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溃疡病60 例
2013-11-18张文日
张文日
(吉林省图们市中西医医院133100)
慢性溃疡病中比较多见的是消化性溃疡,常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部位,主要的病理机制是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异常,对人体正常的胃壁及十二指肠粘膜出现消化,另外遗传因素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因素也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因素[1]。现代医学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主要是应用奥美拉唑、用阿莫西林、甲硝唑等西药治疗,往往有较大的毒副作用。黄芪建中汤功能是温中补虚以及行气活血。本文将黄芪建中汤对溃疡病的治疗效果与现代西医治疗效果进行比较,阐述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0 年1 月~2012 年6 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消化道溃疡患者60 例,其中男39 例,女21 例,年龄在28 ~65 岁,平均年龄(45. 1 ± 6. 7)岁,病程在6 个月~6 年。随机将60 例患者分成对照组30 例,观察组30 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均无统计学差异。
2. 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证候分类主要有气滞证,郁热证,阴虚证,虚寒证及癖血证5 种证型。西医诊断标准:①有规律的上腹部疼痛,成周期性;②上腹部出现局限性深压痛;③X 线钡餐造影见溃疡影;④内窥镜检查显示活动期溃疡。
3. 纳入标准:全部60 例患者均出现比较典型的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病史,全部经过X 线钡餐、内窥镜检查明确诊断为消化性溃疡。
4. 排除标准:入选病人排除溃疡穿孔或者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排除严重的心肝疾病。
5. 治疗方法
(1)对照组治疗:对照组的患者口服甲硝唑片0. 4g,2 次/d;阿莫西林胶囊0. 5g,3 次/d;奥美拉唑胶囊20mg,2 次/d。
(2)观察组治疗:观察组服用黄芪建中汤加味(炙绵芪15g,川桂枝3g,杭白芍30g,炙甘草5g,广木香5g,西砂仁3g,刺猬皮10g,九香虫3g,紫丹参10g,白檀香3g,或加淡干姜3g),1 次/d,水煎,分两次温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 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6.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证候积分计算公式为:(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
结 果
如表1 所示,经过4 周的治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讨 论
黄芪建中汤中成分的主要功效是:桂枝配白芍可辛甘化阳;白芍配甘草酸甘可化阴;芍药甘草可缓急止痛;黄芪可用于温中补虚,有" 排脓止痛" 之功效。有研究者发现,在服本方胃脘痛止后,以黄芪配白及、乌贼骨等收涩药,有使消化道溃疡愈合之可能[2]。
胃脘痛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临床症状各不相同,根据病因分为寒痛、瘀痛、热痛、气痛、虚痛等。临床上,消化性溃疡的疼痛一般较为持久,常发生于餐后或空腹时,寒冷或劳累常是该病的诱因。患者疼痛时,喜欢按摩及温暖。病人的面色晦暗,乏力,畏寒,末梢凉;病人往往无口渴,喜好热饮,舌质较淡等临床表现。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大部分属胃脘痛中的虚寒证,治疗以温养中焦为主。临床上常将肠胃中热性、实性的病变归于胃,而将虚性、寒性的归于脾。且脾与胃相表里,两者一升一降,互相影响,相互累积。溃疡病属胃脘痛中的虚寒证,主要是强调脾阳虚弱,阳虚兼内寒,因此用药偏重于脾[3]。黄芪建中汤,以饴糖益脾气并养脾阴、温中焦,能够缓肝急,改善虚劳里急诸不足。总之,结合临床症状合理应用黄芪建中汤能够为溃疡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1 陈晖,陆喜荣,陶鸣浩.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诊治[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6):845 - 846.
2 赵晓丽,雷解宇,孙振川.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120 例[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5):31 - 32.
3 杨渊. 88 例胃溃疡治疗体会[J]. 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5):5019 - 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