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年政治参与研究的利益分析法
2013-11-20吴庆
吴 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近年来,境外一些国家连续发生民众街头集会以表示对政府的不满甚至抗议,有些已危及政权和国家的稳定,青年人往往是这些事件的参与主体。而中国的一些群体性事件的主角也是青年,这不得不让我们对青年政治参与多了一份关注。然而,青年政治参与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看待这些问题要么是大众化的,即将青年和社会其他群体政治参与同等看待而产生误判;要么就是“雾里看花”,说不清道不明。理论研究上的缺陷导致了认识的肤浅,因此加强青年政治参与研究非常迫切。
一、青年政治参与
青年政治参与问题是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问题。关于政治参与的内涵,不同的学者对政治参与提出了不同的定义。依据亨廷顿的定义,青年政治参与是指普通青年人参与政治活动和公共事务的过程,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影响和推动政治系统的决策过程。
根据亨廷顿对政治参与的具体分析,青年政治参与应该包括青年的政治活动而不是态度,是指普通青年的政治活动,是那些只是试图影响政治体系决策的活动,包括那些产生实际效果和没有产生实际效果的所有活动,既包括那些行动者本人自发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又包括行动者受他人策动而发生的影响政治系统决策的活动。青年政治参与的目标范围广泛,只要是能够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生活系统的参与都可以划归此类,包括选举投票、参与公共事务决策、政治结社、政治表达、政治接触等。
二、青年政治参与研究现状及问题
应该说,政治参与问题一直是政治学的传统话题,这方面已经具有相当的理论储备和研究基础,但是对青年政治参与的研究在学术界还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从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的情况看,全面关注青年政治参与、对青年政治参与作出有力度分析的成果并不多见。
从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讲,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重点解决。
首先,对青年内涵的进一步探讨。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政治学中的重要问题,目前从政治学的角度探讨青年参与内涵的并不多见。研究青年政治参与必然要关注政治学的青年涵义,从这一点上来区分自然青年和政治青年是必要的。
其次,在已有研究的重要领域还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在青年参与公共事务过程的原因、青年参与公共事务过程的特点、青年参与公共事务的主要领域、青年人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偏好、青年参与公共事务的决定因素等问题上还有大量的规律需要探寻。如在对青年参与公共事务的原因分析中,如何进一步分析青年利益的发展和具体体现?在青年参与公共事务过程的特点中,如何提升青年参与的政治效能感?在青年参与公共事务的主要领域中,可进一步寻找青年利益的相关度、关注度和支持度的关系。在青年人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偏好中,进一步研究网络参与、非正式群体活动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对青年参与公共事务的决定因素要继续研究政府如何因势利导,提高青年人的公民素质,构建参与的有序渠道等问题。
最后,要注意方法论的应用。广泛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开展国别研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探讨青年参与公共事务的规律;采用指标和量化研究,进一步明确参与方式和效果的有机联系;如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为该领域的研究增添更多的实际案例,更好地寻找规律;运用代际研究的方法历史地看待公民参与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
三、利益分析法的引入
青年政治参与研究的理论范式是什么?笔者认为,基于政治生活和利益的紧密关系,利益分析法应该成为分析青年政治参与重要的核心理论。
利益源于需要,但是是一种被关系化了的需要,这种关系包含三个部分: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三种关系的运动中生成了实质的需要。利益既是客观的需要,更是人在处理这三种关系中被主观化的需要。而这种关系的张力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研究对象来说,利益分析法并不是一种方法创新,政治学就把公共权威或公共利益作为分析对象。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许多思想家开始把物质因素、人、人的需要、利益和情欲要求放到历史动力的位置,这是人类认识自己历史的伟大开端。当然,这些观点都是素朴的猜测,缺乏科学的理论论证。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思想探索[1]。近代以来,在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人们已经广泛地运用利益分析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在政治学领域,马克思用阶级的眼光分析了不同阶级的共同利益,以及阶级利益的冲突,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利益分析法的开端。20世纪早期,本特利与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在此基础上,罗伯特·达尔、格兰特·麦康奈尔、西奥多·J·路威以及奥尔森等都用利益主体分析法发展了利益集团理论。利益结构理论也是利益分析的重要角度,而将利益分析法运用于公共管理的研究也是近期公共管理范式兴起后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些理论都值得我们关注。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理论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转化成考察社会现象的方法论。所谓利益分析,就是依据历史发展规律和利益原则,揭示人们社会生活活动背后的利益动因,然后从这种利益动因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关系和各种历史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利益的理论是对社会历史现象的重要观察方法。运用利益分析法为人们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观察线索。确定利益的社会实质,强调利益的历史作用,坚持利益原则,明确利益标准,划分利益群体,提出利益协调对策,是利益理论的基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
1.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对个人利益的关心是正确协调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则。列宁曾明确地指出,人民群众“对个人利益的关心,能够提高生产”。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结合,靠经济核算”,“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3]。
2.利益是思想的基础,利益决定思想,利益推动生产和生活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毛泽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奋斗。”[5]邓小平强调从利益的视角看政治现象,邓小平指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6]。
3.利益纠纷是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利益冲突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基于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7]。列宁指出:“如果我们不能了解每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就不会真正地了解这个社会,也就不可能揭示出这个社会的真正本质。社会的真正本质是什么?什么是社会制度的实质?各种社会制度的实质是利益制度,是为了一定阶级、阶层、集团和一定人的利益而制定的。不管社会制度的代言人使用何等漂亮的词句,也掩盖不了社会制度的这一实质。”[8]
4.利益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基础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9]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只有从生产关系出发,才能说明利益的本质和历史作用。毛泽东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向人民的利益负责,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体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0]
5.利益决定、支配政治权力和政治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11]。在分析英国革命时,恩格斯指出:“这个革命在英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正像英国发生的一切事件一样,这个革命的开始和进行将是为了利益,而不是为了原则,只有利益能够发挥成为原则。”[12]
6.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在分析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时,马克思指出:“个别人的私人利益和所谓的普遍利益,总是相互伴随的。”[13]在论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时,邓小平强调:“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14]。“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15]
总之,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首先必须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满足人们的物质要求,即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动力因素。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需要和利益是社会生产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因。任何社会变革归根到底都必须重新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以促进和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的利益需要。在阶级社会中利益首先是阶级利益,是以满足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为目的的。
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内核,使我们在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找到了一个有力的工具。但也应该看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并未能构建起一个更具有分析和操作性的理论体系,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后来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了新的见解。如有一些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学者在阶级利益理论之上发展了利益群体理论[16]。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利益群体理论是一致的,同时利益群体理论对阶级理论又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从分析经济关系到分析包括阶级关系在内的利益关系来看,阶级理论和利益群体理论是一致的。在阶级社会中利益群体包括阶级群体,阶级群体也包括利益群体。从这个角度说,阶级理论和利益群体理论也是一致的。同时利益群体理论涵盖阶级理论,又是对阶级理论的一个补充。利益群体理论与阶级理论二者具有一致性同时又有区别。阶级理论只对阶级社会有效,对阶级群体分析有效。利益群体理论则适用于包括阶级社会在内的一切社会,迄今为止的社会只要有人存在,就有利益关系存在,利益群体理论也就具有有效性。
四、利用利益理论分析青年政治参与的理论框架
从利益到政治学的利益分析法,毫无疑问,利益的切入点是我们研究政治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工具。虽然理论界对利益的内涵还有分歧,政治学中的利益分析法还未能达成广泛的共识,特别是对利益的把握还缺乏有效的量化和考察方法,但利益毕竟说明了人类政治现象的本质,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完善。
应该说,已经具有一定共识的一些结论可以成为我们分析政治现象的重要工具。笔者认为,在分析青年政治参与中,以下规律是分析的重要基础,我们可以从这些视角进行研究。
首先,政治现象和人们的利益紧密相关,特别是特定群体的政治参与必然有利益的动机。正是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这三层递进的关系及其内在矛盾性,构成了政治关系的内容,从而规定了政治这一范畴的内涵。政治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利益要求,借助于特定的社会公共权力而进行特定权利分配的一种社会关系。因此,这种社会关系也就成为政治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原理体系的逻辑起点和主线[17]。如果没有利益因素,公共生活也就不复存在了。从这一点上说,青年的政治参与应该有其特殊的内在利益诉求,这种利益诉求不同于其他群体,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青年概念的利益内涵。
其次,利益的深层基础是人类的需要,正是由于需要的存在,才构成了利益的客观基础。因此,说明需要的问题就成为阐述利益理论的不可跨越的理论课题,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导致了利益呈现的不同。人的需要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的需要的层次、种类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各种各样的需要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庞大的需要体系。在这个庞大的需要体系中,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个人需要和群体需要的关系,现实需要和理想需要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需要关系范畴。因此,研究人类的需要结构,特别是不同群体的需要结构,能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利益的本质。从这一点上说,青年群体应有着特殊的需要结构并导致了青年的特殊利益关系。青年是更倾向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倾向个人需要还是群体需要,倾向理想需要还是现实需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参与公共事务的特殊性。
再次,个人利益、团体及社会利益的关系始终是利益生活发展需要处理的矛盾,不同群体参与政治生活的稳定性在于该群体是否能在这个关系中把握自己的定位,维持其平衡。从利益主体上划分,利益主体可以分为个人、团体(家庭、群体、集团)和社会(国家)三个大的层面,三种利益动力之间存在着不协调性和矛盾关系,存在着相互抵消、摩擦、内耗的作用机制。最理想的利益格局是这三者间达到均衡。从这一点上说,青年在处理个人、团体和社会的关系状态,青年人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利益的发展状态直接决定了青年参与公共生活的状态。
最后,群体利益的研究和分析方法是我们观察政治生活较为有效的角度,研究群体利益的显现、表现和表达及如何被社会综合,能使我们在复杂的政治生活中找到分析问题的深度线索。从这一点上说,从青年群体利益的总体出发可以理解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行为。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变化,利益体系及其格局会发生一定的动荡和变化,打破原有的均衡,经过动荡形成新的利益体系及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利益体系和利益格局的变动,就是社会形态的变动,就是社会历史的发展。要维护一定的利益体系的稳定,维护一定利益格局的均衡,保障社会正常发展,就必须依据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建立与此相适应的利益制度和利益体制,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当我们去研究一个群体的政治行为时,我们可以从利益的呈现(从潜在利益发展为显在利益)、利益的表达(利益让外人认知)、利益的综合(利益在利益制度中得到反映)等过程进行研究,从而把握该群体参与公共事务的本质。而在这种过程中,制度构建和青年对政治参与方式的选择特别是制度内和制度外的选择就成为重要观测视角。
青年政治参与研究内容一览表
因此,利用利益分析的工具,揭示青年政治参与的本质规律,我们可以沿着青年内涵(本体论)——青年需要特点(需要论)——青年利益矛盾(利益论)——青年参与方式研究特别是制度内外参与研究(外化论)等核心线索展开研究,揭示规律(见上表)。它理应成为我们揭示青年政治参与规律的重要线索。只有将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前后贯通,青年政治参与现象才能够更加科学地得到解释。
[1]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3]《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页。
[4][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250页。
[5]《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页。
[6][14][15][16]《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337、351、175、111~119 页。
[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209页。
[8]苏宏章:《利益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页。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1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2页。
[17]王浦劬:《关于完善政治学原理体系的思考》,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