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对策研究——基于大众文化的思考
2013-11-15顾成林
顾成林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突出强调: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1]精神文化生活的健康发展必然体现在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和文化产品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为了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因此,评判文化产品好坏的根本标准就在于能否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那么,在当今被称为“大众文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构建起一套精神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并以精神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来评判大众文化的发展现状?本文试从构建指标体系、评判现状、对策研究三个模块提出建议,以期能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精神生活质量导向的大众文化评价体系构建
精神生活是人类所固有的属性,是人之为人的现实依据,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所谓“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就是人的精神生活,人的精神生活有优有劣,标志精神生活优劣程度的简称为精神生活质量。具体说来,精神生活质量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和物质生产条件下的现实个人利用特有的精神生活资料,为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所进行的活动以及这种活动所带来的满足程度和自我感受,它以物质生活为基础,受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的结果,因而人是文化的主体,是他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世界的支配者。换言之,本质上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产物的文化必须以人为中心、符合人的价值要求即符合人的精神生活质量要求,作为文化主流的大众文化也必然如此,以精神生活质量为导向。
按照廖小琴研究的精神生活质量体系,精神生活质量可分为精神生活“质”和精神生活“量”两个方面。精神生活的“质”即性质,是区别精神生活现象的自发与自觉、被动与主动、积极与消极的根本标志。在精神生活中,主体是最活跃的要素,居于支配地位,因此人的主体性决定着精神生活的“质”,主体性最集中体现为主体参与性,此外精神生活的质还体现为精神生活的健康度与先进度。精神生活的“量”即数量、程度,具体说来体现为精神生活的广度、多样性和满意度等。
在确定精神生活“质”与“量”的具体内容后,我们该如何用其衡量大众文化发展的现状?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是种不能精确计量的东西,它如何体现在如今大众文化现状中,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一对应联系,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都具有相当的难度,而用精神生活的具体指标去衡量大众文化的发展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大众文化现象精彩纷呈,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以其表现形式作为划分依据,大众文化可分为:广播电视型大众文化、报刊书籍型大众文化、电子网络型大众文化以及日常生活型大众文化。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大众文化,而作为研究对象,我们不可能做到包罗万象。根据统计学中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科学有效性的原则,我们选取覆盖率最广、集中反映大众生活、易于操作统计、因而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电视型大众文化和网络型大众文化(简称电视文化)作为衡量和评价的对象。事实上,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一些指标体系莫不如此,如HDI(人类发展指数)就根据上述原则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水平、预期寿命、人均GDP等指标作为衡量标准。
关于大众文化中精神生活的质的指标。首先,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遇到不喜欢的节目可以直接转换频率,直到转到自己喜欢的节目为止,在一定时间内转台次数越多,转台率越高,集中体现出观众在电视文化领域中精神生活的选择性越大;同理,网民在浏览网页时,总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标题进行点击,因此我们将电视转台率和网络点击率作为衡量大众主体选择性的量化指标。其次,电视观众通过电话或短信的方式参与电视节目,进而影响节目的的制作与进程,我们将这些行为统称为电视投票参与;网民在知晓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或者浏览特定网页后,不再作为被动的受众,而是通过在网上留言或者发表微博类的感言,我们将此类行为统称为网络留言参与,网络留言参与和电视投票参与集中体现了大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主体参与性。尽管主体目的性和主体参与性不能构成主体性的全部,但我们仍可将二者作为大众主体性的典型范例用以衡量大众文化中精神生活的“质”。关于大众文化中精神生活的量的指标。在当今时代,首先,电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普及率集中体现出受众接受大众文化精神生活的范围,我们可将其作为衡量大众精神生活广度的量化指标;其次,电视节目和网络文化类型的数量则可作为精神生活广度的量化指标,用以衡量大众文化;再次,电视节目和网络文化的满意度集中体现出受众在大众文化精神生活中的体验,可作为衡量大众文化的满意度的量化指标。
以上关于大众文化的评价指标(以电视和网络型大众文化为例),虽然不能构成大众文化各个方面的全部内容,但我们仍可将其作为典型指标用以衡量大众文化发展的现状,这样既体现了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原则,又具有可操作性、可量化(评价指标见表1)。
表1 精神生活质量导向的大众文化评价指标框架
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主要指标分析
根据以上得到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以电视媒介大众文化和网络媒介大众文化为典型例证,来评价当前大众文化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
(一)精神生活参与性增强
当前多元大众文化背景下,精神生活参与的渠道可谓多种多样,其中最为普遍的、因而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为网络留言参与和电视投票参与。大众网络留言参与的日益提高,已经发展到了足以左右电视栏目市场份额的程度。2010年,由北大、人大、清华等12所重点大学发起的2011首届中国电视博雅奖评选活动,该活动针对观众的参与数与电视节目所占市场份额的关系做出了统计(如表2)。根据统计结果很容易得出,观众的参与数与栏目规模(即市场份额)成正比关系,观众参与度越高,栏目所占市场份额就越高。相应的,随着电视栏目的市场份额增大,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影响力越能拓宽渠道,以此增强观众对其栏目的参与度,进而促进观众对其栏目满意度的提升。
表2 首届中国电视博雅榜(观众参与数与节目市场份额正比关系)
(二)精神生活广度增加
2013年1月,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了5.64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42.1%.覆盖了全国东部的几乎全部地区、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从2009年开始,我国的网民总数和互联网普及率就在逐年大幅上升,并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仍将保持增速上涨的趋势[3]。同时由《中国统计年鉴》发表的各地区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情况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电视节目人口覆盖率达到97.82%,同比2009年的97.23%和2010年的97.62%均有逐步提升的态势[4]。互联网普及率和电视覆盖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大众精神生活广度的日益增加。
(三)精神生活类型日益丰富
电视节目套数客观上反映出电视领域的精神生活的类型,一般意义上说,电视节目套数越多,观众可选择的种类就越多。近年来我国的电视节目套数在逐年上升,而且涨幅较大。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电视节目套数合计3370套,同比2007年的3214套和2008年的3288套分别增长4.85%和2.49%[4]。同时,对2011年12月—2012年6月的互联网应用调查报告(见表3)显示,网络应用种类涵盖了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网络音乐等多达17种之多,而且相比2011年,除网络炒股意外,2012年网民对多数网络项目的应用频率均有大幅度增加。电视节目套数的增加及网民对网络项目应用率的大幅增加利于提升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量。
表3 2011—2012年中国网民网络应用种类统计表[3]
(四)精神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
首先,年龄分布不平衡。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的年龄不平衡体现在大众文化的发展现状上,集中表现为网民的年龄分布失衡。我国网民年龄就年龄分布来看,我国网民多集中在18-40岁之间,40岁以上的中老年网民只占网民总数的10%左右,尤其是50-60岁的离退休老人上网人数只占3.5%[3],这大大影响了老年人退休后的精神生活质量,增加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贫乏的可能性。
其次,地域发展不平衡。集中体现在互联网在农村和城镇网民规模的巨大差异。调查显示:2011年12月我国城镇网民的数量占总网民人数的73.5%,农村网民只占26.5%;而这一比例在2012年6月分别为城镇网民占72.9%,乡村网民只占27.1%[3],虽然这一数据较之2009年和2010年,城镇与乡村的网民数差距稍有好转,但考虑到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乡村网民的数量远远不够。
再次,职业结构分布不平衡。调查显示,我国的网民职业中以学生和自由职业者为主,截止到2012年12月份,这两类职业合计占网民总数的43.2%。占比例最少的网民职业为党政机关事业领导干部,这一数据在2012年12月份为0.5%,相比2011年的0.7%,还下降了0.2%[3],这显然与我国当前所推行的行政机关数字化、网络化办公不符,更不利于党政领导干部通过网络广泛知民情、纳民意。
(五)精神文化生活健康性有待提升
精神文化生活的健康性是相对于腐朽性文化而言的,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包涵健康的心态、健康的理念、健康的生活习惯等,需要有益身心的健康文化来营造。当前大众精神文化生活总体上崇尚健康的文化氛围,但仍然充斥着大量的腐朽文化。这些腐朽文化正借助于电视和网络媒介中侵蚀着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严重降低了其精神生活的质。以互联网中的色情内容为例,据onlineMBA统计显示:互联网上12%的网站是含有色情内容的网站,网络上共有24644172个色情网站。大众在色情网站的精神消费数额更是相当可观,平均每一秒就有3075.64美金花费在网络色情内容上,每天约有28258个网络用户在收看色情内容。在电子邮件方面,每天约有25亿封邮件带有色情内容,占邮件总数的8%。在所有搜索查询中,色情内容占25%,每天高达6800万次[5]。
(六)精神文化生活先进性有待提升
精神文化生活的先进性是相对于落后性文化而言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健康性需要先进文化来营造。先进文化即符合时代进步的方向、把握时代脉搏的文化。当前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虽然总体上趋于先进性,但仍然存在着大量落后文化泛滥的现象。传统文化中的迂腐、落后的成分正以“高科技迷信”的形式泛滥于大众传播媒介中。据北京日报的一份调查显示,在网站搜索中输入“算命”二字,就有181个网站和10000多条相关信息。而搜索“占卜”则搜到47.1万个网页,搜索“星座”则有249万个网页。这些腐朽、落后文化在大众媒介中存在数量如此之庞大,势必严重影响到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质的提升。
三、提升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路径选择
根据以上对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现状的评析,我们在继续推进大众精神文化生活主体参与度、广度和丰富度的同时,以下将主要针对精神生活发展的不平衡性、健康性和先进性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对策:
(一)探索网络下乡新模式,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
当前我国正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既要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更要实现城乡文化的一体化。城乡文化一体化包含文化政策上的一致、文化权利上的平等和文化资源上的平衡。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党的政策方针倾向于农村,切实保障农村享有文化权利的背景下,我国城乡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仍出现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文化资源分布的不平衡,这种失衡集中体现在农村互联网普及的缺失。
推进网络下乡需要探索出国家、企业、农民自身多种渠道互动发展的新模式。以往我们只强调国家加大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却忽略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一方面,在目前我国城市网络已基本饱和的状态下,通信企业应将战略重点转移到农村。要因地制宜,结合农村宽带付费能力低、宽带速率要求较低的特点,在降低资费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的网络业务,切实承担起乡村网络普及的责任。另一方面,在加强农民网络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充分激发农民对网络文化生活的需求。“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6]。农民只有在网络技能培训中,充分认识到网络对于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状况、提升生活水平的重要性,从而调动起对于网络的热切需求,才能积极主动的开展网络普及活动。
(二)普及老年人网络服务,优化精神生活年龄结构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起就兴起了网络文化的热潮,然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却出现了年龄结构的严重失衡,一面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徜徉在网络文化的奇幻世界里,享受网络带来的高速、便捷服务;一面却是绝大多数中老年人,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被隔离在网络世界之外。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老年人网络文化服务发展的滞后。据调查,我国直到2000年末才创办了第一家关注中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网络服务项目——老小孩网站,中老年人网络服务严重滞后。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数量突破了1.94亿,占人口总数的14.3%。且预计到2013年底,老年人数量将会突破2亿大关[7]。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规模,我们该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我国公益娱乐设施严重不足的今天,普及老年人网络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网络精神文化生活是个不错的选择。
为老年人提供网络服务,首先,基层社区应该承担起对有兴趣的老年人进行网络培训的责任。在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特定场所,提供网络设施,方便老年人在健身之余能够体味到网络带来的精神愉悦。其次,网络服务企业要加大中老年人网站创办力度,针对老年人对于亲情、关爱等有更强烈的情感需求,网站要体现出对老年人的关爱,使其在网络生活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再次,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对老年人购买网络设备予以优惠,积极支持引导社区、企业提供针对老年人的网络文化服务。
(三)领导干部与“网”俱进,优化精神生活的职业结构
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党政机关事业领导干部的网民比例低到令人诧异的程度。中央党校王长江同志说:“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失去执政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其长期依赖传统的沟通手段,而后起的反对党则更能利用现代沟通手段争取公众的认同”。领导干部不上网,固守于传统的电视、广播等沟通媒介,对网上舆论置若罔闻,这不仅不利于广泛、及时地听取民意,更不利于大众精神生活整体质量的提高。
领导干部为什么很少上网与网民交流?重庆市在一份领导干部“与网民在线交流有哪些顾虑”的调查显示:21%的领导干部害怕“说错话表错态”,42%的人则担心“网民的谩骂和嘲讽”,另外有12.6%的人更害怕“被当面举报和质疑而难堪”[8]。因此要从根本上提升领导干部的网络文化生活质量、与“网”俱进,从根本上则要继续加强反腐倡廉力度,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使领导干部敢于正视网民群众的批评,“勇于”上网。领导干部不仅要“勇于”上网,更要“善于”上网,提高领导干部的网络素养,将网络素养纳入干部考核制度。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提升网络知识和网络参与能力,将处理突发网络事件的能力作为考核干部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领导干部不仅在“网下”要能执好政,“网上”更要充分发挥领导才能,想网民之所想,急网民之所急,将广大网民的利益诉求和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做到“勇于”上网和“善于”上网,才能提升领导干部网络文化生活质量,从整体上优化大众精神生活的职业结构。
(四)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营造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
腐朽文化是指各式各样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也包括殖民主义文化、邪教和色情文化等,我们对待腐朽文化的态度是坚决予以抵制、取缔。目前我国反腐朽文化主要存在着官方立法不足、民间势力薄弱等问题。
首先,立法是基础。我国官方目前尚无一部专门的反腐朽文化法案,文化立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加强文化立法,制定专门的文化法案,才能使民间和企业抵制腐朽文化的活动有法可依。其次,群众抵制是根本。只要结合社会的引导,依靠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警示,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腐朽文化存在的基础。再次,企业抵制是关键。企业尤其是掌握先进网络技术的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开发自动筛选腐朽文化的软件,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将腐朽文化的侵蚀隔离于大众传播媒介之外才是关键。
(五)努力改造落后文化,提倡先进的精神文化生活
落后文化是指带有迷信、颓废、愚昧、迂腐色彩的文化,落后文化通常是借助于传统文化习俗表现出来,传统的看相、算命和如今的星座、占卜都属于落后文化的表现形式。落后文化淡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扰乱正常的文化秩序、混淆落后与先进的界限,严重降低了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改造落后文化要依靠科学,科学具有去伪存真、祛除梦寐有效提高文化生活质量的功能。在当前,要注重辨识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盛行的“占星术”、“网络测姻缘”、“网络测运势”,这些披着“科学”外衣的落后文化更是一种伪科学,要善于运用科学的统计学、数学概率揭开其伪善的神秘外衣。改造落后文化更要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盲目、不迷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绝不走迂腐复古、崇洋媚外的老路;坚持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鼓舞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团结人,拒绝颓废,努力进取,把握时代的脉搏。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236.
[5]互联网色情内容统计报告[EB/OL].http://www.onlinemba.com/blog/stats-on-internet-pornography.2010-08-28/2013-06-2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6.
[7]老龄蓝皮书:今年老年人口将突破两亿大关[N].北京晚报.2013-02-23(3).
[8]官方回应中的6种常见心态[N].燕赵都市报.2013-02-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