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本连环画与一个时代

2013-11-19梁东方

博览群书 2013年1期
关键词:高粱毛主席文本

○梁东方

时代气息强烈的文化文本经常为时代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录;尽管这样的文本更多的时候并不是照片,但是其透视时代本质的作用一点也不亚于照片,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因为它往往给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按照那样的特点展开想象,或者并非那个时代的具体事实、具体场景,但是无疑更逼近那个时代的本质上的真实。当一本连环画作为这种时代的文本典范留下来的时候,这样的特点就更鲜明了。因为连环画本身就是对当时进行着的时代的“想象”和“向往”,就是对时代本质的或者有夸大嫌疑的描写。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也——特别是时代很强调那样一种文本品质的时候。

“文革”时期至今也并不是一段已经说透了的历史,虽然距离并不遥远,但是今天的孩子们已经对那些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专有名词的混乱有了相当的陌生感了,他们只觉着好玩和滑稽。“文革”连环画在这方面倒是可以帮他们一个忙,那里面有关于“文革”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只要留心破解就会有所收获。“文革”期间及其稍后一段时间内出版的64开连环画,在连藏界被炒得很热,搞专题收藏的也不乏盯住“文革”时期的,特别是革命样板戏的舞台剧画本,更是身价倍增。其实那个时期的连环画,无论是选题还是技法都是贫乏的,千篇一律的阶级斗争、打仗故事、模范事迹,篇与篇之间唯一的不同点只是时间和地点,故事都是一样的故事:怀揣变天账的地主伺机搞破坏、潜伏下来的特务叛徒企图制造事故——与此一时期的其它艺术形式一样,连环画中充斥着高大全脸谱化的造型,样板戏似的布局,成了千篇一律的模式,脱离了现实中的人的千姿百态,连环画也就失去了生命力的支柱。就是这样一些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缺乏生命力的东西,因为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大面积地集中出现的,所以它也就有了在连环画史上独一无二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和某种意义上的不可重复性,使其作为那个扭曲的时代的一个侧影而有了收藏价值。

这样的价值不是因为审美而存在的,它是审丑的;面对它们,面对那些因为其怪异而笑起来的人们,就不由得让人想到那个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年代,缺少色彩和童年生活中单调枯燥的记忆让人感觉压抑,使人痛苦。联想到那不仅仅是个人的痛苦,更是民族的不幸,便对这不无残酷的收藏有了几分肃然了,使人警醒,为后人准备一部最直观的教材——这也许是“文革”连环画收藏的全部价值和意义之所在吧!

“文革”时期的绘画作品普遍地给生活添加了狂欢的特点。此一时期在中国画坛称雄的正是连环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霸主”的位置。自然,连环画作品的“狂欢”特点也是明显的。64开的连环画《杂交高粱向阳红》,为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编绘,科学出版社1967年出版,有彩照,有毛主席与林彪的题词,是一本典型的“文革”连环画作品。它每一页上都有毛主席的语录!行文中有,画面上也有!有的与画面内容无甚内在关系,只是牵强地放在上面。田头路边竖有标语牌,上面也是毛主席的语录!第80幅还有忠字舞的造型。封三是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画面上所有的庄稼——高粱——都是整齐的,脑袋无一不向着有主席像的方向俯首;每一幅画面上有主席像的位置或者有主席语录的地方(一般是正中或者偏左的地方,可见绘画者的良苦用心)都很自然地成为焦点和中心。现在看来,这册连环画狂欢式的文本堪称登峰造极,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相当滑稽的程度,然而在当时的语境下,不管是制造者还是阅读者,都浑然不觉。

此书暗示——其实已经是地地道道地明示了——杂交高粱的实验成功完全是毛主席他老人家领导的直接结果,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光辉成绩。将杂交的功劳归功于领导,归功于毛主席,这样简单地“归功于”一向是我们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里的通行语言,是宗教色彩浓厚的官本位的体现。在当时的话语气氛里,把任何一点点技术的进步,或者有技术进步意义上的新鲜事情都归于毛主席,不仅是对毛主席的敬爱,更是为这项技术寻找到了一个政治上正确的最可靠的保证;否则任何纯粹技术意义上的研究或者进步,都会有白专道路的嫌疑;而任何技术上的失败也都可能被归结为反动派的破坏。这本连环画《杂交高粱向阳红》的文本后面的真实意图,是不是有这个成分,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客观上绝对保证了自己的牢固地位,这是在“文革”中做事,甚至也是在不“文革”的时候做事的一个聪明而普遍的潜规则。政治挂帅,就要一切挂政治的帅。这是行为的习惯,也成了语言文本的习惯。

关于高粱,我们大约都有粗糙难咽的印象,高粱高高的茎杆和红红的脑袋尽管不无诗意,甚至就是秋天的象征之一,但是那暗红色的高粱米却似乎具有某种沙石的品质,让人难以下咽。电影《红高粱》显示的那种在平原上浩浩荡荡的庄稼场景,一般会被认为是暗示着那个时代普遍的饥饿状态里为了高产而选择耕种的品种。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未经改良或者杂交的高粱其实产量不高,甚至还可以说是很低的。它们的优秀品质更多地表现在对扎根的土壤的相对不那么高的要求,田头地垅的边边角角,或者就是山坡沟梁上的斜坡。它不择地块,不与别的庄稼在同一水平上争抢阳光的品质,是庄稼人选择它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现代科技证明高粱具有抗癌健身纤维粗等诸多优点,那都是当时并不知道的后话了。2011年夏天,我有幸在辽宁小河口长城脚下的小河口村的朋友家里,吃到了一次高粱米饭,留下的印象深刻,因为在已经吃了一口以后的情况下居然还没有察觉,自己吃的不是大米饭而是高粱米饭。那是一种与自己以前的印象截然不同的高粱米,通体洁白,有相当的粘性,很有咬劲儿,不剌嗓子,不仅不粗糙,还竟有一种细腻的口感。朋友说这才是原始的高粱,是未经改良和杂交的原始高粱,虽然产量低,但是口感好,现在农民偶有种植,都是留着自家吃,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了。杂交高粱虽然产量高,但是口感和营养上远远不如这种原始高粱。就此自己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关于高粱的种种信息,发现这种所谓原始的高粱似乎很像一种被命名为象牙白的高粱品种。说这种高粱磨出来的秫米晶莹透亮,煮出来的粥表面上浮着一层油皮,米汤又稠又粘,这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都是山里人能吃到的最好的粮食。经多年的筛选,这个虽然低产而品质尚优的品种终于被保留下来,成了解放后长期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山里人十分认可的一种细粮。

一位网名为杨树湾子的作者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杂交高粱》的文章(http://www.xici.net/d58025835.htm),讲了一段关于高粱的故事。说山里人一年一年种植着的象牙白高粱虽然好吃得被认可为细粮了,但是产量很低,一年到头,家家户户都是半饥半饱。“文革”中上级突然开始推广晋杂5号还有晋杂571号,结果产量大增,但是口感极差,连牲口都不吃,鸡吃了以后都不下蛋了,而最可怕的是孩子吃了以后逐渐就会慢性铅中毒!“文革”以后才有人隐隐约约地在一篇报告文学里承认,当年只是为了赶政治任务而一味地追求杂交以后的高粱产量,谨此向所有种植和食用了这两种杂交高粱的农民兄弟致歉。

这本《杂交高粱向阳红》自然不是科普读物,对于杂交高粱具体的品性与名称都语焉不详,它作为政治成果隆重奉献出来的杂交高粱是不是也有晋杂5号和晋杂571号,就完全不得而知了。在当时狂热的政治情绪之下,任何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科学验证的做法都是不可想象的,放了卫星也就取得了胜利,至于老百姓真正受益与否,就不是上上下下所真正关心的内容了。

就是这样一本书,一本针对一种充其量只能算是初步成功的高粱品种所进行的疯狂讴歌的连环画,充分显示出了当时的社会主流话语的方式与气氛。为了将颂歌赶紧高声唱出来,以完成当时的政绩,以将革命的热潮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不仅科学精神可以打折扣,任何稍微需要冷静一点的思索也都完全没有了立足之地。此书堪称“文革”高潮中连环画的极品,每一个角落每一页文与画都透着“革命”的狂热气息,制造出了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革命的狂欢场面。这样的连环画在当时一片红海洋的气氛里是一点也不新鲜的,相信它也激不起人们多大的阅读兴趣;然而今天,却因为它记录历史和不可重复的极端特点而成了收藏品中的特异之物。“文革”连藏在样板戏之外实际上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它作为一种十分特殊的“文革”文物的价值已经完全超出了连藏本身的范畴。

猜你喜欢

高粱毛主席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高粱红了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野高粱
雨后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