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忠言”不再逆耳,浅谈小学生的批评教育

2013-11-11黄鹤

关键词:目的平等尊重

黄鹤

[摘要]在2009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在新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明确教师有批评学生的权利,该规定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广泛的讨论。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但如何在批评的同时让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到师爱,从心里上乐于接受,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批评”的目的,分寸,时机,方式。

[关键词]批评教育 目的 原则 方法 尊重 平等 乐于接受

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育人,教育青少年一代是教师的天职,而批评教育又是教师管理学生、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当然,教育要遵循规律,管理要科学,批评也要恰当,这都是教师本份的事情,要相信教师,要相信绝大多数的教师,知道会怎么做,会恰当地把握。我认为,批评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于孩子的错误给予一味的表扬,只会越来越纵容孩子犯错,很难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进而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当然,只有在适当的地方,适时、适度地进行批评教育,选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总之,批评教育是教育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应当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是当今时代对学生教育的迫切需求。

一、正视批评教育的现状

适当的批评教育可以快速高效地引导学生认识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地发展。而现今社会,老师对学生的批评却存在着种种弊端,批评教育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批评教育”严重缺失,使学生不能正确面对挫折,迷失自我。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益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了教师,特别是一些班主任老师不敢管理学生的现象、不敢批评教育学生的现象,放任学生的现象,这是很不正常。班主任和所有的科任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应该认真地履行职责,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同时敢于管理学生。如果不敢批评学生、不敢管理学生,该管的不管,那就是不负责任,就是渎职,就是失职。广大的教师应该打消顾虑,放下思想包袱,遵循教育规律,恰当地运用好自己的专业权利,认真地、模范地履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大胆地管理,妥善地管理,科学地管理,教师、家庭、社会,应该在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二)“批评教育”过多过滥,使学生丧失信心,破罐破摔。当遇到“顽劣”孩子时,有些教师便丢失了发现优点的显微镜和放大镜,愤然拿起“批评教育”这把大剪刀,想“快刀斩乱麻”地把那些枝枝丫丫的坏毛病通通剪掉,事实上坏毛病真的能顺利剪掉吗?过多过滥的批评,使学生觉得不被理解,老师和学生都讨厌他,引发了与老师、同伴的感情对立,增加了今后教育、转变的难度。事实证明,被成人或集体厌弃的幼儿常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和逆反心理,这样只会造成恶性循环,离我们预期的教育目标越来越远。

而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只掌握文化知识,而是希望学生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脱离父母的卵翼之后,依然是一个有用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学生必须接受一定的挫折教育,增强自身的意志力与耐挫力。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当然挫折教育中就包括批评教育。

二、明确批评教育的目的

批评是为了让学生完善自我形象。“责”可指为批评,作为教师,要使批评奏效,既达到教育目的,又不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对立,首先,要从自身的角度明确地树立起一个观念,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一儆百”,不是为了“一棍子打死”,而是为了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加以改正,并逐步完善自我形象,即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我形象。所谓自我形象,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体和各方面形象的自我批价,许多研究表明,一个有良好自我形象感的学生更富于自信,在学习活动中更容易自觉督促自己,取得进步与成功,因此,批评既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我形象,又要促进学生完善自我形象。

老师批评学生,是为了唤起学生的警觉,限制和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并使之及时纠正从而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常规方法”。艺术地使用批评教育,不仅能指点迷津,更能启迪心智。它是建立在互相的尊重、平等的前提下的。

三、了解批评教育的前提

1.掌握事实,明辨是非

毛泽东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首先应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就妄加评判,只会让学生觉得是凭空捏造,毫无根据,无法接受。所以在批评学生之前,老师要通过观察、倾听、询问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做好调查,掌握确切的情况,弄清事情的本来面目,分清是非,然后思索相应的批评教育方法,绝不能偏听偏信,颠倒是非。弄清学生犯错误的心理动机,搞清批评对象的问题和原因所在,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教育。

2.尊重学生,平等沟通

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沟通,既要站在老师的角度,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和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如果没有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地沟通,或不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就无法有效地实施批评教育,这样的批评不但收不到实效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批评教育学生时,如果教师仅以教育者的身份去进行,学生常常会产生反感。如果教师参与其中,把自己和学生一起做一个被批评者,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把握批评教育的原则

1.尊重学生

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奠基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都将在这一时期萌芽和发展,所以老师批评学生时应当理解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并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他们健康的成长。

2.就事论事

所谓就事论事,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对事不对人,二是一事论一事。首先,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应当批评他这种错误的行为,而不是批评他这个人,这样才能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使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会被批评,需要改进什么,这才是批评的目的。其次,批评学生时要一事论一事,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不要翻出“陈年旧账”,否则会让学生觉得雪上加霜,更为难堪。例如可以就班级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普遍性不良现象或学习中的不良风气开展讨论活动,班队活动,让正确的集体舆论代替教师单一的批评,形成正气,这样,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就在活动中惊觉,反省并悄悄地加以改正,从而消除与教师情绪上的对立,达到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彦力.批评教育的境界

[2]蒋海清.对“批评教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3]郑建设.批评教育学生的六种方法.教书育人

(作者单位:辽阳市白塔区东文化小学)

猜你喜欢

目的平等尊重
廉洁校园文化建设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作用研究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