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3-11-11徐生林薛艳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徐生林 薛艳

摘要: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需以学生养成优良的人格品质、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培养敏锐的创新意识、锻造较强的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完善课程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丰富“第二课堂”以及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C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132-03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一)养成优良的人格品质

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在培养教育中应把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培育学生的爱国、诚信、责任等情操和创业、协作、奉献等意识,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文艺术教育,培育学生健康优良的人格品质。

(二)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大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的基础。只有掌握本学科的基础及专业理论,才能为实践和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只有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才能找到创新的思路和方向,确保创新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大学生学习掌握丰富的自然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是开展实践活动和取得创新成果提供基础保障。

(三)培养敏锐的创新意识

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创造性发展,激发学生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在课堂教学、实习实践中形成创新的意向、愿望和设想,提高学生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不安于现状、奋发向上、勇于探索未知问题及未知领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应有的内涵。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实质在于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创新素质包括四个子系统:创新的动力系统、认知系统、个性系统和行为系统。创新意识的培养会引导学生抓住机会,用创造性的判断力、广博的视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意识保障。把创新意识引人创业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模式,至少可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潜能。

(四)锻造较强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在学校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学业要求,进行综合实验和技能训练等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拓展认知领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能力等;二是在校期间社会实践活动中参与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拓展过程中所获得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完成某项工作和任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理念

(一)以生为本的理念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是学生,需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以“个性化学习”为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潜能。

(二)教书育人的理念

坚持教书育人的理念,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师的第一天职,强化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通过推动教授、名师上课堂,营造尊教、尚教、爱教、乐教的浓厚氛围,使更多的优秀教师能够主动积极地研究和实施创新教育。

(三)以创新为核心的理念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基础是实践。以实践为基础,及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新动向,加强实践性环节,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创新教育为重点,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灌输到学生大脑中,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到具体实践中。

(四)以成才为目标的理念

以成才为目标,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根本任务,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定位,充分体现学校、学院、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牢固树立“院系是人才培养主体”的理念,倡导全员育人的氛围,把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中,精心设计,锐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唯一途径,也是创新的源泉。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实践,是在不断地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实际是实践到创新、创新到实践的过程。高校必须树立明确的实践意识,重视实践,加强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构建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石。

三、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优化专业设置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改革和优化专业设置,完善学科布局结构,促进学科的交叉和综合,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学校优势和特色,科学设置专业。

1.科学定位。根据国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进行调研和科学论证,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学校实际,突出专业特点,科学设置专业。

2.校企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优化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科技和文化建设服务。

3.拓宽口径。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的方向,宽方向厚基础,丰富学生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择业范围和适应能力。

4.科学评价。高校的专业设置需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为主要评定依据,对所设专业进行定期评价,实行“优存劣汰”制,优化学校专业结构。

(二)完善课程建设

建立“横向+纵向”双向维度为结构特点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技能,增强适应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自主学习空间,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横向”课程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纵向”课程体现专业不同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

“横向”课程由公共基础课程、能力素质课程和自主选修课程组成。公共基础课程,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借鉴国内外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精心构建由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能力素质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由就业指导课程、创业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和博雅课程等构成课程模块,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自主选修课程,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为核心,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学校之间、学院之间和专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科学合理地规划与建设相关学科选修课程,为学生广泛自主选修课程创造条件,拓宽学生的学科专业基础,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纵向”课程由专业和技术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实践课程组成。专业和技术基础课程,以拓宽和强化学生学科专业基础为核心,精心设计二级学院课程平台,课程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和技术基础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设计专业课程中适当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允许学生跨学科专业、跨年级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专业方向课程,以促进学生专业和个性发展为核心,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按社会需求设置若干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相互联系、逐层递进,构建由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构成的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学时比重,开设选修性质的实践教学项目,鼓励单独开设实践教学课程,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提高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率。课外研学作为实践课程的补充,以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技能训练等研学活动,在实践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成立专门的实践创新教育研究机构。学校可每年遴选若干实践创新教育课题,鼓励和支持相关教师开展广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实践创新教学的经验,不断加强实践创新教育。

2.建立激励教师开展实践创新教育的机制。为在实践创新教育教学中实现新突破和做出新贡献的教师设立专门奖项,在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中,将实践创新教育列入其中。

3.加强针对教师的实践创新教育培训。加强教师的培训,聘请国内外实践创新教育名师为“实践创新导师”,不定期到学校开展专题培训、学术交流。组织教师到兄弟高校和国外进行访学等,提升教师的实践创新教育水平。

4.搭建实践创新教育的校内交流平台。定期开展以学科内或跨学科为形式,以沙龙、竞赛等为方式的校内交流平台,让沟通交流覆盖每一位教师,真正做到全员投入。

(四)加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1.完善校内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科研实验、教学平台等资源,完善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建立惠及每位学生的资源共享制度。

2.拓展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多方合作,对现有就业创业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等进行整合,建立稳定、高质量、适合不同专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形成长效互动共赢机制,强化基地在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3.鼓励学生依托基地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可梳理校内外各类实践创新基金、计划,加大创新实验计划、实践创新学分等制度的宣传和实施力度,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制度,使学生真正走进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五)丰富“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更多体现学生自我,重视学生在各类课外活动中灵活运用知识,有针对性地拓展课堂相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在独立实践中获得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智能,最终实现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1.完善两个课堂统一机制,促进课内课外协调发展。将第二课堂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训练以及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等,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的互动、智力与非智力的协调发展。

2.建立创新实践基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高校需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就业创业基地建设,筹设创新创业基金,设立创新学分、实践创新奖和学生创业园,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和产学研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3.实施课外创新行动计划,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专业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科技作品竞赛、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重大竞赛,在竞赛中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建立创新教育专项基金,提供创新培养资金支持。高校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鼓励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并在相应政策上有所体现。技术开发以及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设立活动基金,鼓励学生开题立项,从事科学研究。

(六)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1.构建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考查学生知识获得与智能增进的同时,在评价体系中有机地增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改革单一量化的评价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质性评价方法,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与变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

2.进行考试制度的改革,确立考试在能力培养中的导向。考试内容全面覆盖知识、能力、潜质,有利于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价。考试方式根据课堂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在成绩评价上,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形成的学生考试评价体系,客观科学地反映教与学的效果,充分发挥考试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导向作用。同时,对考试的结果加强分析指导,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形成激励性的评价意见或建议,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构建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要实现对学生全面的、人性化的评价,关键在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需要新的教师评价体系来支撑。根据学生全面发展水平的提升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把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关注点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情绪的体验以及合作与交流等诸多方面,不断强化教师自我教育、自我监控与自我反思的意识与能力,逐步建立符合发展性评价要求的教师评价新体系。

4.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导向作用,推动教育观念的转变,重点突出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管理的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制定政策导向促进学生才能和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