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谅解(创作谈)
2013-11-15牛健哲
□牛健哲
通过写创作谈,小说作者可以更明朗地与读者沟通,同时又能深度内省,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创作谈是作者维护自己形象的好机会。写出佳作的小说家,会利用这个机会锦上添花,无论谈出的回忆沉重还是戏谑,流露的观念凌厉或者温厚,他们总能在侃谈中显得更具魅力。在此我也要做类似的事,我希望以这篇创作谈请求读者们的谅解宽容,让自己显得不那么愚笨可鄙。
要请求的是最大限度的宽容,因为我觉得写小说着实是一件难事。
对写作者来说,毫无疑问,小说的诱惑力绝对强大。以个人风格开掘虚拟世界,拿着笔的人都很难逃脱这种吸引。正是小说的诱惑与吸引,把作者引上了悬空的钢丝,让人咬着牙关扭腰拧胯移步向前。对那些天才叙述者来说状况会好一些,他们感觉自己走上的是平衡木,所以敢于翻转腾挪施展一番,但除了灵光闪现的幸运时光,他们也一定不大轻松不太从容。因为小说为其追求者设置了太多明明暗暗的险碍,对此我难免颇有感受。
我刚刚开始尝试写小说时,就遇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沟壑,比如我编构的故事总是围绕着少年或者学校,无论如何修缮情节都像是在重复那种青涩腔调。而回想自己真正是个孩子时,写作文时的问题却正好相反:由于暗暗喜欢用文字表现自己,我不甘幼稚,在作文本里牵强地引入了不少成年化的灰暗话题,这令很多师长边读边皱眉,对仰脸等着夸奖的我深表忧心。多令人懊恼,就像你永远无法击中你的瞄准点。
似乎一个写作者无权像常人那样隐藏自己心智上的薄弱之处,文字一旦成篇,就会刻薄地揭你的短。
初学写作时的那些问题,知道我是何时才彻底克服的吗?——直到现在也没。但后来我对它们渐渐麻木了,勉强得以喘息,开始展望创作上的新境地。于是我发现了更多困惑,在眼前等着挤压、牵拉、戏弄自己。你的叙述可能像电话簿一样无聊,但假如你想犒劳读者掀起故事的波澜,他们又会讥笑你信口开河;你自甘稳健,结果就是保守不前,如果索性求取先锋前卫,人们又会认定你故弄玄虚不知所云;你前思后想慎重下笔,就会产出稀少无声无息,可想而知要是你提高效率多攻下几篇,读者一定能看出你有多浮躁功利……读者们最过分的就是,他们经常是对的,很多时候他们能看穿你的不知所措或者自作聪明。
读者看不穿的,是那些你自认为的创作亮点。每写成一篇新作后,我都难免为自己文稿中的得意之笔窃喜,那可能是一两处新鲜的逻辑,也可能是棱镜般多面的寓意,或者就是几个风趣的字眼。我胸藏城府而淡然地请身边的人读读。但别人读过后却对那些亮点只字不提。我不得不转换姿态,要求人家指认最喜欢的部分,每次对答案失望后还要再给出一次机会。几次问答下来,对方被迫把稿子又读了一遍,终于在所剩不多的选项里,犹犹疑疑地指出了我心中所想。“太对了,就是这个!”我庆贺式地大呼小叫,掩饰着内心的失落。
对我这种平庸的人来说,小说写作就是如此艰难。但习惯了失落后,我又慢慢领悟,假如小说这种体裁是有意志的,它邀请我们玩的一定是一个复杂而刺激的游戏。我们应该庆幸这种游戏不是猜拳,它有最复杂的规则和最隐晦的点拨,因而值得写作者倾心卖力地参与争胜,让我这样悲观畏缩的人也跃跃欲试。
既然觊觎成功、要玩这个有难度的游戏,最起码要输得起。左右为难过后,也许紧接着进退失据的困境,但保持笔下的平衡灵动是小说作者自己的责任。你不能抱怨素材,不能抱怨自己的状态,无法抱怨当前的文艺风潮和其他参与游戏的写作者——即使你几次发现别人上礼拜发表的小说用了你半年来苦心酝酿的好构思,你也只能恭喜他,暗自咬自己的嘴唇。总之我想,写小说需要做游戏的智慧,加上成年人的周到和风度。
更加不能抱怨的,无疑是读者。世界庞大繁杂又壁垒重重,人们注定无法令人满意地相互理解。如果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观念或知识结构的明显差异,倒是一件幸运的事,至少双方都可以确定障碍是什么。倒霉的是我们用相同的语言谈论那些共同知晓的事物,却在不知不觉间埋没了对方的微妙本意,怎么也没办法在认知层面巧遇。通过读贴在冰箱门上的字条,我很少能猜到妻子究竟在挑剔什么,她也从来不能读懂我的冷嘲热讽。大篇幅的小说引起的状况可想而知。自己翻开昨晚熬夜奋力写下的稿子,也可能会被自己一夜的疯魔言语气个半死。连阅读速度都容易伤害意义的交流。也许你以为读者会细细品味、停下来猜测然后慢慢去结尾寻找惊喜,但有人偏偏喜欢疾速跳读到结局,而后再掉头回顾几眼……写作只是让构想有机会赢得共鸣,可不会确保什么。事实是大家愿意以写与读尝试沟通,已经是顶好的姿态了。
所以我以祈求谅解代替过高的期望,不仅是因为我历来是一个自卑怯懦的人,主要是由于小说游戏的艰难险阻。只因诱惑我才奓着胆子进场的。一旦你从我的文字里读出一些趣味,就不要重读了,赶紧记住这点趣味,文中或许没有更多深意可挖;如果你没得到任何阅读快感,更加不要重读,不同的口味和思路没那么容易捏合,我也不相信自己写的东西配得上双倍的阅读成本。在决定要多严厉地批评我时,只请先想一想我自曝的愚钝、怯懦这些可怜之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