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福建制烟业考
2013-11-14徐晓望
徐晓望
(福建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福建 福州350025)
清代福建制烟业考
徐晓望
(福建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福建 福州350025)
福建漳州是最早引进烟草的地方,清代漳州的“石码”、“小溪”、“长泰”相继成为国内名烟的代名词。随着漳州烟草被引进省内各地,闽南、闽西、闽北、闽中相继成为烟草产地,其中又以龙岩、永定、上杭、浦城、仙游等县的烟草最为著名。清代前期的“建烟”在国内十分畅销。一直到清中叶以后,大西南烟草业兴起,建烟渐成明日黄花。
烟草;建烟;福建
清代福建的制烟业闻名天下。制烟业作为一种特殊产业,影响了福建各地的产业结构,促进了福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一、清代闽南的制烟业
漳州是最先引进烟草的地方,清代其所生产的“石码烟”、“小溪烟”作为“建烟”的代表,最早出名。许多史料都指明:烟草最早由漳州石码的马氏人家种植。如江西《安远县志》记载:“明天、崇间始入中国。初传于漳浦,称‘石马名烟’。”“徐霞修云:‘制烟始于漳泉马氏,名盖露,品几辅”,“万历末,有携至漳泉者,马氏造之,曰淡肉果。”清代初年黎士宏的《仁恕堂笔记》云:“烟之名,始于日本,传于漳州之石马。”石码是漳州府的一个小镇,不过,它不属于漳浦县,而属于龙溪县,因其紧邻海澄县,外地人常将其误为海澄县下辖之村镇。明清时期该地种烟业大发展,因故,“海澄之石马镇”被列为福建重要的烟产地之一。据《石码史事》一书载,“清末,石码有石麟烟庄生产金丝烟,蜚声漳厦。光绪六年(1880年)有曾家创办华山烟庄,有工人80人,产品出口印尼。宣统三年,有周家创办万山烟庄,工人90人,产品出口新加坡。均是名牌烟。民国时代,又有名麟烟庄、金源、通谱、瑞珍、大发、振发、祥珍、振川、广兰、瑞发、图南等,连前共14家烟店。”可见,漳州石码烟草业长期兴盛。
因种烟业的利润很高,清代漳州各县都大种烟草,《烟草谱》云:“烟地。漳泉之地,凡壤狭田少处,山麓皆治为陇亩,所谓磳田也。”清初漳烟名声很大,康熙年间的《漳州府志》说:“烟草,相思草也。甲于天下,货于吴、于越、于广、于楚汉,其利亦较田数倍。”“烟草,今各省皆尚之。外省亦有种者。然惟漳烟称最,声价甲天下,漳又长泰最胜。人多种之,利甚多。或云食此可辟瘴。”乾隆《长泰县志》也说:“烟草……取其叶制干,切如丝,置小筒中,燃火以口吸其烟,令人醉,片时不食辄思,故亦谓之相思草。本邑最胜,人多种之,利甚多。”民国《长泰县志》:“本邑种植颇多,以枫洋产为佳。”龙溪县农民“惟种蔗及烟草,其获利倍,故多夺五谷之地以与之。田渐少,而粟弥匮乏,几何其不枵腹耶?”可见,当地的种蔗业和种烟业造成粮食生产减少。南靖县“地之高者种吉贝、烟草、地瓜。”平和县在康熙年间已经种植烟草,县志载:“烟草,种出东洋,近多莳之。取叶置干,切为细丝,吸其烟食之,輙醉。”当地的小溪镇很快闯出了名声:“熟丝出漳州平和,俗所称‘小溪烟’是也。”道光《平和县志》云:“烟草,种出东洋,近多莳之,取叶置干,切为细丝,吸其烟,食之辄醉。”云霄县“俗多种甘蔗、烟草,获利尤多”,“烟丝,取淡芭菰晒干为之”。
清代的漳烟有许多品种。清初黎士恕的《仁恕堂笔记》谈到漳州石码烟时说:“今则无地不种,无人不为。约天下一岁之费以千万计。金丝、盖露之号,等于紫刍、先春。关市什一之征,比于丝麻绢帛。朝夕日用之计,侔于菽粟酒浆。”这句话既写出了清代吸烟之盛,也点出了漳烟的地位,而且让我们知道漳烟的种类之多。清代《赣县志》记载:“今闽人以其叶制烟,有‘石马’、‘佘塘’、‘金丝’之名,实皆闽地也。赣与闽接壤,故种者亦多。”以上所提到的“石马”、“小溪”都是漳州的地名。平和的小溪镇以茶油炒烟,因而有“熟丝”之名。“徐霞修云:‘制烟始于漳泉马氏,名盖露,品几辅,通志云:‘草顶数叶,名曰盖露,或曰盖露惟顶上三叶,色最青翠,味亦香冽,俗美其名曰醉仙桃,曰赛龙涎,曰担不归,曰胡椒紫,曰辣麝,曰黑菸菟,皆是物也。’秦武域《闻见瓣香录》云:‘今湖南北菸铺招牌务书盖露名烟。’”金城所著的《浣霞摸心记》云:“盖漳为闽海省下游极南郡……所属七邑,内南靖、长泰、平和三县皆山区奥壤;其龙溪、海澄、漳浦、诏安四邑,皆滨海……山多田少,又都种烟叶、糖蔗。”一直到乾隆年间刊刻《龙溪县志》时,仍然有“烟草……今所在皆有,惟漳烟称最。”道光年间在漳州做过官的姚莹说:“在外国者名发丝,在闽者名建烟,最佳者名盖露,各因地得名,如石马、佘塘、浦城、济宁。干丝、油丝,有以香拌入者,名香烟。以兰花子拌入者,名兰花烟。至各州县,本地无名者甚多。始犹间有吸之者,今则遍天下矣。”可见,当时出名的漳烟有盖露等名号,在国内享有盛誉。
泉州府也很早就种植烟草。《德化县志》云:“烟叶,崇祯初年始种之。邑田仅一收,迩来民稍习勤,冬至种麦,清明附种烟叶于麦旁,麦熟即厚壅以粪,大暑后收烟种稻,稻更丰收。但下年只可种麦与稻,以休地力,若仍种烟,多难活。”《晋江县志》云:“薰,种来自海外,名淡芭菰。叶大如芋叶,即烟也。土烟不及漳。”同安的《马巷厅志》也载:“薰,种来自海外……同西界村民多种。然烟场稠而稻田稀,失本计矣。”乾隆《泉州府志》云:“安溪出者胜于漳浦、石码。近村民亦多以此占稻田,最失本计。 ”
清代从漳州分出来的龙岩州也是重要的烟草种植区。如康熙年间龙岩县的烟草已经相当出名,“烟,俗云芬草,崇祯初年始种之。迩来称盛,莳殖园田俱宜,夏秋二登。以盖露厚肥为上品。用力视耘耔加勤,粪溉加禾稼数倍。土地亦有丰瘠之殊,天时亦有旱潦之异。食报亦有上下之分。要以利之所在,民争鹜焉。其与农夫争土而分物力者,已十之五矣。”当地士大夫对烟草业的兴盛,也有担忧。“若夫烟盛而粟衰,商多而农少,亦岩之本计失乎?”乾隆《龙岩州志》也提到:“烟,俗名芬,利多溥。”这一记载虽然简短,却能让人体会当地烟业的盛况。而且,这段话在道光《龙岩州志》再次重复,说明一直到道光年间,龙岩县的制烟业还相当兴盛。
二、清代汀州的制烟业
烟草原产于美洲高原地带,所以,闽人引进烟草后,很快发现:在高凉的山地种植烟草品质最好,而且,若是用山区所生产的茶油炒制烟草,最受民众欢迎。于是,萌发于福建沿海的制烟业开始向福建的山区发展。
汀州府位于漳州府的西部,当地种烟业由漳州引进。《长汀县志》云:“烟,即菸,一名淡巴菰。种出东洋,海内竞莳之。茎、叶皆如秋葵,而高大如蒲公英,子如车前子。取叶晒干之,细切如丝,置少许于管,然而吸其烟,令人微醉,可以辟瘴。”种烟业很快在汀州各县普及。王简庵《临汀考言》说:“自康熙三十四五年间漳民流寓于汀州,遂以种烟为业。因其所获之利息数倍于稼穑。汀民亦皆效尤。迩年以来,八邑之膏腴田土,种烟者十居三四。”汀州是山区,粮食运输不易,所以,烟草种植业受到粮食供应的制约。烟草种植过多,会导致粮荒,若是无法从外地得到粮食,便会饿死人,所以,当地一些有识之士反对种烟。经过一番调整,种烟业主要在汀州府的永定县和上杭县发展。《长汀县志》载:“汀烟以杭、永为盛,长邑所制,有生熟,色有黄黑,别名有金丝、盖露,然皆杭、永人为之。 ”“杭、永”,即上杭及永定二县。
乾隆《永定县志》记载:“烟,即淡巴菰细切为丝者,始于闽,故闽福烟独著名天下。永以膏田种烟者多。近奉文严禁,即仅种于旱地、高原,亦损肥田之粪十之五六,但货于江西、广东,多带米、布、棉、苎之类,四邑给用,是两利也。”道光《永定县志》论及永定皮丝:“又永产为道地,其味清香和平,本省他处及各省虽有其产,制成丝,色味皆不能及。国朝充饷后,永地种菸愈多,制造亦愈精洁,盖永地山多田少,种菸之利,数倍于禾稻,惟此土产,货于他省,财用资焉。是亦天厚其产以养人也。”“膏田种菸,利倍于谷,十居其四。”1908年永定县的条丝烟“刀号”,拥有10000银元的资本。民国《永定县志》云:“条菸,又称皮丝。拣选晒干,黄漂菸叶,经去骨、扬尘、拍碎,掺匀适宜油水,压成长方砖块,刨制细丝而成。有头、二、三庄之分。色金黄,气味芬芳而醇厚……夙有烟魁之称。春夏烟草阡连,各乡工厂林立。运销全国及南洋。民国十五年以前,每年出口达五六万箱,约值二百余万圆。”民国时期郭白阳说:“条丝烟,为永定特产,质极纯粹,香色俱佳,驰名国内。全县之种烟者十居八九。每岁销诸省外,达五百万元。”如其所述,永定的烟业实为福建全省之冠。
上杭县也是闽西产烟地之一。乾隆年间的两部《上杭县志》都记载了当地的烟草业。乾隆十八年赵成的《上杭县志》云:“烟,原名淡巴菰。杭山多田少,可种之地甚少,人情射利,弃本逐末,向皆以良田种烟,实害农之大者。近亦奉文切禁矣。”乾隆二十三年顾人骥等人再修《上杭县志》时,也载:“烟,一名淡巴菰,种出东洋,海内取叶晒干之,切细如丝,置少许于管中燃而吸其烟,令人微醉,可以辟瘴。”民国《上杭县志》则云:“赵志云,杭邑山多田少,人情射利,弃本逐末,向皆以良田种烟,害农之大者。近亦奉文切禁买。是乾隆初年前已然。又闻父老言:总督李鹤年出巡,尚令兵拔去。是同治末年事也。然农家薯、芋、茄、豆、瓜、蔬无不旁种烟田中,收成复种油菜、青菜,不得尽谓之弃本逐末也。惟至卷烟、纸烟盛行,此业已一落千丈矣。”其《实业志》又云:“条丝,据民国五年财政厅调查,全县所出每年约三千担而弱,不及永定十分之一。自纸烟盛行,人趋简便,条丝已成弩末之势,益以赤祸,烟厂多闭,更不堪问矣。”如其所说,上杭的制烟业在民国时期走到低谷。
制烟业往往还会引起闽赣一带的土客籍矛盾。《明溪县志·刘象清传》记载:“查吾明烟丝店,均由广昌人开设。曩年,是项烟店曾开至数十家。先系由广昌运烟叶来明,后因挑运维艰,于是在明租地栽种,不独运费可省,且烟料比广昌为佳。是以所制烟丝,其烟叶全由在明栽种,并有运销他县者。”不过,由于广昌烟帮与当地人发生矛盾,明溪县官府一度禁止广昌人在明溪县租地种烟。“惟因田地被租种烟草,则稻产自少,影响粮食甚巨。地方人士本有禁止之议,且广昌人初尚依租借地契履行,后恃人众,或欠租,或霸产,或蹂躏邻田农作物,种种恃强凌弱之举,不一而足。而明邑人民素性懦弱,虽受欺凌压迫,无力与较。亦惟有吞声忍气,无可如何。而象清久已积愤填胸,只以孤力无援,未敢遽向发难。后因忍无可忍,乃于烟草收成后,通知广昌烟丝帮,自翌年起,所有明邑田不再租与人种。一面通知各业主,所有以前租与人种烟之地,自明年起一概收回,不准出租。讵知广昌帮以此事全由象清一人作梗,仅将象清屈服,即可取消此议。竟约数十人来与象清理论,冀图吓制。而象清以其人众,非先下辣手,不足以资制胜。于是运用全身精力,在其未开口前,即予痛打一番……嗣后不准人租地种烟,并勒石以垂久远。”然而,当地烟业仍在发展,《闽峤輶轩录》记载:“归化……民间种菸之利多于谷,故米麦不敷民食。”
三、清代闽北的制烟业
闽北建宁府的浦城县很早就成为著名的烟产地。据《清一统志》载:“烟草,出浦城县者为佳。”乾隆江西省《安远县志》对此也有所记载:“明天、崇间始入中国。……传于建宁,称‘金丝建烟’。”“如浦城之渔梁山、漳州之天柱山、海澄之石马镇,以及龙岩州三都、登瀛皆种烟草。”乾隆年间陆燿著《烟谱》:”烟草处处有之……第一数闽产,而浦城最著”。道光江西省《瑞金县志》亦载:“市所鬻有生、熟二种,皆出福建。生丝出建宁浦城。”《闽政领要》曰:“浦城、建阳之莲子,生熟烟丝……均有客商贩运,各省赖以资用。”可见,清代中叶浦城烟的名气之大,其产量不亚于永定。乾隆年间的浦城烟是向皇帝进贡的贡品。《烟草谱》云:“浦城烟亦以地得名者,闽中尝与武夷茶、建兰等同入上方,故名贡丝。”由于浦城属于建宁府,而建宁府简称“建”,所以,建烟的名气最早应是由浦城烟闯出来的。
不过,尽管浦城烟在国内享有大名,但从万历年间到清代几次重修的浦城县志,都很少讨论烟草问题。顺治《浦城县志》不载烟草,而嘉庆《浦城县志》的《物产志》对烟草略的记载很简略。光绪《浦城县志》和民国《浦城县志》也只是摘抄嘉庆志,如民国《浦城县志》云:“烟,邑中种于田者曰田烟,种于山者曰山烟。以产自黄龙山茅洋者为上。田烟以产自莲塘及党溪者为上。远近皆著名。”这句话实出于嘉庆《浦城县志》,光绪《浦城县志》照抄,而民国县志,仅添加一句:“按,烟叶之秧,以产自临江者为佳。 ”
为什么《浦城县志》不载大名鼎鼎的浦城烟?笔者认为有多种原因。其一,害怕官员的索取。自宋元以来,闽北以出产茶叶和银矿闻名,结果,每一任到闽北做官的官员,都会向当地茶农索取茶叶,而皇帝对银矿的税收特高,这都加重了民众的负担。所以,当地百姓总结经验,尽量不要渲染当地的土产,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其二,查国内各地县志记载当地的物产,大多是因为这些物产影响了经济,尤其是影响了粮食生产,当地文人才会讨论这一问题。而浦城是福建著名的粮食产区,明清时期有“食不尽浦城米”的说法。既然烟草生产未影响到当地的农业,本地文人也就没有必要为此费脑筋了。毕竟,清廷多次颁发禁烟令。这类命令,也许适应于部分地区。但对浦城这样的产粮区来说,则是文不对题。若遵守这一禁令,民众将失去一大笔利润,而明目张胆地不遵守禁令,又会被官员们做文章,所以,最好是不予评论。其三,清代浦城的烟草主要种植于西北的忠信一带的几个乡,这些地方与江西接壤。赣东北玉山、广丰生产的烟叶运到浦城,在浦城加工后销售,可以增加价值。所以,浦城名烟有一部分烟叶来自赣东北。
除浦城外,清代闽北各县都生产烟草。如邵武府“烟草,本名淡巴菰,郡地广种之。”泰宁县烟农以种烟为骄傲:“筐叶百钱强,竟艺无空地。辛劬笑耕农,未省烟田利。”延平府的永安县:“烟叶,有盖露、中烟、秋烟等名。其烟骨种田用之。”“比来佃田者不顾民食,将平洋腴田种蔗栽烟,利较谷倍。一值雨水不调,拖欠田租,贻误田主。现今生齿日繁,寄居者众,谷产不足于食,其可不亟谋以保庶哉!”《顺昌县志》将烟草列入物产志的“货之属”。嘉庆《南平县志》亦载:“年来烟草获利,载者甚伙,城堧山陬,弥望皆是,且有植于稻田者。”道光《沙县志》记载:“烟叶,有盖露、机尾、中十、秋烟等名,其烟骨用以种田。 ”“或间二岁以栽烟。 ”郭柏阳说:“沙县亦产烟,曰‘沙县烟’,视条丝远矣。”郑俪生谓:“夏茂名烟出沙县,后起之秀膺上选。”这说明民国沙县夏茂的烟业大有起色。总之,清代延平府六县都有烟草生产,而以沙县夏茂的烟草为最。
四、兴化帮与闽东的制烟业
兴化府仙游县是兴化烟的产地。因此,当地方志对烟草的评价极高:“烟草……性去湿、辟瘴,亦能固齿、杀虫,其干蒿截寸长,插冬禾旁,能使禾苗茂盛,不插则槁。山田赖之。今晚禾亦多用之。”民众种植烟草十分广泛:“东西二乡多水田……东乡间种烟叶、花生,获息较嬴,亦以渥土膏;沙田多种蔗。烟叶之熟视早稻……”。清代兴化烟不仅是当地的骨干产业之一,还畅销闽东,最早出名的是福州的王大盛烟号。《闽县乡土志》追忆:“太原王,明季时有王朋兄,自莆田贩烟来,遂以创售炒烟为世业,族聚最盛”;“朋兄姓王,莆田人,贩烟到此,逢霉以油炒之,转变芳美。销售最广,今兴义境王大盛炒烟庄是也。”郑丽生的《闽广记》也有记载:“朋兄烟。福州特制烟丝有二种,一为厚烟,一为炒烟,皆以管吸之。炒烟俗呼朋兄烟,创自清初。相传太原有王朋兄者,因避流寇之乱,于顺治七年辗转入闽。时菸叶方从海外输入,嗜者少,价甚贱。朋兄从泉州、兴化转贩烟丝来榕,难糊其口。一日天雨,烟丝为屋漏所湿,极懊丧。姑置釜中焙干。不意香味倍佳,大利市,遂设肆于下渡,标榜曰:‘王大盛炒烟’。初砌泥块为横几,就以交易。故圜圚间有‘王大土柜头’之语。其烟吸时易燃,而烟灰弃地即灭,无引火之虞。最为农工及船户所喜,畅销于沿海各县,亦远至北京,渐起家。”以上有关王朋兄的籍贯有两种记载,一者说其莆田人,一者说其太原人。王朋兄家族自称为太原王,世代相传,后人遂以为其祖先为太原人。其实,王朋兄应为莆田人。他于明末在福州发明油炒烟,油炒的烟丝燃烧速度快,且有一股特殊的香味,所以,一旦出现,大受欢迎。据《闽广记》的记载,“朋兄康熙间卒,有四子,厥后世承其业,益称殷富,蕃衍益昌,广置田庐,以食以居……凡经三百年不替,守成之功,有足多焉。”可见,福州王大盛炒烟在清代享誉300余年。此外,兴化帮商人还控制了福州市场上的烟草批发业务。
除兴化外,福州府与福宁府也都有烟草生产。福宁府的《霞浦县志》云:“烟,种作甚费工夫,叶由陆续采取,随采随晒。”光绪时福鼎县“烟丝制造极多,名品不一,以木兰烟为胜”。福州府也有种烟,如《连江县志》载:“烟,人多艺植之以贸利。”
以上史料表明,清代福建种烟极为广泛。乾隆时期郭起元论福建:“闽地二千余里,原隰饶沃,山田有泉滋润,力耕之,原足给全闽之食。无如始辟地者,多植茶、蜡、麻、苎、蓝靛、糖蔗、离枝、柑橘、青子、荔奴之属,耗地已三之一。其物犹足供食用也。今则烟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闽田既去七、八,所种杭稻、菽、麦亦寥寥耳,由是仰食江、浙、台湾、建延(即建宁府和延平府)。”这段文字中最为惊人的是:“烟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换句话说,郭起元认为福建有一半以上的良田被用以种植烟草!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郭起元应有些夸张。尽管如此,福建作为最早引进烟草的地方,在清代曾是国内种烟业最发达的地方。不过,清中叶以后,种烟业遍及全国,云南等省的制烟业比福建更胜一筹,到了民国时期,福建各地除了永定之外,制烟业已经不能与西南诸省相比。
注释:
[1]陆燿:《烟谱》,清道光十三年沈氏世楷堂刻昭代丛书本,第2页。
[2]董正等:乾隆《安远县志》卷一《物产》,台湾成文社影印乾隆十六年刻本,第183~184页。
[3]陈琮:《烟草谱》卷一《盖露》,嘉庆二十年刻本,第7页。
[4]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九《草木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8页。
[5]黎士宏:《仁恕堂笔记》,《丛书集成续编》第95册,第45页。
[6]陈琮:《烟草谱》卷二《烟地》,嘉庆二十年刻本,第1页。
[7]柯渊深编辑:《石码史事》,政协龙海市文史资料委员会,1993年自刊本,第50页。
[8]陈琮:《烟草谱》卷二《烟地》,嘉庆二十年刻本,第1页。
[9]蔡世远等:康熙《漳州府志》卷二十六《民风》,1984年福建省图书馆抄本,第13页。
[10]蔡世远等:康熙《漳州府志》卷二七《物产》,第4页。
[11]张懋建等:乾隆《长泰县志》卷十《物产志》,民国重印乾隆十五年本,第6页。
[12]郑丰稔等:民国《长泰县志》卷四《地理志·土产》,民国三十六年刊本,第6页。
[13]吴宜燮等:乾隆《龙溪县志》卷十《风俗志》,乾隆二十七年刊本,第2页。
[14]王宝序等:乾隆《南靖县志》卷二《风土》,乾隆四十二年刊本,第45页。
[15]王相等:康熙《平和县志》卷十《风土志》,康熙五十八年刊本,第17页。
[16]蒋方增:道光《瑞金县志》卷二《物产》,道光二年刊本,第38页。
[17]曾泮水等:道光《平和县志》卷十一《物产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90页。
[18]薛凝度等:嘉庆《云霄县志》卷三《风俗志》,嘉庆十九年刊本,第4页。
[19]薛凝度等:嘉庆《云霄县志》卷六《物产志》,嘉庆十九年刊本,第3页。
[20]黎士宏:《仁恕堂笔记》,《丛书集成续编》第95册,第45~46页。
[21]沈均安等:乾隆《赣县志》卷七《物产》,台湾成文社影印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第507页。
[22]陈琮:《烟草谱》卷一《盖露》,嘉庆二十年刻本,第7页。
[23]金城:《浣霞摸心记》卷上,中国社科院明史研究所编:《清代台湾农民起义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46页。
[24]吴宜燮等:乾隆《龙溪县志》卷十九《物产志》,乾隆二十七年刊本,第22页。
[25]姚莹:《识小录》卷五《烟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55册,第2284页。
[26]鲁鼎梅修、王必昌纂:乾隆《德化县志》卷四《物产志》,德化县志编纂委点校本,1987年第115页。
[27]周学曾等:道光《晋江县志》卷七三《物产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62页。
[28]万正友:乾隆《马巷厅志》卷十二《物产》,光绪九年刊本。
[29]黄任等: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九《物产志》,清光绪重刊本,第30页。
[30]郑愫等:康熙《龙岩县志》卷二《土产》,康熙二十八年刊本,第26页。
[31]徐铣等纂修:乾隆《龙岩州志》卷九《物产志》,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87年,第12页。
[32]许春晖纂:乾隆《长汀县志》卷八《物产》,清乾隆四十七年刊本,第17页。
[33]王简庵:《临汀考言》卷六《谘访利弊八条议》,第9~11页。《四库未收书辑刊》第8辑21册,北京出版社,第198~199页。
[34]丘复等:民国《长汀县志》卷十《物产志》,民国三十年刊本,第20页。
[35]王见川:乾隆《永定县志》卷一《土产》,乾隆二十二年刊本,第69页。
[36]巫宜福等:道光《永定县志》卷十《物产》,道光十年刊本影抄,第12页。
[37]巫宜福等:道光《永定县志》卷十六《风俗志》,道光十年刊本影抄,第2页。
[38]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二,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878页。
[39]张超南等纂:民国《永定县志》卷十九《实业志》,民国三十八年连城文化印刷所石印本,第11页。
[40]郭白阳:《竹间续话》卷三,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61页。
[41]赵成等:乾隆《上杭县志》卷一之九《物产志》,乾隆十八年刊本,第11页。
[42]顾人骥等:乾隆《上杭县志》卷十一《风土志》,乾隆二十三年刻本,第12页。
[43]丘复:民国《上杭县志》卷九《物产志》,民国二十八年刊本,第46页。
[44]丘复:民国《上杭县志》卷十《实业志》,民国二十八年刊本,第6页。
[45]王维梁、刘孜治:民国《明溪县志》卷十四《刘象清传》,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27页。
[46]卞宝第:《闽峤輶轩录》卷二,清光绪间刻本,第16页。
[47]和珅等:《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三十一《建宁府》,第52页。
[48]董正等:乾隆《安远县志》卷一《物产》,台湾成文社影印乾隆十六年刻本,第183~184页。
[49]陈琮:《烟草谱》卷二《烟地》,嘉庆二十年刻本,第1页。
[50]陆耀:《烟谱》,第1页。
[51]蒋方增:道光《瑞金县志》卷二《物产》,道光二年刊本,第38页。
[52]德福:《闽政领要》卷中《各属物产》,第24页。
[53]陈琮:《烟草谱》卷一《浦城烟》,嘉庆二十年刻本,第6页。
[54]朱明等:民国《浦城县志》卷十一《物产》,民国三十三年刊本,第1页。
[55]张凤孙等:乾隆《邵武府志》卷六《物产》,乾隆三十五年刊本,第13页。
[56]朱士玠:《筠园删稿》卷下《淡巴菰三首》,第5页,《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八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47页。
[57]陈树兰等:《永安县续志》卷九《物产志》,永安县方志委点校道光十三年刊本,1989年,第673页。
[58]陈树兰等:《永安县续志》卷九《风俗志》,第630页。
[59]吴天芹等:乾隆《顺昌县志》卷三《物产志》,清乾隆三十年刊本,第15页。
[60]杨桂森等:嘉庆《南平县志》卷八《风俗》,同治十一年增刊本,第6页。
[61]徐逢盛等:道光《沙县志》卷六《物产志》,道光十四年原刻,同治十年重修本,第13页。
[62]徐逢盛等:道光《沙县志》卷七《风俗志》,道光十四年原刻,同治十年重修本,第17页。
[63]郭白阳:《竹间续话》卷三,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61页。
[64]郑俪生:《闽广记》卷一《福建物产歌》,福建文史馆据厦门大学图书馆藏抄本点校,海风出版社2009年,第32页。
[65]叶和侃等:乾隆《仙游县志》卷九《地舆志·物产》,同治十二年刻本,第3页。
[66]叶和侃等:乾隆《仙游县志》卷八下《邑肇志·风俗》,同治十二年刻本,第9页。
[67]朱景星修、郑祖庚纂:《闽县乡土志》之《地形略一》,清光绪三十二年排印本,第261页。
[68]郑俪生:《闽广记》卷二《朋兄烟》,福建文史馆据厦门大学图书馆藏抄本点校,海风出版社2009年,第51页。
[69]郑俪生:《闽广记》卷二《朋兄烟》,第51页。
[70]徐有梧:民国《霞浦县志》卷十一《物产志》,霞浦方志委点校本,1986年,第265页。
[71]黄鼎翰:《福鼎乡土志·物产表》,清光绪三十二年刊本,第29页。
[72]孙发曾等:乾隆《连江县志》卷四《物产》,清乾隆五年原刊,福建省图书馆抄本,第31页。
[73]郭起元:《论闽省务本节用书》,录自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36,中华书局,1992年影印本,第20页。
〔责任编辑 钟建华〕
On the Tobacco Industry of Fujian in the Qing Dynasty
Xu Xiaowang
In the ancient China,Zhangzhou,a city of Fujian,was the first place to introduce tobacco.In the Qing dynasty,the tobacco of Zhangzhou,such as"Shima"、"Xiaoxi"and"Changtai",were allwell-known synonyms for the domestic tobacco.As the introduction of Zhangzhou's tobacco to the whole province,most parts of Fujian,including the south,the west,the north and themiddle,successively became tobacco producing areas,among which Longyan,Yongding,Shanghang, Pucheng and Xianyou were themost famous.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jianyan"was very popular in China.But after the mid-Qing,with the rise of the tobacco industry in the Big Southwest,"jianyan"gradually became a thing of the past.
tobacco,"jianyan",Fujian
徐晓望(1954~ ),男,上海人,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