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移动教育培训路径探析
2013-11-11王新刚
王新刚
摘要: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移动教育作为一种高度情境化的教学模式,符合农民工的现实需求,是提升其素质和技能的有效学习方式,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而知识管理可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移动学习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它们都是一种有效的实现终身学习的技术和方法。基于移动学习和知识管理的共性和关联。将知识管理引入新生代农民工的移动教育培训,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农民工移动教育培训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移动教育;培训路径;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029-04
如何提高产业大军——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而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则依赖于教育培训。所以探寻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方式以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学习型社会里,终身学习是人们应对外部挑战、提高生存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战略。移动学习相较予传统的教育培训具有使有限资源效益最大化的优势,能够让更多的农民工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方式。知识管理则能够有效促进知识的转化、应用和创新,是提高移动学习效率重要的技术和方法。因此,本文基于移动学习和知识管理的共性和内在联系,将探究如何把移动学习和知识管理相结合,进而应用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中,从知识管理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移动教育培训路径进行探析。
一、移动学习概述
移动学习可以理解为远程教育或数字化学习的一种扩展形式。移动学习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PDA,pocket Pc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的教学活动。移动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短、平、快”地进行学习。关于移动学习的应用研究始于英国Ultrallah实验室的非正式学习移动项目。该项目是为了解决欧洲相当一部分处于城市社会边缘地位、文化素质较低的青年人再教育培训的问题。这一群体与中国的新生代农民工很相似,因此,该项目的教育培训模式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王佑镁等人(2013)认为移动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对某些特殊人群进行教育和关照的推进方式,他提出面对我国高发的制造业员工(主要指新生代农民工)轻生事件等社会问题,可以利用移动学习的方式进行教育疏导。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群体,带有很强的境域性。国内关于农民工移动教育培训的研究,还停留在必要性、可行性、应用模式、策略等的研究上,关注技术实现方法和平台的开发,而从教学教法、学习活动等学习角度进行研究的屈指可数。因此,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视角,从教学、学习的理论角度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移动教育应用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适应性和存在的问题
(一)移动教育应用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适应性
通过移动学习方式实施的、有助于学习者随时随地获取知识的教育方式都属于移动教育的范畴。相对于传统教育方式而言,移动教育具有移动性(使学习能够随时随地,满足农民工即学即用的学习需求,与农民工工作的高流动性相适应)、高效性、自主性与个性化(农民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设定学习内容,并且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有效缓解工学矛盾)、交互性、低成本性(与农民工的低收入水平相适应)等特性,有效弥补了传统教育方式集中授课、学习时间与地点固定等的不足,增强了教学灵活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的欢迎。而且,随着农民工手机的全面普及和功能的完善、3G通信网络系统的逐步建成,移动教育在农民工群体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二)移动教育应用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移动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再教育培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但存在着一些问题,另外,农民工也存在一些移动学习障碍。
1.教学情境的缺失
移动教育时空分离的特点造成了学习者彼此之间信任感的缺乏和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的缺失。移动教育资源的建设常常。重技术、轻内容”。过分关注对学习资源的信息化表征、收集、整理和存储,轻视对农民工个人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而且对于这些资源究竟是否能够真正融入到移动学习情境、满足移动学习者的移动学习需求也少有关注。而且,“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忽视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
2.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当前,移动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还停留在以“物”为主的静态资源库上,没有提供入库(资源库)交互和人际交互的功能,忽视动态资源库的建设。涉及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部门(如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妇联、共青团等)众多,由于政出多门,移动教学资源缺乏有效的规划和整合,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重复建设严重,知识共享的程度处于较低水平。另外,课程教学内容和专业的设置无法满足农民工的多样性需求,也无法适应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素质的要求。
3.农民工的移动学习障碍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移动学习跨越时空,缺乏教师实时的、面对面的指导,而且网络资源庞杂,满足农民工需求的知识匮乏,所以会导致“信息迷航”现象。另外,农民工的网络信息素养普遍较低,没有认识到信息的价值,自控能力差,网上学习时经受不住聊天和玩游戏等的诱惑,网络自身的多向交互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上述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农民工移动学习的低效率,因此,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学习效率,使移动教育培训获得良好的效果,有必要加强对农民工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新生代农民工移动教育培训路径探析
关于知识管理,研究者的视角存在差异,但基本都同意知识管理是由知识的获取、共享、加工、创新和应用及转化等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能够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提供正确的知识给正确的人,以实现知识的充分流动、共享和创新。
鉴于知识管理与移动教育存在的共性、关联和对新生代农民工移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将知识管理理论引入农民工移动教育,从教学情境的构建、移动教育共享资源库的建设和农民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等三个方面来探析农民工移动教育培训的创新路径。
(一)基于知识管理的新生代农民工移动学习教学情境的构建
SECI模型的创始人Nonaka与Takeuchi引用“场”/“情境”(BA)的概念来描述知识创造与构建所需要的共享域,并指出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在本质上是嵌入在“知识场”中的,具有情境依赖性,知识的四个转化过程(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是在相应的“情境”(原生情境、互动情境、网络情境和“练习情境)中完成的。“情境”在知识的转化和创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农民工的移动教育培训中应特别重视教学情境的构建。
教学情境在本质上是指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师生互动关系的载体。移动教育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等特征,知识管理的个性化策略和编码化策略可以用于指导如何建构移动教育中良好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师生、生生的交互和知识的流动和共享。因此,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移动教育培训中,应该以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充分利用以手机为主的移动通信设备的移动性和交互性,为农民工提供生动、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以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1.利用知识管理的个性化策略构建基于SMS与WAP相结合的移动学习交互平台
知识管理个性化策略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互动性与知识的流动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实际上,移动教育中学习者之间借助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所实现的沟通互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自身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的表达。虽然这种表达缺乏规范性和逻辑性,但它实现了学习者之间隐性知识交流的目的。在移动教育环境下,学习者的分布和知识的传输都具有时空分离的特点,特别需要通过同伴的协作和教师的指导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架构于移动通信终端基础之上的短消息、聊天工具(QQ、MSN、IChat、ICQ)、BBS、Blog、远程会议等交互手段,师生、生生之间可以进行实时通信、咨询、答疑和学习经验、方法的交流和讨论。利用短消息功能可以发布教学信息通知、提问和答疑,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但短消息通信是间断的,不能适时地链接。
通过基于WAP的移动系统,学习者不仅可以随时访问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浏览、查询、上传和下载,还可以进行在线实时交互。比如,借助于QQ的视频通话功能,可轻松实现面对面的沟通互动,这样学习者就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他人的经验、诀窍,使他人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自己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这是一个社会化学习的过程。在通过BBS、Blog等现代交互方式进行经验和心得的交流和共享的过程中,学习者会不知不觉调动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对自己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进行加工创造,把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按时间先后用他人容易理解的规范化语言进行记录和表达,而且,学习者还可以通过阅读、借鉴和评论彼此发表在BRS、Blog上的心得、经验、问题及相应的解答和评论等来实现知识的碰撞、共享和自己能力的不断提高。BBS、B10g等交互平台就好比一个开放的沟通社区,任何一个学习者的经验、诀窍、心得等都可以在经过自我思考、加工和提炼的基础上外化为其他学习者可以分享的知识。学习者可以利用Blog对知识进行分类、组织、共享和储存,新构架产生新的、更加系统化的知识,进而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库以更方便地实现知识的共享交流。上述过程其实就是显、隐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包含知识的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的过程。
在移动教育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培养不只是定位于造就少数能工巧匠,而是需要培养大批的适应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需要以知识管理为指导、构建良好的移动学习情境以促进农民工显隐知识的相互转化,从而使得为少数人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经验等能够转化为系统化和有序化的显性知识,为广大农民工学习和共享,并与个体农民工的具体知识背景和实践情况相结合,内化为其自身的隐性知识,而个体农民工的隐性知识再经过实践创新后又进一步转化为显性知识。
2.利用知识管理的编码化策略加速知识的获取、传播与共享
编码化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所有者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过挖掘,建立起科学的网状知识结构,进而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便于学习者随时查询和反复调用。编码化策略通过标准化和模块化的形式来表现某些专业化的技能和经验等隐性知识,这样经过外化后的技能和经验等以文件、手册、声音、视频等方式来描述,农民工就可以通过阅读、聆听等学习方式来反复调用这些知识,实现知识的传播、共享和自身技能的提高。在对隐性知识进行编码的过程中。应将文字、图片、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使农民工尽快融入情境学习中去。另外,可以运用知识分类的思想对资源进行模块化的设计,便于农民工随时进入课程;利用知识地图和学习资源导航,可以明晰知识资源的结构和关联,快速查询和定位隐性知识源(如有关专家或教师的知识特长、联系方式和地点等),有利于农民工快速获取所需要的知识,解决移动学习中“信息烟雾”的问题。
编码化策略只是为知识的共享提供了技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的必要条件。有效的知识共享是建立在农民工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在移动学习中,应用知识管理构建共享知识库和协作共同体可以促进农民工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为有效的知识共享提供保证。
3.构建学习型虚拟社区,形成不同群体间的合作学习
在城乡二元格局的制度性歧视背景下,城市居民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之间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心理隔阂。因此,学习型虚拟社区建设的目标就是打破身份、收入、职业等限制,实现偏好和价值取向一致的人的交互和相互学习,提供与城市市民沟通交流的平台。在这个虚拟社区中,借助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每个人彼此之间都能够随时随地地交互。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学习方式也不再是单向的“教师教学生”的直线过程,而是虚拟学习社区的所有成员彼此相互学习、进行知识的分享和评论的互动过程。在学习型虚拟社区的构建过程中,创建开放、共享型的社区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管理策略,因为在一个成员彼此间处于时空分离状态、信任关系脆弱的弱文化环境中,再加上隐性知识本身具有私人性、内隐性等特征,实现显、隐知识的转化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因此,社区文化(以包容、快乐、尊重、感恩、信任等为理念)的建设对于学习型虚拟社区的构建至关重要。社区文化的形成可使社区里每个成员都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情感、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在这个虚拟社区里,农民工不但可以获取信息和知识,还可以排解自身的自卑、无归属感等负面情绪以消除其负面心理对移动学习产生的不良影响。因此,学习型虚拟社区的建立将有助于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