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偏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3-11-20朱海清鲍智颖张志广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韶关5120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年23期
关键词:小脑高压氧脑梗死

朱海清 康 平 鲍智颖 胡 军 张志广 (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韶关 512000)

急性脑梗死是高发病率、高患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1〕,药物治疗、运动疗法、高压氧和物理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均有一定作用。但任何一种单一方法治疗均有其局限性,都可能只解决脑梗死的某一方面,目前少见有以上治疗手段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报道。本研究联合应用电刺激小脑顶核与高压氧(HBO)治疗脑梗死早期患者,观察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入选标准: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后确诊;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可配合检查和治疗。排除标准:年龄>80岁;有严重智力障碍或精神症状;严重的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功能不全及合并其它严重慢性疾病等,如肝、肺、肾疾病;严重高血压(血压≥200/120 mmHg);神经病学体征呈进行性加重;病程>4 w;曾患有脑卒中且遗留功能障碍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45~78〔平均(63.41±10.07)岁〕;病程(康复介入时)3~9 d,平均(5.31±2.24)d;左侧瘫痪19例,右侧瘫痪23例。对照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48~79〔平均(64.29±10.82)岁〕;病程 3~10 d,平均(6.19±2.08)d;左侧瘫痪21例,右侧瘫痪2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发病至治疗时间及合并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运动疗法。观察组同时电刺激小脑顶核和HBO治疗。①脑循环治疗:采用上海仁和医疗设备公司制造的CVFT-010M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将电极放置于两侧耳后乳突处,频率181 Hz,强度80% ~90%,通电30 min/次,2次/d,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②HBO治疗:采用宁波HBO总厂生产的NG90-Ⅱ型单人纯氧舱。100 min/次,其中升减压时间各20 min,稳压60 min,1次/d,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患肢运动功能评定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FMA)评分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BI)。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3 d内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行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CSS评分、FMA评分与Barthel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0 d后再次评定,两组患者的各项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观察组提高的幅度更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S评分、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s,n=4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S评分、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s,n=42)

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5

治疗后对照组 14.67±5.11 8.45±3.841) 33.81±19.19 61.80±23.461) 24.47±15.57 52.46±25.741)组别 CSS治疗前 治疗后Fugl-Meyer治疗前 治疗后Barthel指数治疗前观察组 13.98±5.03 6.31±3.921)2) 31.93±20.67 72.40±22.581)2) 23.82±14.82 64.53±24.421)2)

3 讨论

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脑组织血流供应发生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陈旭等〔2〕认为不同地域组相比,吸烟、酗酒以及甘油三酯异常是太原地区急性脑梗死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心房纤颤是昆山地区急性脑梗死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是青中年脑梗死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心房纤颤是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可能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文献认为〔3〕,脑梗死存活的患者中,致残率为50% ~75%,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可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是脑梗死临床治疗的重要目标。

小脑顶核在脑血流量的调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4〕,小脑顶核受到刺激后,可通过启动自身内源性保护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5〕。李又福等〔6〕认为预防性小脑电刺激可明显降低脑梗死后神经运动功能缺损,使梗死边缘区脑组织内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mRNA的表达上调,可能与促进神经可塑性有关。黄文等〔7〕认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抑制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CEC)和多形核白细胞(PMN)的黏附,减轻脑损伤。贺新萍等〔8〕认为早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HBO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HBO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9〕,丁进京〔10〕认为HBO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具有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提高临床总体疗效的作用,其机制是通过增加供氧、调节脑梗死急性期的血管舒缩功能、减轻脑水肿来实现。虽然HBO治疗急性脑梗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脑供血减少对脑细胞的影响,但有一定限度,笔者发现临床疗效也不太高,认为在进行HBO治疗的同时,能同时有效提高脑卒中病灶的血流灌注量,是提高HBO疗效的关键。

本研究表明,在常规药物治疗、运动治疗基础上,早期给予电刺激小脑顶核联合HBO治疗,可使可逆性脑组织缺氧损伤区的缺氧状态解除,有利于损伤区脑组织生理功能恢复,对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 曹秀梅,应风博.依达拉奉、长春西汀、疏血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0):4515-6.

2 陈 旭,鲁晓华,马晓波,等.183例急性脑梗死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03):296-8.

3 黄如训.神经病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37.

4 贺维亚,李保平,黄晓哲.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5):470.

5 王 健,董为伟,何 为.小脑电刺激对大鼠脑缺血早期神经元线粒体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1):9-13.

6 李又福,黎春镛,邹海强,等.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皮层神经纤维再生的促进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3):1647-9.

7 黄 文,徐鸣明,陈 晓,等.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缺血中细胞间黏附作用的影响〔J〕.重庆医学,2009;38(16):1993-4.

8 贺新萍,杨丽娜,李艳霞.不同时间窗的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8):1608-9.

9 Connor LT,DeShazo BT,Snyder AZ,et al.Cerebellar activity switches hemispheres with cerebral recovery in aphasia〔J〕.Neuropsychologia,2006;44(2):171-7.

10 丁进京.高压氧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ACA水平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3):34-6.

猜你喜欢

小脑高压氧脑梗死
小脑对吞咽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职业病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研究
动动小手和小脑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大骨瓣开颅联合小脑幕切迹切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
早期高压氧治疗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高压氧治疗31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