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内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1例
2013-11-13刘永久
刘永久
(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院CT/MRI室,湖北 荆门 448000)
女,22岁,主诉体检发现卵巢肿块半年、右下腹部包块20d入院。查体:右中腹可触及一大小约7cm×5cm实性包块,子宫右上方触及不规则实性包块,直径约7cm。肿瘤标志 物 CA125 为 53.46U/ml;CA153、CA19-9、CEA 及AFP均正常。下腹部及盆腔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示:升结肠前内缘见长径约7cm肿物,呈“骑跨样”改变,肿块大部分边界清晰,T1WI呈等信号改变,于同反相位上部分层面见肿块与升结肠间有线状脂肪信号;T2WI-FS上肿块呈稍高信号,其内可见斑片状更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见肿块呈渐进性强化,病灶内强化的范围逐步扩大,信号强度逐步升高,呈中等强化改变,延迟期病灶内仍可见团片状轻度强化区及不强化区。盆腔内可见多个长径小于2.4cm结节样灶,其信号强度及其强化方式与升结肠前缘病灶相似(见图1~4);右侧卵巢丧失正常形态,可见长径约5cm囊实性混杂信号灶,实性部分与结肠前缘病灶信号及强化程度相似。手术所见:升结肠系膜缘可见直径约8cm肿物,质中,已浸润至结肠浆膜层和回结肠系膜,与右侧腹前壁有浸润粘连,回结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肿大;右侧卵巢可见大小约5cm×4cm囊实性肿物,形态不规则;左侧卵巢形态失常,可见质硬肿物;盆底腹膜可见散在肿物种植,探查肝脏、胃、小肠、腹壁等无转移性结节。术后病理示:升结肠浆膜面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见图5),腹腔及卵巢转移。
讨论:DSRCT于1989年由Gerald等[1]首次报道,是临床上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极低。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年龄6~49岁,平均22岁,男女之比为(2~5)∶1不等[2]。DSRCT组织来源尚不清楚,有学者[3]认为其可能是间皮来源的一种分化原始的间皮瘤,也有学者[2]认为可能来自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叶细胞。发病部位多位于腹腔有浆膜的部位,可以表现为腹腔单个较大的肿块,同时伴有腹腔内多个小结节灶,肿块不直接与任何腹腔脏器有关联,类似于不明原因的腹膜腔转移性病变。
DSRCT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腹腔、盆腔及腹膜后多发性分叶状无明确器官来源的软组织肿块[2]。本例可见肿块与升结肠间有较大脂肪间隙,可推断肿块与结肠肠壁无直接关系,肿块可能发生在结肠的浆膜上,该征象有利于鉴别诊断;另外,盆、腹腔内还可见多个小结节灶,与文献[4-5]描述相似。右侧卵巢区域可见较大囊实性病变,与卵巢难以分开,无特征性,难以与发生于卵巢的肿瘤相鉴别。MRI显示肿块及结节灶内信号不均匀,强化也不均匀,可能为坏死、囊腔形成或黏液样变所致。DSRCT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常需与腹膜恶性间皮瘤、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腹膜转移瘤等鉴别[6]。MRI检查可提供腹部肿块大小、形态、生长方式、范围等信息,可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供依据。对于腹腔、盆腔及腹膜后多发软组织肿块,无明显器官来源,且能发现肿块与脏器间存在脂肪间隙,应考虑本病可能。
图1 T1WI反相位见肿块与升结肠间有线状脂肪信号 图2~4 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见肿块呈渐进性强化,其内可见团片状轻度强化区及不强化 图5 小圆细胞被大量纤维组织间质分隔为界限清楚的巢样结构(HE×100)
[1]Gerald WL,Rosai J.Case 2:Desmoplastic small cell tumor with divergent differentiation[J].Pediatr Pathol,1989,9:177-183.
[2]张仁亚,刘飞飞,朱鹏.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研究进展[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8,24(1):99-102.
[3]吴继峰,陈向红.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1,13(1):42-44.
[4]余永波,李刚,邓伟,等.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CT表现[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7):20-21.
[5]阿合力·那斯肉拉,王海峰,史守才.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1例[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10):1349-1349.
[6]朱杏莉,焦馗,全显跃.腹部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6,21(3):31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