有效问卷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三、幸福感调查结果及与各变量的关系

(一)幸福感调查结果

一是被试(N=1 167)的幸福感总分为4.470±0.783。二是不同性别、民族、宗教信仰、本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幸福感及比较(见表1)。三是不同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居住地、教养方式的被试的幸福感比较(见表2)。

表1 性别、民族、宗教信仰、本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幸福感及比较

表2 不同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居住地、教养方式的被试的幸福感比较

(二)对调查结果的解读

表1显示,女性居民的幸福感显著高于男性居民;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幸福感无显著差异;无宗教信仰居民的幸福感显著高于有宗教信仰的居民;本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幸福感无显著差异。

表2显示,首先,居民们的政治面貌与其幸福感无关;离异居民的幸福感显著低于已婚的居民;乡级城镇居民的幸福感显著高于县级城市和地级城市的居民;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居民的幸福感显著偏高。其次,在年龄与幸福感方面,被试的年龄为31.974±16.718,介于12~95岁之间,居民们年龄和幸福感的相关系数为-0.009(P>0.05),这说明居民们的年龄与幸福感无关。最后,在人均收入与幸福感方面,居民的人均收入为 1 711.075 ±690.097,居民人均收入与幸福感相关系数为 -0.039(P>0.05)。也说明居民收入与幸福感无关。

四、讨论

河南省城镇居民幸福感的调查与相关因素研究具有一定创新意义。

(一)居民们的政治面貌、民族、收入等因素均与幸福感无关

女性的幸福感高于男性,已婚居民幸福感高于离异居民,无宗教信仰居民幸福感高于有宗教信仰居民,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居民幸福感高,单亲家庭幸福感低,这些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相一致[3]。但是,居民们的年龄与幸福感无关,乡镇居民幸福感高于城市居民、本地或外来居民幸福感没有差异,这与以往研究认为的中青年幸福感高于老年人、城市居民幸福感高于乡镇居民、本地居民幸福感高于外来居民不同[4]。河南省是农业及劳动力输出大省,老龄化程度严重,故相关政策向农村、外来居民和老年人倾斜较多。另外,拥有6个以上亲密朋友的居民幸福感最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幸福感越低的结论还未曾见到,具体原因需要后续研究进一步分析。

(二)收入、住房等物质条件与幸福感关系的讨论更有意义

统计分析表明,月收入与幸福各分量表及幸福总分均不相关。这个结果有些出乎预料,与以往经济发达地区研究认为的收入和幸福分数中、低等程度正相关的结论相矛盾。笔者认为,这是河南省的特殊省情决定的。河南为内陆农业大省,人口众多,物价水平较低,生活成本不高。所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经济要求不高,再加上由于居民人均收入差异不大,大家横向对比不会产生很大的差距感,所以收入高低与幸福感无关。

(三)不同人均居住面积的居民在幸福总分和各分量表上的得分比较结果与设想相左

人均居住面积70~80平方米组在幸福感各个方面得分均显著偏低。一般认为,人均居住面积<70平方米为一般住宅,居住者为工薪阶层;人均70~80平方米属于居住环境很宽敞的复式结构住房,居住者属于高级白领或者小企业主层次;而>80平方米则一般为别墅类型住宅,居住者为大型企业高管或者大型企业主。工薪阶层生活压力大,工作压力较少,所以幸福感较高;高级白领或者小企业主阶层工作压力显著高于其他阶层,所以幸福感较差;大型企业高管或者大型企业主属于真正的事业成功者,他们的幸福感普遍较高。

(四)不同职业的居民幸福感差异显著

第一,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在幸福总分和亲密关系、能力品质和自我满意分量表上得分显著偏低,这可能是由于这些人工作压力较大所致。第二,党政机关公务员在亲密关系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偏低,这说明公务员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很难有亲密的知己。第三,企事业单位一般职员在社会环境分量表得分显著偏低,这是由于他们职位较低,对社会环境不太满意。第四,学生在社会环境分量表的得分显著偏低、亲密关系分量表显著偏高,这是由于学生对社会负面消息关注较多,同学之间的友谊又比同事关系更为深入、纯洁。第五,农林牧渔民在能力品质分量表的得分显著偏低、自我满意分量表显著偏高,作为社会生活的底层居民,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自然不高,但是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政策宽松,尤其是前些年取消了农业税,农民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还是较为满意的。

[1]Ryff.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in adult life[J].Current Direction In Psychology Science,1995,(4).

[2]贵永霞,陈莹,郑涌.残疾人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9,(8).

[3]刘晓霞,邢占军.城市女性群体主观幸福感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4]钱宇凤.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幸福感分量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帽子的分量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一物千斤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幸福感
基于瞬时对称分量法的三相四线制D-STATCOM控制研究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