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赛前立体训练计划的制定

2013-11-15陈桦王珂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游泳 2013年4期
关键词:立体教练员计划

文|陈桦 王珂(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立体化训练控制”是指从训练系统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训练系统所进行的全面、综合和系统的训练调控。因而立体化训练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反映训练系统横向联系的“综合性训练控制”,另一个是反映训练系统纵向联系的“系统化训练控制”。

赛前训练是预测和决定运动员最终比赛发挥的最为关键的环节。随着竞技游泳赛前训练所涉及的学科广泛,训练内容不断扩大,影响因素的关系也更加复杂。“立体化训练控制”是指从训练系统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训练系统所进行的全面、综合和系统的训练调控。因而立体化训练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反映训练系统横向联系的“综合性训练控制”,另一个是反映训练系统纵向联系的“系统化训练控制”。以立体化训练控制为理论基础制定的赛前训练计划,不仅有利于我们对赛前训练过程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刻认识,也有利于更好地控制运动员的赛前竞技状态。

1.立体训练计划的特点和实施基本程序

立体训练计划是依据系统科学,尤其是系统工程原理和立体训练控制理论确立的。其框架结构比起传统的计划框架结构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传统训练计划相比,立体训练计划在复杂性、整体性、精确性和科学性上均有了较大的提升(表1)。

根据训练过程的纵向结构,立体训练计划包括:多年宏观计划、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与日训练和课时训练计划。各训练过程的计划必须通过承上启下的系统化安排,形成一个系统、连贯的纵向训练控制模式。综合性训练的各个具体内容之间,如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训练负荷,恢复措施,监督诊断、比赛安排等,都必须保持对应的横向联系。横向综合性训练与系统化纵向训练各元素之间必须保持严格的对应性、协同性和科学性,决不能产生互相矛盾的现象,否则就会影响立体训练中“1+1>2”的功能放大效益的产生,破坏立体训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从训练计划的纵向结构看,各种横向具体的内容在不同的训练阶段中,也必须表现出系统性、连贯性和节奏性。

在训练计划初步制定好后,还必须从计划安排的纵向和横向结构各具体内容,都再进行—次对应性和整体性的调整,使其真正能做到相互对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立体训练计划的功能放大效应。这是立体训练计划的最大特点,也是否能产生整体放大效益的关键所在。

表1 立体训练计划与传统训练计划的特点比较

立体训练计划由于内容和构成因素以及整体性和科学性的提高,在制定计划时的工作量也相应提高,完全靠人工方式进行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必须采用人—机混合的方式进行,也即必须采用计算机的辅助手段进行。

实施和制定立体训练计划的基本程序包括7个步骤(见图1)。

2.制定赛前立体训练计划的原则

(1)要兼顾运动员群体与个体

不同的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任务指标和目的是不同的,有的是为了创造好成绩,有的是为了积累比赛经验。当今泳坛最优秀的男子游泳选手——美国“神童”菲尔普斯的训练计划一直对外界公开,但却没有人能超过菲尔普斯的成就,是因为每个运动员在身体素质、技术和力量方面都存在很大区别。

对于教练员来说,在制定赛前训练计划时,不但要考虑到群体的目标,还要针对有不同特点的运动员个体。根据比赛目标和运动员的具体状态,在一个组内总会有重点队员和非重点队员。因此,教练员要在突出重点队员,兼顾一般队员的情况下,合理、科学制定赛前训练计划。只有处理好群体与个体,重点运动员与非重点运动员的关系,才能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赛前训练计划。

(2)应考虑练与调的关系

训练与调整是整个训练过程的主旋律,协调好两者的关系也是所有教练员在执教生涯中的毕生追求。科学的赛前训练计划不仅仅包括赛前如何突出专项强度,更应包括在赛前如何调整和恢复。不同的比赛赛程长短不同,每个运动员的竞赛周期不一样,出现最佳竞技状态时间也不一样,那么赛前调整的时间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教练员根据比赛的需要和不同运动员的特点,合理、科学地制定赛前训练计划,把握好训练与调整的关系,在比赛的特定时间使运动员表现出最佳的竞技状态,

(3)要慎重选择训练手段

最佳竞赛状态的调节包括很多环节,既有对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控制,也有对水上训练与陆上训练比例的调整。赛前训练是一个很微妙的阶段,无论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都会非常敏感,教练员在选择训练手段时也会更加慎重,不合理、不科学的训练安排,往往会使运动员出现过度疲劳或竞技状态出现得太早或太迟,有时还会造成运动员出现厌倦参加比赛的的心理,甚至使运动员出现不必要的伤病等。因此,在制定赛前训练计划时要特别注意训练手段的选择,既要使运动员通过赛前训练积累实力,增强实力,激发竞技状态,又要适时调整训练内容,避免因训练手段选择不当对运动员心理和生理的不良影响。

图1 实施和制定立体训练计划的基本程序

(4)要处理好技术与体能的关系

好的技术是建立在好的体能的基础上的,良好的体能又是通过技术来表现的。赛前的强度训练和模拟比赛训练,无论是能量代谢系统还是技术都与比赛更加接近,能使运动员反复熟悉比赛的距离和速度。因此,在制定赛前训练计划时要处理好运动员技术与体能的关系,以比赛的强度和技术标准来要求运动员,尤其是要强化在游程最后体能下降阶段保持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强度训练的安排要根据运动员的现实状况,当运动员因体能不佳出现无法达到强度要求或技术变形时,教练员应及时提醒运动员或改变计划。在赛前训练中处理好技术与体能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比赛成绩。

(5)要针对比赛赛程和比赛场地的实际情况

比赛赛程和比赛场地的条件是制定赛前训练计划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赛前训练的周期划分和持续时间要与赛程安排相一致。例如:某次比赛赛程6天,上午决赛,晚上预赛,运动员的比赛项目分别在第1天、第3天和第4天。根据赛程,在制定赛前训练计划时以6天为一周期,将强度课安排在上午和晚上,模拟训练分别安排在第1天、第3天和第4天,使运动员对比赛的过程更加熟悉。如果能提前对比赛场地条件有所了解,就可以使赛前训练更加有针对性。例如:赛场是否有准备活动池,水温和池深的情况等。同时,赛前训练计划的实施也要根据比赛场地的气候条件进行调整。

(6)要与比赛预案有机地结合起来

制定赛前训练计划和制定比赛预案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为了使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好地发挥出水平,取得最佳的比赛成绩。赛前训练计划应该包括比赛的预案,如:比赛时运动员不同状态的应对、对手的干扰、战术选择和恢复措施等。良好的赛前训练计划是成功比赛预案的基础,缜密的比赛预案也是赛前训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7)要加强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双向沟通

比赛的结果是通过运动员表现出来的,运动员是比赛的主体。在制定赛前训练计划时,教练员要加强与运动员的交流和沟通,使运动员理解教练员的训练意图,更好地与教练员配合,使赛前训练安排得更加合理。

按照是否进行反馈,沟通可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单向沟通指没有反馈的信息传递。双向沟通指有反馈的信息传递,是发送者和接受者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沟通。在双向沟通中,接受者理解信息发送者意图的准确程度大大提高,但是双向沟通却比单向沟通需要更多的时间。因此,教练员要加强日常训练和生活中与运动员的沟通,增进彼此间的了解。

运动员可以在一个训练周期中参加若干次比赛,但这几次比赛都应该被看作是为这个周期最后的一次主要比赛做准备。尤其是在训练周期初期参加的比赛,更应该如此。

3.制定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赛前立体训练计划时应考虑的其他因素

(1)运动员赛前训练初始阶段的情况

赛前训练计划的制定作为赛前立体训练控制系统的输入环节,其主要依据是对运动员现实状况的准确评价和对比赛具体目标的合理定位。运动员的现实状况包括:运动员的健康与机能,各项运动素质和训练水平等。

原中国游泳队总教练赵戈在总结刘黎敏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表现时,认为失利的原因在于赛前训练安排不当,强度过猛,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把金牌成绩当成训练的依据,并把它强加在运动员头上,训练中非要运动员达到某些高指标,最终导致刘黎敏在奥运会上与金牌失之交臂。因此,合理安排赛前训练的前提是要制订正确的比赛目标。从目标设置的种类来看,多目标优于单一目标。

因此,在制定赛前的训练计划时,不但要比较运动员与主要的对手们的成绩,同时还要纵向地分析运动员历年来的各项训练指标和比赛成绩。这些指标要尽可能量化,以便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取得准确的信息。教练员还可以根据运动员在赛前几周的比赛表现来建立重要比赛的成绩目标。此外,教练员还必须了解训练中各项控制的可能性,同时研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比如,训练手段的选择、练习强度与量的组合及水陆练习比例等方面,都应该考虑到是否能在实践中准确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使运动员在特定的时间表现出最佳的竞技状态。

在运动员进入赛前训练以前,应该对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训练水平进行测试,这也直接影响到两个训练周期之间的转换效果。教练员可以用某一特定的方法或距离获得运动员耐力、速度、力量、柔韧等方面的数据。测试数据的积累和比较将决定赛前训练计划的制定,既可以把测试结果与前一周期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得知经过前一周期的训练,运动员提高的幅度,还可以与运动员上次比赛赛前初始阶段的数据进行比较,参考上次赛前训练的完成情况,在制定本次赛前训练计划时对运动员提出更加合理可行的训练要求。

(2)赛前训练的周期划分和持续时间

训练计划都是以提高运动员的比赛表现为目标的。按照不同的阶段划分和时间的长短,分为宏观计划、中观计划和微观计划。赛前训练计划既是整个训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作为一个独立的训练阶段。因此,在制定赛前的训练计划时,既要考虑宏观目标,又要考虑具体的比赛目标。从宏观目标看,在多年和全年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要参加大大小小的各种比赛,而每次比赛的大小和主次都有不同,赛前训练的安排要服从主要比赛的总目标。从微观目标看,运动员的水平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竞技状态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每次比赛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相同,有些比赛是以取得好名次为目标,而有些比赛则是以积累比赛经验,提高成绩为目标。最佳竞技表现需要运动员处于健康的状况,包括生理和心理,技术和战术的完美结合。人的竞技能力也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变化规律,这种变化规律又是与四季自然节奏相吻合的。随四季的变化,运动员机体的生物活性由低潮到高潮,又从高潮到低潮,而与此有关的运动成绩也呈下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发展趋势。

训练周期的划分和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年龄、性别、项目(短距离、中距离和长距离),以及运动员的成绩水平。青少年运动员比成年运动员适应训练负荷快,恢复的速度快,成绩提高的速度也快,而且青少年运动员测验和比赛次数也更加频繁,因此,赛前的训练周期相对成年运动员更多,但持续时间却相对较短。

(3)对比赛和具体参赛项目的选择

中国游泳一直以来存在着两个现象,一是部分队员一年内的成绩高峰很多时候只出现一次;另一个是很多在国内赛场上能游出世界前八名水平的选手,在国际赛场上却进不到半决赛。通过对世界游泳发展形势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运动员与国外优秀选手相比,训练多而参赛少,缺乏连续作战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游泳界也开始重视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次数和竞技能力。现在国际和国内的各种比赛繁多,要达到提高运动员比赛成绩的目的决不能盲目地参加比赛。根据对运动员多年发展的规划和在一年中重要比赛的安排,选择正确的比赛次数和地点是非常重要的。运动员可以在一个训练周期中参加若干次比赛,但这几次比赛都应该被看作是为这个周期最后的一次主要比赛做准备。尤其是在训练周期初期参加的比赛,更应该如此。在训练周期的后期(减量提质期),可以计划多参加一些比赛。而在参加整个训练周期中期阶段的比赛时,则不需要降低训练负荷。

一般来说,优秀短距离运动员比长距离运动员的比赛次数要多,这可能与运动员参加长距离比赛时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而且恢复周期也要比短距离运动员长有关。短距离运动员需要的是积累更多的比赛经验,因为比赛中的出发、转身和到边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另外,还要考虑比赛的地点,太远的路途会给运动员的表现带来消极的影响,时差也会给运动员带来不适,因此,路途太远和不重要的比赛尽量不要参加。

比赛要为提高成绩服务,每一次比赛都是提升运动员比赛经验和能力的机会。在被调查的366名运动员中,近一年参加比赛最多次数为5次以下的运动员为65%,6-10次的有31%,11-15次的有2%,16次以上的2%(见图2)。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国内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比赛次数偏少,不利于青少年运动员积累比赛经验,提高竞技能力。而且,每年比赛过于集中,主要比赛安排在暑假、寒假,在2月至8月和9月至次年1月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比赛机会,这也无形中加大青少年运动员比赛的心理压力,产生在为数不多的比赛中孤注一掷的心理,不利于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图2 运动员近一年参加比赛的次数

但是,如果比赛安排得过于集中、频繁,也会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强度过大或者恢复不充分,用于生长发育的能源储备就会发生改变,影响人体的生理需求。比赛过于频繁,运动员的成绩就会出现不稳定,将直接影响运动员的信心。教练员在安排比赛时,要考虑到平时大负荷训练对机体的刺激及其恢复因素。还要考虑到每次比赛所报项目对机体的刺激及其恢复因素。

在对具体参赛项目的安排方面,大多数运动员只有在某一项比赛中夺冠的能力,而只有少数运动员可以在不同项目中取胜,这既取决于运动员的才能,也与项目之间的特殊性和联系性有关。例如:菲尔普斯与吴鹏的比赛项目相似(200蝶、200混、400混),另外,吴鹏在平时训练和比赛时还兼顾1500米自由泳,这证明他有足够的耐力储备。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之又少,现在的运动员基本上都根据某一个项目来确定专门的训练方法。

一般来说,相同距离的不同泳式兼项相对容易,而相同泳式不同距离则主要出现在自由泳项目中。1988年汉城奥运会夺标两项以上的运动员参赛项目多属生理和生化过程性质相近的项目。这些项目是50米和100米、200米和400米或400米与800米。没有一个运动员既夺得100米,又夺得200米比赛的金牌。尤为明显的是,进入男子200米蛙泳决赛前8名的选手无一能进入100米蛙泳的决赛圈。因此,如何协调兼项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4)赛前训练手段的选择

赛前训练的主要任务是调整运动员的机能状态,采用减量提质的方式突出专项强度,使运动员更加熟悉比赛的距离和强度。主要采用两种训练手段:

手段1:增加重复游的能力。这种手段典型应用于赛前训练初期,将强度稳定在某一范围,通过重复练习,使运动员对供能方式和动作节奏更趋稳定,培养运动员对用力程度和体力分配的能力。重复练习的距离既可以选择长于实际比赛距离,也可以短于比赛距离。

手段2:保持或降低量,提高强度。这种手段典型应用于赛前训练的模拟练习。运动员的目标是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强度完成不同供能方式的练习。通过模拟练习使运动员对比赛的强度和距离更加熟悉,而且教练员也可以通过模拟练习预测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成绩。

两种训练手段的结合将会提高运动员的比赛表现。年龄组运动员(10-12岁)训练手段1的测试次数应该比16-18岁的运动员多一倍。对于成年短距离运动员来说,进行训练手段1的训练时间要比长距离运动员短,进行训练手段2的时间要比长距离运动员长。年龄组运动员在训练手段2测试时,速度提高比成年运动员快,因此,年龄组运动员进行训练手段2的时间最好选择在赛前2-4周进行。

总之,立体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包括了“横向综合性”和“纵向系统性”两大部分,对它们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是实现立体训练的关键所在。立体训练计划各种内容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层次性和程序性联系,故在制定立体训练计划应参考本文所提出的几个原则,按一定的程序步骤进行。此外,还要考虑到影响赛前训练制定的其他因素,尽可能从全方位、多角度出发,制定适宜运动员比赛需要的赛前立体训练计划。

猜你喜欢

立体教练员计划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暑假计划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让你眼花缭乱的3D立体趣图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