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省境内旅游流规模分布及其分形特征研究

2013-11-16蒋小玉李永文

关键词:位序各市县市县

蒋小玉,李永文,2

(1.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570228;2.海口经济学院 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571127)

旅游流一直是旅游开发及旅游研究关注的焦点。传统观念认为,旅游流是指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旅游客流[1]。这一定义显然是不全面的。1998年,唐顺铁、郭来喜提出旅游流是以旅游客流为主体,涵盖旅游信息流、旅游物流和旅游能流的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旅游客流是旅游流体系的主体和基础,旅游物流和旅游能流伴随旅游客流而产生[2]。这一定义丰富了旅游流原有的涵义,已经被广泛理解和接受。

而本文所要研究的旅游流规模分布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旅客流量在空间结构上的层次分布,它反映旅游流从大到小的序列与其规模的关系,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旅游流在等级结构上的分布规律[3]。

位序-规模法则是在1913年由德国学者Auerbach在研究欧美城市位序-规模分布规律时提出来的[4]。而分形理论是Mandelbrot教授于1975年在其著作《分形对象:形、机遇与维数》中提出[5]。分形理论自提出以后,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系统,旅游景区系统,交通网络等领域。与此同时,位序-规模法则和分形理论也开始被应用到旅游流的研究方面,但此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主要有杨国良、张捷等以四川省为实证区,以分形理论为指导,研究了旅游流的流量位序-规模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6]和旅游流规模结构的Zipf特征与差异度对比研究[7]。庞闻和马耀峰以我国入境旅游为例,论证了旅游流规模分布的分形结构,并给出基于容量维、信息维的旅游流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方法[3]。贺晓慧、白凯等以西安“十一”黄金周旅游流为研究对象,以13个旅游景区2003—2009年的游客量为基础数据,使用时间序列法和Zipf维数法对旅游流的时间波动和分形结构进行了分析[8]。丁旭升、李永文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形理论,对河南省2000—2008年的入境旅游流等级规模进行了分析[9]。王坤以1999—2010年东南亚旅华游客人次统计为样本,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东南亚旅华客流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10]。

一、理论依据和数据资料的选取

(一)理论依据

1.首位度指数 首位度指数是在城市规模分布中被用来衡量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常用的测度指数。本文拟将首位度指数应用到旅游流规模分布的研究中,来分析旅游流分布的结构和集中程度。一般而言,首位度指数有三种:两城市指数S2、四城市指数S4和十一城市指数S11。

且有,S2=P1/P2, S4=P1/(P2+P3+P4), S11=2P1/(P2+P3+P4+P5+P6+P7+P8+P9+P10+P11),其中,P1,P2…P11为旅游流按从大到小排序后的流量规模。按照城市位序-规模原理,正常的S4和S11均为1,而 S2等于2。

2.分形理论 以往的研究已经表明,区域城市规模的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并满足齐夫位序—规模法则[11-13]。而旅游流是城市规模分布的一部分,不同规模和不同性质的城市出现的旅游流规模是不同的。本文拟采用规模序列分布法和分形理论对境内旅游流规模分布及其结构进行分析。

把研究单元每年的游客量分别按大小顺序进行排列,并给其序号r(r=1,2,…,N),典型的齐夫位序-规模法则如下:P(r)=P1*r-q,

将上式两边取对数,得到:lnP(r)=A-qlnr;

式中,P(r)为位序为r的地域单元的旅游流量规模,即游客人次数,P1为首位地域单元的旅游流流量人次数,q为zipf参数,A=ln(P1)为常数,且假设D为旅游流等级规模分布的分维值,则有q=1/D[14]。根据Zipf法则在城市规模体系中的应用可知,当q=1,规模等级结构呈Pareto分布模式,即理想的齐次分布状态;当q>1时,旅游流的规模结构分布比较集中,各旅游流规模差异较大;q<1时,旅游流规模分布就比较均衡和分散,各旅游流之间差距较小。

(二)数据资料的选取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不仅为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我国旅游业整体的转型升级提供一个先行试验区。而在海南由以发展国内旅游为主向以发展国际旅游为主的转变过程中,国内旅游的基础作用仍然不能忽视,因为目前海南的旅游仍然主要以境内旅游为主,近几年来境内旅游人数仍然占旅游总人数的70%以上。对境内旅游客流的研究(为方便起见,以下简称旅游流),能够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海南境内旅游流规模的分布情况,希望对海南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一些资料参考。

鉴于各市县数据资料的限制,本文选取2004—2011年海南省17个市县旅游饭店接待境内游客人次数作为各市县接待游客人数指标(仅保留小数点后三位),具体数据如表1。

表1 各市县2004—2011年旅游饭店接待境内游客人次数 单位:万人次

从表1可以看出,2004—2011年各市县接待的境内游客总人数都在不断地增长过程中,海南省整体境内游客人数由2004年的1 051.247万人次增长到2011年的2 123.511万人次,增加了102%左右。其中境内游客人次数增长最多的是三亚市,年均增长65.42万人次,其次是海口和陵水,年均增长分别为32.70万和14.95万人次,增长最少的为临高县,年均增长仅为0.54万人次。2004—2011年各市县接待境内游客人次数增长最快的是屯昌县,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4.7%,其次是澄迈和陵水县,年均增长率为65.2%和50.8%,最慢的是万宁市,年均增长率为7.4%。

另外,2004—2011年,三亚、海口、万宁这三个市县的境内旅游流量一直位于前三位,境内游客接待量每年都在200万人次以上,位序没有发生变化,海南的境内旅游客流主要突出集中在这三个市,其旅游客流平均占海南省旅游客流的80.1%左右,其他14个市县仅占19.9%左右;琼海、五指山、文昌、定安这5个市县的旅游流规模位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排序最多变化了一位;儋州、保亭、临高、东方、昌江、乐东、琼中的旅游流规模位序也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排序最大变化都在2~3位之间;陵水和澄迈这两个县2004—2010年的位序排序发生了较大变化,陵水县最大变化了5位,屯昌县最大变化了4位。这说明海南省境内旅游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市县从2004—2011年以来旅游流规模位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发展比较稳定。

二、海南省旅游流规模序列及其分形特征分析

(一)规模序列分析

根据表1的数据,以每年各市县接待境内旅游流规模的排名为橫坐标,以境内旅游流规模为纵坐标,绘制出海南省2004—2011年各市县境内旅游流的位序-规模分布图,如图1。

图1 2004—2011年海南省境内游客位序-规模分布图

根据图1,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海南省各市县境内旅游流规模分布曲线虽然有波动,但总体上是随年份的增长不断地向外移动。其中,一直位于前两位的三亚市和海口市境内旅游流规模变化较大,7年以来游客数量一直在大幅度地增长,曲线向外偏移幅度较大。

(2)在2004—2011年海南省境内游客位序-规模分布曲线中,三亚市和海口市在曲线中的位置越来越远,2004年海口与三亚的境内旅游人次数仅相差42.616万人次,到2011年相差了271.655万人次。这说明居于第一位的三亚市和第二位的海口市的境内旅游流规模差距越来越大,作为首位城市的三亚在境内旅游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3)其他位序市县的旅游流规模都出现不同幅度的波动情况,导致位序-规模曲线在波动中向外偏移,但移动幅度较小。这说明海南省各市县接待境内游客人次数虽然总体上都在不断地增长,但主要旅游市县的旅游人数增长较快,有些中小规模的旅游市县虽然年增长率比较高,但由于基数较小,在海南省境内旅游中的地位仍然不显著。

(二)首位城市影响力分析

根据上述首位度指数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海南省2004—2011年的两城市指数S2、四城市指数S4和十一城市指数S11(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如表2。

表2 海南省2004—2011年首位度指数

由表2可知,海南省2004—2011年两城市指数均小于2,距理想数值2差距较大,三亚作为境内旅游规模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海口的首位度指数在不断地上升。这说明海南省旅游业“双核”带动的特征越来越不明显,最开始明显是以三亚和海口两城市为主的“双核”带动模式,逐渐有向以三亚为主的“极核”带动方向发展的倾向。虽然首位旅游城市与排序第二的旅游城市规模相差不大,但是首位城市的旅游业正在快速地发展过程中,其影响力不断增强。四城市指数均小于1,但它也在不断地上升,且逐渐接近于理想值1,呈现积极的态势,而十一城市指数虽然大于1,但仍然比较接近于1。这说明海南省旅游流规模居于前四位市县的旅游流流量规模趋于均衡,中小规模市县的旅游流流量规模分布比较合理。

(三)分形特征分析

根据海南省2004—2011年各市县接待境内旅游流规模及其排序,可绘制出各年境内旅游流双对数散点图(如图2),然后运用分形理论求出各年境内旅游流的q值和D值(仅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具体数值见表3.

图2 2011年海南省境内旅游流流量位序-规模双对数散点图

表3 海南省2004—2010年境内旅游流规模分布维数值

由表3可知,海南省境内旅游客流各年的测定系数都在0.92以上,拟合情况较好,相关系数R说明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由此可以用分形理论对表3进行分析如下。

(1)q值随着年份的增长逐渐变小,分维值D不断增大,但速度比较缓慢。这说明海南省各市县旅游流差距趋于减小,但速度比较缓慢,其旅游流规模分布在缓慢中均衡发展。

(2)2004—2010年的q值均大于1,D值均小于1,其中2004—2006年q值大于2,而后虽逐年下降,但仍在1.860以上。这说明海南省境内旅游流规模集中的力量仍大于分散的力量,首位分布仍然比较明显。在海南省整个旅游流体系中,虽然各市县旅游流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但境内旅游流规模仍然分布不均匀,旅游流还是主要集中在高位次市县中,高位次市县的旅游业发展比较突出,而其他市县发育不够。

三、市县分类及其原因分析

1.市县分类 根据海南省各市县境内旅游人次数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海南省各市县的境内旅游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总体上境内旅游业发展态势都比较好,可以将海南省17个市县划分为如下几个发展类型。

(1)高级发展型:此类地区境内旅游人数较多,占全省境内旅游总人数的比例较大,每年旅游人次数都在不断增长,位序规模没有变化,在境内旅游中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海南各市县属于此类型的有三亚和海口,这两个城市从2004—2010年都在前两位,两个城市的境内旅游人次数占全省境内旅游总人数的60%以上。

(2)稳步发展型:此类地区境内旅游客流位序规模变化幅度较小,数量和增速较为平稳,没有太大的波动。海南各市县中万宁、琼海、儋州、文昌、定安和五指山属于此类型,这6个市县境内旅游流规模总体上都在不断增大,其旅游流规模在海南省所有市县中处于中上等水平,位序规模变化小。

(3)快速发展型:此类地区境内旅游业表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境内旅游人次数增长率较高,位序规模有较大范围的上升。其中屯昌、陵水和澄迈县属于该类型,这3个县年均增长率都在50%以上,其位序在17个市县中也有明显的上升,境内旅游发展态势较好。

(4)波动发展型:此类地区境内旅游位序规模各年份虽然有所波动,但波动幅度较小,总体上还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海南各市县中东方、保亭、昌江、临高、乐东、琼中县这6个市县都属于此类型,其境内旅游流规模有上下起伏的现象,位序也发生了些许变化。

2.原因分析 海南省各市县境内旅游业呈现出以上发展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海南各市县所接待的境内旅游流流量总体上都在不断地上升。主要是因为海南岛作为我国惟一的热带海岛,有着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美丽的海岸带,热带海洋生物,热带原始森林,瀑布,温泉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并且海南是全国惟一的全省范围的经济特区,国家对于海南省发展旅游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相信随着粤海铁路和西线高铁的修建、儋州机场的修建、三沙市的设立以及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建设等都将为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海南旅游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旅游客流主要集中在个别城市,其他市县的旅游业发育水平较低,较主要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因为海南省内的旅游企业和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在三亚、海口和东部沿海市县,中西部地区由于知名景点较少,交通不便,且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景区配套设施也不健全,所以其吸引力不足。

(3)境内旅游流规模较小的市县的旅游业正在缓慢地发展,与主要市县的差距正在不断地缩小。主要是因为各市县交通条件的改善,如东环、西环铁路和东中西线高速公路的修建,大大加强了中西部地区的可进入性。并且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代的不断加快,省内各市县也已经着手开发本市县的旅游景区,改善当地的旅游条件,各市县之间的合作也在不断地加强。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战略布局所要构建的五大旅游区域系统,三个不同层次的旅游增长中心和四条特色旅游线路,将会使各市县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东部旅游市县将会大大地拉动中西部市县旅游业的发展。

四、结论及建议

海南省各市县的境内旅游业总体上都处于一个成长期。其中三亚市的境内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极核”现象和首位城市的表现越来越明显;海南省的境内旅游流主要集中在个别城市,各地区境内旅游业发展不均衡;但旅游规模较大市县和较小市县的差距正在缓慢地缩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境内旅游流规模与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和国家及政府的政策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针对不同的发展情况,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措施,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海南省旅游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首先,根据海南省旅游业发展情况的综合考虑,仍然要优先发展海口市和三亚市的旅游业。通过丰富现有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持续增强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从而加大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其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海南的一级旅游增长中心,两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水平,也能成为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

其次,优化整合现有旅游线路,规划知名旅游景点。现有旅游线路主要以东线为主,中西部地区游客仍然是散客居多,因此有必要在中西部地区打造一些知名景区、景点,提高中西部市县的知名度,把这些景区、景点科学规划到旅游线路中来,增强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从而达到促进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目的。

最后,旅游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重中之重,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完善现有中西部地区海陆空交通网络,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左大康.现代地理学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唐顺铁,郭来喜.旅游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1998(3):38 -39.

[3]庞闻,马耀峰.旅游流规模分布的分形与分维——以我国入境旅游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5):906-909.

[4]CARROLL C.National City-size Distributions:What do We Know After 67 Years of Research?[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82,6(1):1 -43.

[5]朱华,姬翠翠.分形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6]杨国良,张捷,等.旅游流流量位序-规模分布变化及其机理——以四川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7,26(4):663-672.

[7]杨国良,张捷,刘波.旅游流规模结构的Zipf特征与差异度对比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3):319-328.

[8]贺晓慧,白凯,等.西安特殊时段旅游流规模分形结构特征研究——以“十一”黄金周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1,34(5):859-865.

[9]丁旭生,李永文.基于分形理论的河南省入境旅游流等级结构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6):606-608.

[10]王坤.基于分形理论的东南亚旅华客流空间结构演变研究[J].东南亚纵橫,2011(12):52-56.

[11]陈彦光,刘继生.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和分维[J].人文地理,1999,14(2):44-48.

[12]岳文泽,徐建华,等.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2):52-56.

[13]刘继生,陈彦光.城市地理学分形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地理科学,2000,20(2):167-171.

[14]陈彦光,刘继生.豫北地区城镇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J].人文地理,1998,13(1):23-29.

猜你喜欢

位序各市县市县
《河南省市县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建立规划》通过评审
基于位序—规模法则的山东省城镇体系分析
汾河流域城镇群城市规模结构及演变研究
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测度与评价
李秋洪率队到百色、河池督查地方志工作
市县动态
市县动态
市县动态
海南省进一步加强农药管理
市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