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河北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提升就业竞争力
2013-11-11周芸邓海丽
周芸 邓海丽
[摘要]通过对2013年河北省3所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找出了导致河北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薄弱、就业指导的内容不到位、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合理。从学校的角度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难 就业指导 实践能力
2013年,中国大学生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季”[1]。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我省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35.18万人,比2012年增加1.6万人[2]。河北省就业形势同样异常严峻,就业压力很大。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高质量地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我们对河北省3所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发放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答卷291份,男生140人,女生151人。将调查问卷结果在SPSS18.0下进行分析统计,得到了2013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对高校就业指导情况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就业难切实可行的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就业难因素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多种,比如有政府、社会、学校、企业、学生等,本文重点研究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通过对高职大学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和高校就业部门的调查走访,发现目前河北省高校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毕业生的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
就业难的原因还在于大学生自身定位过高,导致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心态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对 “您准备去什么性质的单位去就业”问题,53%选择大中型国有企业,13.9%选择机关、事业单位,18.1%选择外资或合资企业,4.2%选择私营企业;6.6%选择自主创业。这个调查结果显示去私营企业的人数寥寥无几,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不多,大部分人选择去大中型国有企业,还存在相当一部分人想去机关、事业单位和外资或合资企业,这些数据表明当代学生不愿意从基层干起,认为不到大单位就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你希望去的就业区域(城市)”问题,大部分学生选择到沿海发达地区或者省会城市,没有人选择到农村就业。由此可见,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择业期望仍然偏高,希望到经济发达地区及大中等城市就业,希望到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政府机关就业。
(2)专业知识和实践环节薄弱
专业知识和实践环节薄弱问题主要从选择题“你最欠缺的素质”、“您希望学校多提供哪些就业服务”、“在就业中您遇到的主要问题”回答中体现。“在你最欠缺的素质”选择中,32.8%的同学回答“自己缺乏相关工作的实习经验以及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就业中您遇到的主要问题”中50.4%的同学回答 “自己缺乏社会经验和就业能力”。在“您希望学校多提供哪些就业服务”问题选择中32.5%的同学希望“学校能多提供社会实践、实习机会”。在以上问题的所有选项中从这项的选择比例最高,可以看出应届毕业生希望在毕业之前得到更多的实习机会。他们由于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对接。近几年虽然各学校在不断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的校外实习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企业实践实习机会,但仍不能满足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需求。
(3)就业指导不到位。
通过“您对学校开设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评价如何”一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大比例的学生对学校开设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不满意,提出“课程实用知识少”、“老师上课太教条,不注重实践效果”、 “对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太少”、“增加自主创业的指导”、“增加模拟面试环节”、“多请事业有成的学长学姐、企业专家等讲座”等多项问题和建议。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就业指导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大部分指导老师是教基础课的老师(政教或语文),还有一些是机关行政人员,而且上大课,各专业学生一起上,讲课时专业针对性差。缺乏针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不同条件的大学生提供包括就业形势、就业信息、就业法规、职业素质、应试技巧等全面的指导。另外,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很少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做讲座。由此种种导致就业指导不到位,形象工程严重。
二、就业难对策
(一)引导教育大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就业问题
针对大学生择业期望过高,希望到经济发达地区或大中等城市就业,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就业,就业看重薪酬福利待遇及自身的发展等特点,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正确择业观的舆论宣传,鼓励大学生们下基层、到基层工作。李克强总理鼓励大学生们说,只有“下得去”,本事才能“上得来”,干事才能“拿得起”,基层最能锻炼人[3]。基层的经验,无论以后走到什么岗位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有经历基层锻炼,才会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使大学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时刻把握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准确估价社会就业需求,全面客观定位自己的能力,明确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调整好就业心态,正确处理个人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的关系。不能只追求福利待遇,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选择就业时拓宽门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端正择业心态,综合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特点,对自己做出科学的评价,先就业,后择业。同时鼓励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而实现人生目标。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依照市场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采取“2+1”人才培养模式,2年在校上课,1年在校外顶岗实习;让学生早点接触行业工作,增加就业经验,弥补学生缺乏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的不足。改革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及课程标准切实由校内专家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不搞形式主义。深化教学改革,某些重要的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聘请企业一线专家授课,每学期做一些生产性实训,由企业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提高师资总体教学水平。另外实行多种办学方式,如与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完全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实现零距离对接。比如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系开设有数据通信订单班、IT软件开发订单班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案例。这种与企业共同培养深度合作的模式能够大大加强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因此希望高校走与企业联合培养之路,这样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人才从而达到高校与企业(社会)双赢。
(三)深化就业指导内容,建立高水平就业指导队伍
学校应建立一支稳定的专门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队伍,针对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良莠不齐,素质不高,学校要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素质,建立一支稳定的专门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队伍,岗位职责清晰明朗。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最好由政治思想教育教师、辅导员、专业导师、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每班除了设有辅导员外,还要设置专业导师,专业导师三年全程跟踪学生,负责解决学生专业方面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使他们熟知就业政策、就业管理业务、就业教育方法,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扭转原来就业工作以管理角色为主的服务方式,严格奉行以一切以学生利益为重的服务理念。就业工作人员还要经常性的参与相关课题或专题研究,以增强专业技能。聘请一些企业专家来做顾问或举办讲座,举办企业专家进校园,上讲台活动周或活动月。企业专家包括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企业老板、事业有成的校友等。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另外,学校要深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内容,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在大学的各个阶段,开设相关的职业生涯和择业创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总之,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企业、毕业生多方努力,共同解决。
[基金项目]河北省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课题编号 DZJZW201206
[参考文献]
[1]http://report.hebei.com.cn/system/2013/06/20/012840541.shtml
[2]http://www.hee.cn/col/1224901549984/2013/06/05/1370420814571.html
[3]http://finance.ifeng.com/news/macro/20130609/8120939.shtml
(作者单位:1.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2.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河北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