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黄膏抗炎镇痛实验研究
2013-11-15郑其龙张道坤褚伟伟方金菊杭州钢铁集团公司职工医院普外一科杭州310000
刘 锐 郑其龙 张道坤 褚伟伟 方金菊 丁 丽 杭州钢铁集团公司职工医院普外一科 杭州 310000
五黄膏是在五黄油基础上加入红花、延胡索制成膏剂,临床应用治疗肛肠疾病,疗效显著。笔者选择五黄膏进行药理实验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五黄膏(自制),太宁乳膏(国药准字:H19990921),二甲苯(衢州巨化试剂有限公司,批号:090312),醋酸(衢州巨化试剂有限公司,批号:090521),10%蛋清(自制)。
1.2 试验动物 SD 大鼠,90 只,体质量180~220g,雌性;由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浙)20080033。
2 方 法
2.1 抗炎实验[1-4]
2.1.1 大鼠足跖肿胀实验 取SD 大鼠30 只,体质量180~220g,随机分为五黄膏组、模型组、太宁组,每组10 只。模型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太宁组每鼠右后足跖涂抹太宁2g/kg;五黄膏组每鼠右后足跖底涂抹五黄膏2g/kg。实验前先测定各组动物右后足跖体积,给药30min 后,于大鼠右后足跖皮下注射10%蛋清0.1mL。各组大鼠在致炎后15min、30min 和2h 测定各大鼠右后足跖体积,并以致炎前后差值作为肿胀度。按以下公式计算肿胀率:肿胀率(%)=(致炎后足跖体积-致炎前足跖体积)/致炎前足跖体积×100%。
2.1.2 二甲苯致炎法[1-4]取SD 大鼠30 只,体质量180~220g,随机分为五黄膏组、模型组、太宁组,每组10 只。模型组不贴敷任何试药;太宁组每鼠贴敷太宁乳膏2g/kg;五黄膏组每鼠贴敷五黄膏2g/kg。按组别将试药溶解于二甲苯中。将大鼠麻醉,在右耳的前后两侧涂二甲苯(模型组)和含有试药0.01g/mL 的二甲苯(太宁组、五黄膏组)。二甲苯剂量为0.05mL/只。1h后将大鼠处死,剪下双耳,分析天平称重。按以下公式计算肿胀率:肿胀率(%)=(右耳质量-左耳质量)/左耳质量×100%。
2.2 镇痛实验(扭体实验)[1-4]取SD 大鼠30 只,体质量180~220g,随机分为五黄膏组、模型组、太宁组,每组10 只。模型组不给予任何试药;太宁组每鼠腹部褪毛后涂抹太宁乳膏2g/kg;五黄膏组每鼠腹部褪毛后涂抹五黄膏2g/kg。30min 后每只大鼠腹腔注射0.6%的醋酸溶液0.2mL。记录15min 内大鼠扭体次数。
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实验结果
大鼠足跖肿胀试验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五黄膏组及太宁组在15min、30min 和2h 均能显著抑制10%蛋清所致的足跖肿胀(P<0.01),见表1。大鼠耳廓二甲苯致炎实验结果显示,太宁组、五黄膏组对二甲苯所致大鼠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扭体实验结果显示五黄膏组、太宁组扭体次数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1 三组大鼠足跖体积和肿胀率比较()
表1 三组大鼠足跖体积和肿胀率比较()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1
表2 三组大鼠耳肿胀率和扭体次数比较()
表2 三组大鼠耳肿胀率和扭体次数比较()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1
4 讨论
五黄膏是在黄连、黄芩、黄柏、大黄、地榆等组方制成五黄油基础上,加入抗渗出中药红花和止痛中药延胡索,弥补其临床抗菌、去腐生肌与抗渗出和止痛作用的不足,并将油剂改制成软膏剂而制成的一种方便、有效的肛肠外科中药制剂。
肛瘘是肛肠科的常见病,不能自愈,必须采取手术治疗,术后创面愈合是影响手术质量的关键因素。疼痛、肿胀、渗出等炎症反应是早期创面需要处理的问题。近期研究发现红花的主要成分红花黄色素可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诱发的血小板聚集与释放,竞争性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与血小板受体结合,对PAF 受体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可明显抑制PAF 诱发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延长出、凝血时间等作用[5-6],从而起到抗渗出作用。研究表明,延胡索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止痛和催眠等作用,其主要成分中以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最强,无论是复方煎剂或研末口服,均有良好的止痛效果,经醋制后止痛作用尤为明显,用于腹痛、胃痛、胁痛、头痛等,疗效确定[7]。本研究在五黄油原有处方基础上加红花和延胡索制成膏剂,大鼠足跖肿胀试验、耳廓二甲苯致炎法等抗炎消肿实验证实其具有较好抗炎作用,明显减轻组织炎性肿胀(P<0.01)。大鼠扭体实验初步证实其与太宁镇痛效果相当,整体镇痛效果优于无药对照组(P<0.01)。
[1]徐叔云,卞如濂,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82.
[2]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7-369.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86.
[4]刘云飞,尹华,章建华,等.三黄散瘀巴布剂抗炎镇痛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0):2310-2312.
[5]金鸣,吴伟,陈文梅,等.红花总黄色素体外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受体结合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3):761,961.
[6]臧宝霞,金鸣,司南,等.羟基红花黄色素A 对血小板活化因子的拮抗作用[J].药学学报,2002,37(09):696-699.
[7]胡献国.理气止痛延胡索[J].药苑天地,2006,3: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