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儿问答[短篇小说]
2013-11-14奚同发
文/奚同发
准确地说,杨小一将在未来的许多日子里想起那一次蹲在城市寒风中的傍晚,卖掉了那个他自称是“雀儿问答”的搪瓷缸子。
当然,那种回忆也将不止一次让他联想起一个蹲在大学门卫室里的下午。
应该说,杨小一是那种男孩子,即使村里的年轻人仅剩下他自个儿,他也没想过要去城市打工。
但那个意外,那个来自小妹的突然一问,使得自出生历经十六载成长的他,静静且坚决地在内心告诉自个儿,我要出去,要去那个虽然从未去过,却早在心的深处埋了种子的远方。
上①:清平乐
在杨小一生活了多年的村庄,如今真是除了孩子就是老人,而且多是根本没有多少能力和体力外出的老人。外出谋生已并非进城务工的村民的唯一目的,他们中的榜样是某某已因此在城里买了房,孩子也被接进城念书,甚至还有谁娶了城里的俊俏女子。当然,不少人觉得农村的地没多大种头,进城做工虽然与在农村同样是出苦力,但挣钱多,何况大伙聚在一起,干活不干活时,生活都因这种聚堆而增添了许多乐趣。与他们不同,杨小一进城务工是缘于一个说法,一句在那个年度流行得不能再流行的说法,只不过他之前自个儿在村里没关注而已。
那个秋日午后的暖阳下,正逢当地习惯一天吃两顿饭的午饭时候,跟爹一起先吃了饭,爹便出了门,他等小弟小妹自学校回来,把馏在蒸笼里的饭端上桌,便坐在炕棱边,手头不知怎么翻到爹曾用过的小学课本,再随手呼啦啦翻动已泛了黄的书页,无意间停在毛泽东诗词二首那一页。其中一首是《念奴娇·鸟儿问答》,他当然不陌生,爷爷留下来的一个搪瓷茶缸上就有这首词。
这个缸子的第一任主人是杨小一的爹的爹,也就是杨小一的爷爷。那年月,爷爷还年轻,参加公社的“大干三十天,进入共产主义”劳动竞赛,当了劳动模范,奖品正是那个搪瓷缸子。那是无上的荣誉,无上的荣光,是亲朋邻里进他的家门都不禁要多瞅几眼的物件。爷爷在世时哪里舍得用,宝贝似的、神似的,敬着,供着,摆在屋里的正桌上,下面还特意以一个方形的硬纸板盒子为托垫。爷爷去世后,爹成为那搪瓷缸子的第二任主人,似乎已经没有人把那个年代的物件当回事。爹的眼里,那不过是个喝水的家伙,跟碗、跟盆、跟玻璃瓶子没啥两样,有一天真的拿着它喝起水来。只是不知何故,在磕掉几处白色搪瓷片后,爹改用一个罐头瓶子做水杯。搪瓷缸子成了一个零碎物件的集纳容器,还是摆放在家里进门正对的桌上,那个托垫早不知去向。掀开杯盖儿,可以发现其中物什五花八门,可能是半管儿药膏或没吃完的几粒片剂,也可能是别针、指甲剪、谁写的纸条、缴费的收据,甚至还有一条塑料软尺。搪瓷茶缸给小一的记忆,让他无形中一遍又一遍熟悉这首词,以至于常常口中自语其中一句或两句,比如:“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云云。但他一直不明白,为啥吃了烧熟的土豆和牛肉就不许放屁。当然,这个问题搁在他肚里,从来不曾问过别人。
盯着书页发愣,似乎以前没注意过课本上也有这首词,忽然,正在小饭桌上吃饭的小妹问他:大哥,你幸福吗?他不知所云,一时间接不上话茬儿。小弟说道:谁不知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见人就伸出话筒问:你幸福吗?小弟、小妹相对哈哈大笑,然后各自埋头争着往嘴里吭吭哧哧地扒饭,他们饭后还有许多作业。小弟上初中,小妹念小学。十六岁的杨小一失魂落魄了半天,决定进城打一次工。
你幸福吗?这个话题,之前杨小一从来没有想过。自小学开始,他有一个梦想,上大学。他的生命中如果能有上大学这个环节,那或许就体验到了幸福。可是,这个梦想破灭了,考上高中后,他毅然放弃上学而回了乡。也就是说,他以退学断送了自个儿的梦想,是否也因此断送了自个儿的幸福?
坐在田头,耳听头顶树枝上的雀儿啁啾,杨小一大声问它们:你幸福吗?雀儿哗啦啦腾空飞起,一阵盘旋,展各自的翼姿,然后又落回树枝杈间,似与他逗乐嬉戏。
是啊,如果不是小弟小妹饭桌上的问话,杨小一或许此生也不太可能去认真考虑“你幸福吗”这样的话题。他是那种安分、内向、不多言语的孩子,自小便没有多大的脾气,妈妈为生女儿,也就是小一的妹妹,家中的第三个孩子,躲避计划生育工作组而赔上性命。他主动与爹一起承担起家的重负。每每面对小妹的笑脸,他内心的感觉都难以名状。小妹长得真像娘,尤其那笑。难道真如邻人说的,一命抵一命?娘的命就是为了让小妹托生来世?
杨小一至今仍记得小妹出生的那个雨天,他和爹以高举的四只手顶撑着一块塑料布,护送着大腹隆起的娘往山里跑。后来娘给他留下的印象就是血红血红。在乱糟糟的争吵声中,五六岁的他被大人们冲撞到泥水滩里,爹拖着一条残疾的左腿,手横锨柄几乎带着哭腔绝命大喝:谁敢上前,我先铲了他的头。
那是此生他头一回见到爹发凶到如此程度,雨水顺着脸流淌,仍不能掩盖他的丝毫怒气。就在双方剑拔弩张那一刻,娘发出撕心裂肺一声尖叫,身下一片血红……被计生工作组的女人们七手八脚送回乡卫生院的娘,最终在手术台上微笑着离去。她如愿以偿为杨家生下一个女儿,使得丈夫终于儿女双全。
杨小一决定进城务工的原因,他不能给爹讲,也不能给弟妹们说,包括他的发小们——那些光着屁股玩过的伙伴,他也不能找他们中的谁去聊些什么。他们多数在县城的高中上学,寒假暑假回来,如今个个都人高马大,不少人还戴上眼镜。如果他在其中,应该也上到高二。想想辍学这一年多来,他已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整天忙于田间,左腿残疾的爹终于可以稍作喘息,不用那样没明没暗地耕种,就在家里做饭洗涮。考县高中前,杨小一对爹说了要退学。爹没有表态,既不说同意,也没反对,可以看得出他内心是赞同的。杨小一坚持参加中招考试有一个重要原因,要向同学们证明他自己。虽然考试中出了些差错,但总体还是顺利的。他考上了县一高,如果他不辍学的话,应该正在那所高中读书,在那所县城最好的重点高中度过自己的高中时代,从十五岁至十八岁,留下自己人生最有记忆的一段时光,而后考进大学,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
是的,在杨小一心中还没有考虑“幸福”这个词语。从小至退学前都琢磨着长大能念大学,大学毕业可以在城里工作,可以天天洗澡、穿干净衣服,有电影可看,有公园转悠。从小开始他都是把上大学当成自己人生的理想。至于理想与幸福有什么关系,他没有想过。当弟弟妹妹问到他时,一瞬间,大脑变得一片空白,感觉自己与这个世界这么快就脱节了。一年来,忙于耕种,即使农闲,也是修整农具、整饬田畔、积粪成肥之类,一旦进入农村生活,实际上是没有闲可言的,总有做不完的事情。而这一年中,他几乎与外界断了联系,家中只有一部收音机,是爹的娱乐工具,不过用来听听本地戏。他觉得听戏是老人们的事,戏剧那种慢腾腾的进程,他一点兴趣都提不起。其他就没有什么了,报纸没有,图书没有,他收存的自己的课本,辍学后一咬牙全部装进纸箱,抱到田头,挖了个坑,一把火化为灰烬。
在土坑前,一张张撕扯平时珍爱的书页时,他没有用眼睛瞅它们。即使不看,他也清楚哪本书的哪一页的哪个位置有他曾做过的笔记。记在一页页空白处的内容,似乎一触摸便能感到。与许多同学的书没读几天便卷角、裂边相比,同学们取笑他像女娃娃一样,给书的封面用旧报纸或牛皮纸包皮、压边压角。实际上,他比同班的许多女娃娃对课本还珍惜。一年又一年的,每个年级用过的课本都平整如新,除了纸面开始泛黄……做梦也不会想到,经年累月珍藏的课本最后竟遭如此境遇,而且由他自个儿亲手埋葬。
从家里出门时,杨小一曾预想过烧书的情形,觉得自个儿可能会泪流满面,或仰天咆哮几声。实际上,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多年后,他都会忆起那个烧书的下午,暖风轻柔,鸟儿嬉戏,似乎让他能体会到日后听到的一曲《百鸟朝凤》,那高超的吹奏技术,表现着一唱百和,似有鸟儿你问我答。而在多年前的那个午后,杨小一耳畔不是艺术家的演奏,而是大自然的歌手在原创唱和。一派祥和,气氛美好完全没有一点悲怆。不过,时隔多年,杨小一才开始自我怀疑那回忆或者记忆的真实性。但烧书的事确实发生,确实烙印于他的大脑深处,并不愿意轻易触碰。
烧书时的神情竟然冷静到麻木,像帮别人做什么。既没有喃喃自语,也没有决绝似的与苍天对话,总之,是把那件事做了,甚至在手拿铁锨铲土掩没书的灰烬时,仍没有正视它们一眼,仅凭感觉,一铲又一铲把坑填平。当地面平整后,有零星的纸灰飘落他的肩头,或轻舞飞天。雀儿往来盘旋,叽叽喳喳,似有私语,又似在演练队形。他听不懂鸟语,却能感觉出鸟儿是快乐的。而此时此刻的他,快乐吗,不快乐?悲伤吗?
在自我沉思了几天后的一个晚间,杨小一跟爹提出要外出务工。父子俩坐在自家院里,爹抽的是那种用烟袋的旱烟,忽亮忽暗的烟头,混了辛辣的烟草味在星夜里弥漫。杨小一不会想到,在未来的几个月里,在灯火通明的城市,看这样的星空也成了奢望。爹的嘴里当时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之前的多少年,杨小一都习惯于这种声音,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而那一刻,他真的想问一下爹,这是爹的必须动作呢,还是吸得很香很过瘾?
杨小一是在爹换了另一锅烟时说出来的。即使夜幕下,看不清爹脸上的表情,也能感到爹吸烟的动作稍微停滞了一下,很细微的。爹没有立即言语,而是继续自己的吧嗒,直到那锅烟吧嗒完,然后把烟袋在自己的鞋帮上磕了几下,再用嘴“噗”地一吹,觉着整个烟袋的管儿、头儿皆已通畅,然后好像比儿子还坚定地说了一句:“成,要去,就去!”说完,爹拖着那条残腿一瘸一拐自个儿回了屋,杨小一望着天空,木头人似的,内心像做了贼欠下了谁的。
后来,杨小一曾一次次回忆那个夜晚,比如说当时的天气,比如说自个儿到底是怎样开口跟爹说的。可每次回忆总对接不到一起,好像是这样不是那样说的,在还没确定时又觉得是那样而不是这样,只是爹那句“成,要去,就去”却一字也不差。多年后杨小一常常想起这个细节,总认为自个儿应该有两行清泪忍不住悄无声息地滑落,当时是否真的出现这一幕,他不能确定。
上②:踏莎行
带了十个馒头当作两天的干粮,杨小一上路,另外带的还有那个搪瓷茶缸,缸子有一个草帽似的盖儿和一个耳朵形的把儿。正如前文所述,这个茶缸上的毛泽东诗词,杨小一虽没有认真研究,但几乎天天都可能瞄两眼,其中的不少词句,早熟稔在心,朗朗上口。
实际上,一遍又一遍完整地读这首词,是杨小一在此番途中、在车站或乘车中的事。接杯免费的开水,等待水温降下来,他的目光会无意间落在那首词上,转着茶缸一个字一个字看,甚至念出声来。那是无聊的等待中消耗时间的办法之一。如此玩转着杯体,不知道把这首词看了几十遍,或上百遍。
这是一首伟人借鲲鹏与雀儿寓言式问答的词。即使读了多次,他也不是真的明白其意,而在未来的某个傍晚,他卖掉这缸子的一刻,突然觉悟,难道当年伟人也曾一次次叩问未来?抑或自问或他问幸福吗?很惭愧,若不是弟弟妹妹所言,他竟对这个人生命题未做过任何思考。
杨小一至今记得小学、初中课堂上,谈到理想和未来,许多同学脸上那幸福的光芒。
“将来我要做一名将军。”一个整天流着口水的同学,不仅仅是写作文,就连上课谈理想时,也从来没有含糊过自己这个想法,且每每提起,目光炯炯,手指远方,自豪得俨然话音落地,立马横刀化作指挥千车万乘的将军……
“我长大了要做科学家,为人类发明科学设备,让大家都能像飞机一样长一对儿翅膀,想怎么飞就怎么飞。”即使平常胆小如鼠,说话总似窃窃私语的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女生,谈起理想来也毫无怯意,显然她确信未来某一日肯定能让自己的理想变作现实……
“我长大了要做老师,让我的学生全考上大学,将来留在大城市,北京或上海工作……”
“我长大要当医生,治好俺娘的病和天下人的病,还不跟穷人要钱……”
谁在学生时代不曾被老师问及理想,没曾把目光投向充满希望的未来?只是才几年过去,谈及这些,尤其幸福这个话题,怎么会陌生到自己都有些不相识,成长似乎让曾经的希望离我们越来越远。成长让我们从群体中渐渐地不知不觉分离出来,变成一个个孤独的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朋友变得越来越少,直至仅剩自己。玩伴们无话不谈,打架一窝蜂,抢着分吃好东西的时光,都遗落在梦的深处……
离开家乡的第一站,他选择的是省城。这里只是他的一个中转站,但需要在此为下一站挣到路费。
出了车站,找了个水龙头,接一缸子水喝着,再啃吃几个馒头,他告诉自己,必须立即找到事做,否则,要面临饥饿。火车站候车室凭票候车,他进不去,住的问题同样需要找到事做才能解决。
尚迷惘于找个什么事做时,早有人盯了他半天。
“找活儿干?”来人问。
杨小一起初惊吓了片刻,很快放了心。自个儿是没有什么害怕的资本的。既无美色可图,也没有钱财可夺,穷得正在找饭吃,如果找不到活儿做,跟乞丐相差不远。
原来对方是找民工去砸墙拆房的,一天三十块,管吃住。对方说话时,杨小一连连点头回答没问题、没问题。他心想,拆房砸墙不过是些体力活儿。庄稼人,谁怕出苦力?倒是对方说的工资,有点吓住了他,这么多?他险些问出口,终是咽了回去,小心地问,是三十块?怎么结工钱?
对方答:当天现结,干一天活儿给一天的钱,不拖欠。
找到工作的杨小一第二天就失了业。因为民工在城里拆迁的是民宅,里面尚有老人死活不肯搬迁,没人的房间早砸得墙倒屋坍。听说之前还砸死压伤了人,杨小一这次真的吓坏了,借了个去撒尿的理由逃了,气喘吁吁地跑回火车站,城里人多,第一次让他觉出了安全。
接下来,杨小一在车站帮别人扛货物,不管住,管吃,一天二十元。他肯定干。只要有饭吃,晚上可以在附近桥下随便躺一夜,这是他白天拆房时听别的民工介绍的。
二十来天,杨小一不断变换工种,扛麻包、拉垃圾,装车卸沙,甚至到浴池想去给别人搓背,哪儿想到那也是手艺活计,玩伴们在河沟里洗澡搓背那办法自然行不通,一批扬州师傅占领了那座城市的洗浴场所。
好在杨小一并没有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买了车票和馒头、烧饼,他再次行动。这次是他人生的第一次真正意义的长途乘车,下一个目的地在火车运行十六个小时之后的那座城市……
上③:声声慢
省城的打工生活,使杨小一心里有了底,至少那种当初进城的莫名怯意不复存在。来到一座陌生的新城,头一次走出那个火车站出站口,在人声鼎沸中,对长途汽车、旅游、宾馆等各色人等频频拉客,他已能做到不用搭理,更不怕纠缠。双脚踏着大地,他的心里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他熟练地在车站附近询问,不久便找到马路牙子劳务市场。这个名词他已不再陌生,在那些年代,在中国的任何一座城市,都会存在类似的进城农民与城里人对接的地方。一方总有自己做不了或不愿意亲手去做的事,需要找别人来做,比如说下水道堵了,水龙头坏了,新房要铺地板砖,玻璃要擦洁……另一方总要找一些事来做,比如说去清洗抽油烟机、去疏通抽水马桶、往楼上扛东西……双方不知从何时起在那个火车站附近的马路牙子形成市场,现场面对面,一边儿说要干什么活儿,另一边儿报多少工钱。在这个自发形成的人力市场,可以大胆地去想,能想到的涉及的任何事,都有人来做。当然,这个市场,常常是供大于求,有雇者来,哪怕只需一人,往往也会引发群围。一番讨价还价,在一堆人羡慕的目光中,被挑中者兴奋地收拾自己的铺盖卷,乐颠颠跟着雇主离去。或许第二天,他们又出现在等待的人群里。在那个年代,面朝黄土背负青天的农民,几乎学会了服务城里人的所有事情。靠这些本事,他们挤进了城市生活。
杨小一来到那座城市的当天,便幸运地被一个建筑队的工头相中,随即进入一个简易的铁皮围墙工地,吃、住在瞬间都有了着落。
那一夜在连通地铺上,他倒头便睡,睡得很香,梦都没做。他心里幸福之城的生活,从那个香甜的睡眠开始。第二个白天,杨小一闷着头在盖了半截儿的大楼里开始运砖送沙。
再陌生的民工相熟也很容易。住的是工棚里的连通地铺,睡前总有大把的时间闲聊。有些能编故事的或扯笑话的,往往成为话语中心。杨小一不大掺和这种闲扯,沉默寡言的他偶尔开口,是向邻铺工友提起一所大学。
工友吃了一惊,满目疑惑地打量着他问,恁是大学生?他立刻羞愧地解释,是自个儿当初非常非常想上的那所大学,因家庭拮据最终放弃努力。
对方笑:我说哩,上了大学,咋还来睡这工棚……
接下来的日子,杨小一禁不住说起的仍是那一个话题,而且每次都是说“我的大学”。那口气那表情,俨然真的上过那所大学。说多了,便有工友取笑:恁的大学的门是朝南还是朝北?哦!杨小一的脸顿时红到脖子根。
有时,自个儿倒在地铺上,他心里自问,在这钢筋水泥的工地,竟然连老鼠也见不到。缺失了老鼠的人类,是否也损失些什么?自然,这里也见不到他最熟悉的麻雀,昔日田头村舍聒噪的鸟儿,竟如此稀罕。那时候,他心里有话,常常坐在树下冲枝头啁啾的麻雀大声问话。雀儿受了惊吓,倏地飞去,却并不飞远,盘旋几圈返回枝头,叽叽喳喳,似回答他刚才的打问。从踏上打工之路,似乎生活中就再没了麻雀。偌大的城市到处都是人,在车站,是他此生头一回见到最多的人。也是他第一次对如此之多的人产生了恐惧,第一次对如此之多的同类心怀怯意了。
杨小一怀念在田头村间的雀儿。
没有雀儿,他少说了许多话。“我的大学”门朝哪个方向,即使没有鸟儿可问,他迟早要弄明白,只是因为工友一个玩笑问话,一切都将提前到来。
经过连续三个夜晚的失眠,杨小一决定休半天假。他找到工头,预支五十块钱。
对方说:不行,开发商还没结账,我哪儿来的钱?
杨小一脸涨得通红,他强调:急用,真的急用,必须用,而且下午还要请半天假。
工头纳闷地问:啥事?
杨小一不答。
工头嘁的一声笑出来:算啦,我先借给你吧,算我个人的,开工资时直接扣。
杨小一忙连连点头说:那谢了!
道谢是他进城不久学会的,看大家彼此都这么说。在农村,这种口头道谢,多少显得虚头巴脑、油嘴滑舌。
午饭是蹲在工地厨房的水泥预制板上吃完的。大海碗,大伙都吸溜吸溜地往嘴里扒,个个饿死鬼托生似的。一碗饭下去,满头是汗,然后添了饭,才开始有人慢吞吞地吃着,扯起闲话。杨小一平时没多少话,自个儿呼呼吃着,有时听了笑话便停下筷子,眼望扯话的人笑笑,算表示也在听。大伙吃了饭,吸支烟,就要重新上工。
杨小一在街头三轮车上买到一件棉衣,花去三十多块,然后用五块钱买了一包平时不舍得买的好烟。他是在工地慢慢学会吸烟的,但还是那种可吸可不吸的,没烟瘾,吸着玩,不吸也不想。他知道在人多的地方,烟至少可以向对方表示友好,至少是说话前可以使用的一个道具。你本想问别人个啥,你空口问,对方或许忙着就不搭腔。如果你递了根儿烟,他一般都会客气地,甚至有些殷勤地与你拉呱话。
一切妥当!看一眼手腕上那块七块钱买的电子表,想象着火车站广场上,招揽客人的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他自我宣布:“杨小一半日游”现在开始!
一边查阅地图上横七竖八的街道,一边跟实际街道路牌相对照,有些小街没路牌,他逢人便问。他当然记得爹的爹和爹都爱说的那句话,鼻子下面就是路。一离开村子,才知道,老人们说的很多话,真是很有用。
下①:破阵子
舍不得花钱坐公交车的杨小一,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来到目的地。
虽然上午落了场薄雪,路面打滑,他嘴里呵着白腾腾的雾气,但全身热乎乎的,甚至能感到体内血液的沸腾,咚咚的心跳声清晰在耳。
俺的娘哎,平静,平静!
杨小一双脚并拢,紧闭双眼深呼吸再深呼吸,以便平复身心的激动。默数了六十下,才慢慢将双眼启开一道缝儿,再至尽力睁大,远眺那所大学的校门,禁不住再次一阵战栗。
金光闪闪的校名,横镶在高大的牌楼上。太气派,太壮观!高楼,道路,那残存些许落雪的绿草坪,那些四季翠绿的大树,都让他充满自豪。
俺的娘哎,这就是俺的大学哎!
杨小一哪儿还止得住双脚,甩着大步迎着那门而去。昔日的梦如此近在眼前!
干什么的?你,你!喂,说你呢。就是你,说你呢!
美滋滋的杨小一被吓了一跳,距大门十多米,门卫已冲他大喊。
还真负责,瞧,“我的大学”连门卫都比别的地方负责。虽如此想,但门卫明显不友好的呵斥,让杨小一有点怵,轻松的脚步瞬间沉重。
掏出烟,杨小一满脸笑容递上去,同时小声说:没啥事,想进校园瞧瞧!
门卫乜了一眼他手举的烟,没接,“哼”了一声慢条斯理道:不行,学校又不是农贸市场,哪儿能随便进、随便看。
杨小一不知所措,脸烫烫的。足足一分钟后,他执拗地把那支烟往门卫面前伸了一下说:先拿着,吸不吸,先拿着。
想象着对方即使不吸,也会接着,他自然会赶紧近前擦燃火柴;对方若顺手把烟夹在耳朵上,他就再掏一支递过去。
孰料门卫不仅没接,还用手臂一挡,只做了个坚决拒绝的动作,厉声道:不吸!啰唆什么呀,快离开这儿,别影响咱工作。
这!这!这这这……
进退两难的杨小一只好悻悻地收回手,自嘲道:不吸好,不吸健康,吸烟对肺不好,报纸上说容易得癌症不是!
门卫瞪他一眼:去去去,一边去,离远点,咱没空儿听你瞎嗞嗞。
这轻蔑而厌恶的口气,激得杨小一突然冲对方提高了嗓音:来这座城市打工,就是为了能来看看“我的大学”。
门卫上身向后一仰,明显被吓着了,片刻琢磨过来那句话的味道,嘁的一声笑了。什么,你的大学?呵呵,你的大学?他转身向另一个坐在大门口一侧小木桌后的门卫张开双臂,还耸了耸肩,装作极为不解地说:老天爷呀,王母娘娘哎,你听到他说什么?他说这是他的大学啊!
俩门卫先是做瞠目结舌状,倏地爆发出大笑,其中那位坐着的门卫夸张得仰面朝天,另一只手还连拍自己的膝盖,以啪啪啪的响声回应同伴,确认这真是件天大的可笑之事。
杨小一的脸由红变成青紫,没法再说下去。
失望至极的他立即转身,可仅仅走了两步,一想:不能就这样回去。
再转过身来,杨小一眼里已没了门卫,只有那高牌楼的学校大门和门口进进出出的行人。是的,虽然刚才那门卫已坐回门口的桌子后面,戴着大檐帽,弄得像个警察似的,年龄也跟杨小一差不多,大也大不出三两岁。此时的杨小一眼里确实已没了他们,他的目光沿着学校大门向右侧远望,他刚从左侧沿着门前大路来,知道连接学校围墙延伸很远的是一家家单位的大门。而右侧不同,似乎学校围墙的尽头空着或是凹进去一段。他前行二三百米,大喜过望,瞅一眼手表,立刻高声宣布:“杨小一的大学两小时游”现在开始!
杨小一先是立正,迈了几个正步走,然后甩开长腿忘情地奔跑,直到气喘吁吁地站在围墙的南墙与西墙交接处,心才彻底放下。哈哈,嘿嘿。学着爹常用的收音机收听的戏里人物的腔调,面对西墙外那片农田,他心花怒放,喜上眉梢。正是因为有了这片农田,他完全可以沿着校园的西墙从南往北而行,依此感受到学校的大小,也可以侧面望见校园里的楼舍,同样感受“我的大学”,即使不能进去。
多亏这片尚待开发的农田。一个月或两个月、半年,也或许明天,轰隆隆的大型机械一进入,这里的一切都化作乌有,未来将被另一片钢筋水泥建筑占据。至少今天,它依着人类改造自然后的农耕形式存在,让他一个庄稼汉踏着踩着,去圆人生的一大梦想。这梦想是否与小妹小弟问的那句“你幸福吗”有关?
农田里尚存积雪,一踩两脚泥,没走几步,鞋底已粘得厚厚的,他必须走几步甩去一些泥巴。更多时候顾不了鞋上的泥,时而踮起脚尖行走,仰着脖子,目光贪婪地尽可能伸向一人多高的围墙里:一幢幢高耸的楼舍、幽静的小树林、整齐的电线杆子……
树丛阻挡了视线,他匆匆往前小跑,不久发现了围墙上那个缺口。看来有人经常出入,墙上有蹬踏的黑脚印,还有拆掉砖形成的豁口。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有利地形,他本能地手扒豁口往里眺望,视线范围果真扩大许多。他双臂一用力,身体便腾空升起,然后脚下一阵乱蹬,扭身坐上豁口。担心被人发现,忙把墙外那条腿一跷,转身到墙里一侧,再纵身一跃翻过墙头。
意外的是,随着咚的一声,杨小一摔躺在地,浑身泥水。原来缺口里面是片低洼地面,又是半雪半水,熟悉的人进出自然都贴着墙体小心翼翼而下。他怎能晓得?加之心里焦急,怕被谁瞧见现场抓到,匆匆自墙头纵身跳下,待到脚着地面时,根本站不住,一滑一摔,疼得“哎哟哟”叫出声。还算无大碍,手脚并未受伤,只是屁股生疼。望一眼偏西的太阳,杨小一咬咬牙关爬起来,一瘸一拐走向不远处的水泥大道。
只顾低头看路担心再跌了跤,不料刚接近大路,正好迎面走来一个保安,他顿时愣在那儿一动不动。保安起初并没在意,只是哼着歌前行,不过是随意瞥了他一眼。就在杨小一觉得保安应该不会再回头时,对方竟停下脚步,慢慢转过头若有所思,然后目光紧盯杨小一,问道:你?你站那儿干吗?
浑身发毛的杨小一,回答是没过脑子的,急喘喘地说:我不是坏人,真的,我跳墙进来,只是想看看学校,没别的意思……
保安顿时英雄似的冲向杨小一,迅猛地扭了他的胳膊,然后喝令:不许乱动,不许乱动,我告诉你,不许乱动,老实点,老实跟我走。
杨小一龇牙咧嘴大喊:哎哟哟,疼、疼,你轻点,我不是坏人……
对方根本不听解释,很快把他扭到保安室。一身的泥水,还粘着枯草败叶,保安认定他是贼,没有赃物,是还没作案机会。杨小一双手抱头蹲在墙角。
咋回事?老实说。三名保安威胁他若不交代便会被送去派出所,关进监狱。杨小一反复强调,只想看看校园,在附近打工,觉得这个学校好漂亮,想进来瞧瞧,不该就近翻了墙。有两件事他没敢提,一是“我的大学”,二是大门的门卫不让进。
保安们轮番吓唬,也审不出他们需要的结果,只差动用其中一人手中的腰带,那是杨小一的皮带,进屋后被要求解下来,虽在杨小一面前晃了几晃,终于没有抽下来。半小时后,其中一人不耐烦了,建议让他走,蹲这烦眼!另一个道:别让我再瞧见你,否则,有你好看的,把你关监狱去,你信不?
杨小一赶紧表态:信,信,我马上走,走得远远的……
跟着保安出来,杨小一低着头,生怕多左右瞧几眼再被扭回去。七拐八拐,走上大道,又经过一个圆形花坛——校园的一个十字路口,他才暗下决心鼓起勇气一边走一边四处张望。保安并不理睬他。
此时的杨小一觉得很美,在心底宣布:“杨小一的大学游”正式开始。虽然受了罪,却能亲自走进校园,很划算,太美了!
学生们胳膊下夹着书,谈笑着从他身边经过,他想:如果,如果……或许他跟这些学生一样。但此念头转瞬即逝,他如饥似渴地东张西望,教学楼、餐厅、实验楼、足球场、篮球场、排球网,还有乒乓球台案……恨不得把这些都装进自己眼里。
听到保安断喝道:朝这边,一直走,快点出去!再让我们抓住你,可有好果子吃。
杨小一忙不迭应承:一定,一定,马上走!
他两眼根本不看保安,只注意着眼前那条通向校门的笔直大道,这么宽,这样阔,几辆汽车并行都没问题,路边是高大成行的树木,电线杆上吊着漂亮的路灯……他很满足,他的大学比想象得还漂亮,简直像做梦一样。昔日的几个汉字,如今立体地成为林立的大楼,树木丛中时不时露出亭子高翘的尖角,诱惑得他多想进去瞧一瞧、坐一坐,甚至读本书。当然,手里没有书,也只能默诵一遍那个自己用来喝水的搪瓷茶缸上的毛词《念奴娇·鸟儿问答》。是啊,如果能身处亭廊台榭之间,朗诵一次这首词,冲天而吼:“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那或许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而随口低吟的“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他还是“扑哧”忍不住笑出声。
接近学校大门口,他禁不住回头看,大道另一端早不见了那保安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高耸的图书馆大楼,像本打开的巨书,窗户宛如一行行码得整整齐齐的文字。俺娘哪!刚才正是从那幢大楼前经过。如今远眺,才识别出整栋楼的书状外形设计。壮观,完美,自豪,挑大拇指!
看了手表,他嘴角泛起笑意,有生以来最满意的一次旅行即将结束,尽管不到一小时,还是并步立正,庄严郑重地宣布:“杨小一的大学一小时游”到此结束!
出大门时,瞅了一眼坐在桌后的门卫,杨小一突然走上前说:登个记,出去!
门卫的聊天被打断,奇怪地瞥他一眼道:出门登什么记?
扭过脸的门卫,话没说完,便警惕地把脸重新扭向杨小一,立刻气愤地站起来问:你是咋进去的?瞧你身上,咋回事,一看就不是好人。
俩门卫显然训练有素,配合娴熟,一左一右扭押了杨小一的胳膊,虽然他想抵抗,还是被连扭带拉推进门房。又是那一路数,抽了裤腰带,让双手抱头蹲下。区别的是,俩门卫让他蹲下后什么也没问,出去了。
屋里是另外俩保安,一边喝着大玻璃杯子的茶,一边吸着烟看着床头的电视,也不理他。
杨小一想解释几句,没人让他说话,只好先蹲着。
对他来说,蹲着还算是舒服的姿势。从小就跟爹学会了蹲,乡里乡亲常常端一碗饭蹲到老树下或自家门口,边吃边拉呱闲话。这是他家乡的风俗。他不知道这种风俗后来还有摄影家拍了一系列照片,命名为“赶饭场”,还得了国际大奖。
今天离开工地前的午饭,杨小一还蹲着与大伙一起吃。工友们边吃边聊,还有人要说笑话:记者采访一个正在捡破烂的老太婆,你幸福吗?问了几次,老太婆都说,你说了啥,听不见。记者大喊几遍,老婆子还是那句话。记者没办法只好没趣地走开。老婆子冲他的背影呸了一口说,累死你个龟孙,我七十多岁还在捡破烂,你说我幸福吗?
有人接着说听来的笑话:面对记者问改革开放后家里日子是否好过了,他村的贾叔说,是哩,想吃肉就吃肉,以前过年才吃一回。记者说,好日子来之不易,你是否会考虑回报社会,回报国家?他寻思着不知咋回答,记者提示他,假如你家有辆小汽车,你愿意不愿意借给国家用,或是捐献给国家。他爽快答,愿意!记者显然很满意这个答案,认为还可以再深入,继续问,假如你家有十万块钱,在国家遇到困难时,你愿意捐给国家吗?贾叔略作迟疑,还是坚定地表示,愿意!记者立即转身面对摄像机感慨,瞧瞧我们的国民,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物质生活,让大家品尝到幸福滋味,同时,人们的精神层面也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国民素质整体提高多少倍?没有国家,哪儿有小家?大河没水小河干啊!观众朋友们,你们说对吗?然后记者再次转身,摄像机镜头也随之转向贾叔,只听记者又问,假如你家有两头猪,你愿意捐给国家吗?蹲在田头的贾叔忽然站起,慌张得都有些变调,硬硬地说,那不愿意。记者的表情僵硬了,这个答案让她措手不及,停顿了半天,她既迟疑又纳闷地小声问,大叔啊,那车,还有十万块钱都能捐,为什么这两头猪……没等记者说完,贾叔已不满地说:俺家确实有两头猪啊!
蹲在门卫室的杨小一想起这事就乐得合不拢嘴。进城打工几个月,饭后有时溜达到小卖部前,常看到电视里记者在田头或街边采访,问人家幸福吗。幸福不幸福,哪儿能那么好回答。这个年代,你幸福吗,似乎不是关注老百姓,而是老百姓在关注记者。不过,联想到此刻的自个儿,如果记者问他,杨小一肯定会如是回答:今天下午很幸福!而且他的幸福,会与雀儿分享,他会冲雀儿喊话,会听雀儿应答。不过,他明白,在这水泥钢筋构成的城市里,好多天已没有了雀儿的叽叽喳喳的叫声,他要回到乡村,在那棵田头的老树下,大声告诉那一群雀儿,曾经有一天的下午,我很幸福。至少我有过那一个小时的幸福。你们知道吗?雀儿!
双手抱头蹲在保安室正如此想象的杨小一,忽然听到有雀儿在叫,他吃惊地摇摇头,确定不是在做梦,自个儿还很清醒,一切都是真实的发生,然后仰脖循着窗口望去,嘿,真有鸟儿在叫,一个老者提着鸟笼从校门出去遛鸟。
一个保安警告:蹲好,小心收拾你!
杨小伸展一半的身子赶紧下缩,再次全蹲……
下②:卜算子
杨小一不会想到,一个月后,他将蹲在街头出卖那个“鸟儿问答”搪瓷茶缸。因为讨不到回家过年的工资,又找不到四处躲藏的工头,一位工友决计以跳楼的方式引起市领导关注,结果被警察拘留了。
为了凑足回程路费,杨小一突然想起刚进城时有人要买他那个搪瓷缸子,他没同意,一是爹给他的,二是还要用它来喝水。对方说,那是“文革”时期的东西,用作喝水太浪费。他没卖,还是用作喝水。
蹲在寒风中一个十字路口,面前的破报纸上只放着一个旧搪瓷缸子。有人停住脚步蹲下瞅一眼,嘴里念叨着“这杯子、这杯子”,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第四天傍晚,杨小一几乎绝望了,一个戴着黑框眼镜,其中一条镜腿好像还用胶布粘着的中年男子,起先已经走过了他待的地方,然后折回来,慢腾腾蹲下身,跟他面对面,认真地盯住他几分钟,简直要让他很不自在了才把搪瓷缸子捧在眼前,翻来覆去、一点一点转动,眼睛像放大镜,时不时用中指轻轻弹敲白色搪瓷,还用右手拇指肚儿推搓一下书法字面凸起的红漆,半个多小时后,问多少钱?他就是杨小一最后的买主,也是那个搪瓷缸子的第四任主人。
杨小一清楚地记得,望着那个渐行渐远、不断缩小的背影,他喃喃自语: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如果没记错,他还冲着望不到星星的夜空高声呐喊: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失去搪瓷缸子做伴的回程有些落寞,杨小一想起家乡,心头发热,眼窝泛潮。他甚至想到有一天,儿孙满堂,绕膝天伦,自家院子里的石榴树洞里,麻雀也落了窝,叽叽喳喳的,虽然他不是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