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人生体验舞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能发展

2013-11-11郭丽云张莹洪贺廷

关键词:高中学生校本课程

郭丽云 张莹 洪贺廷

[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所规定的语文课程性质,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探索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途径与意义,从2002年起,我校高中语文组就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将校园剧作为选修课有机纳入高中语文教学课程、将校园表演有机融入学生语文学习生活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实践证明,研发校园剧,将其作为校本课程,对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促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能发展,有着较为突出的现实的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以北京市育才学校十多年校园剧研发实践为基础,探讨高中校园剧的特点和功能,阐述其作为校本选修课程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能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校园剧 校本课程 高中学生 综合素能 开发实践

一、研究背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课程理念”。“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

然而,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证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很难独自担当起如此厚实的重任。语文课堂的篇章教学与写作教学或许在某些方面能够发挥其独特的育人魅力,但要讲综合提升学生的素能,则很难独力完成。

而在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戏剧教学单元作为一个独特的领域,往往不为师生重视,也不畏学生喜欢;但其背后隐含的隐性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威廉·莎士比亚曾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优秀的戏剧,往往以情至圣,以真至诚,从而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而戏剧与生俱来的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和传承功能,更使戏剧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或许正因如此,将戏剧引入校园不仅成为教育发达国家的共同追求,也成为我国中央领导与有识之士的企盼。在教育极为发达的美国,戏剧被视为小学与中学的基础教育课程,一半以上大学都设有戏剧系,十之七八的学生都通过选课接触过戏剧;而李岚清副总理的将戏剧列为学校的美育课程之一、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校园戏剧耕耘者黄岳杰教授“研究校园戏剧应侧重于它对教育改革的促动,侧重于它对审美教育的深化,侧重于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的多年指导校园戏剧的实践经验、上海戏剧学院孙惠柱教授“戏剧作为一种素质教育方式”的深刻认识,也无不显示着戏剧艺术的教育功能。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一直探寻,希望能找到一种既能在综合提升学生素能方面发挥其独特效能、又易于为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学习乐于接受的课程形式。2002年戏剧单元教学,鉴于以往戏剧单元教学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经验教训,备课组全体老师反复讨论,一个大胆的设想终于形成——让学生以话剧表演的形式来学习戏剧单元内容。是的,戏剧就是用来表演的,与其枯燥乏味地讲授,不如让学生动起来进行排练。

于是,《茶馆》《威尼斯商人》两个剧本被搬上舞台,还有一个班级索性大胆将课文《智取生辰纲》改编成剧本让学生排练。随着学生自编自导热火朝天地排练,以及他们真情投入惟妙惟肖的表演,最后参加中山公园音乐堂主办的暑期音乐语文课的演出,听着观众激昂热烈的掌声,我们终于领悟了戏剧单元教学的真谛,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思路。

于是,顺着2002年戏剧单元教学的思路,乘着教改的东风,我校高中语文组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将校园剧作为选修课有机纳入高中语文教学课程、将校园表演有机融入学生语文学习生活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

二、研究目的

将校园剧作为选修课纳入高中语文教学课程,将校园表演有机融入学生语文学习生活,由本校师生改编经典戏剧或自主编写戏剧剧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导、自排、自演,将体现师生校园价值判断、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的非专业戏剧活动以课程的形式固化下来。是我们对于“校园剧”校本课程的定位,而进行这项教学实践的目的,我们则定位于:

(一)通过开设校本课程,促使学生更加积极热情地学习、领略传统剧目所呈现的民族精神,体验外国剧目所承载的异域文化,品味先锋剧目所展示的百味人生。

(二)通过教师一定的指导、培训,让学生在校园剧本的开发和表演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实现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通过校园剧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形成校园戏剧节表演的传统,促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综合性与高效性,真正体现课改的精神与意义。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我们期待通过校园剧的校本课程设计与实践,让高中语文课堂真正变大、变活,变得更有生机和活力,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在语文的教与学中充分收获成就感和快乐。

三、研究内容与实践

本着持续与发展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呈现,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我们将校园剧校本课程开发制定出如下课程内容:

(一)通过高一年级的诗文朗诵活动,发现、选拔、培养一批喜欢语文、喜欢戏剧,并具有一定表演天赋的演员。

每届高一年级的诗文朗诵会也是我校一项独具特色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朗诵水平,还要有比较深厚的诗文知识积淀,更需要有相当的舞台表现力。在这个过程中,全体学生——无论是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能够相应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而且也会涌现出相当一批具有舞台表演功底、多才多艺的学生,这些都为我们日后的校园剧表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学习高二语文教材中戏剧单元的知识内容及拓展的相关作品,教师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评价经典戏剧作品,把握戏剧作品的戏剧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创作者的思想情怀等内容。

我们始终认为,校园剧的创作和表演其本质不是一种简单的学生活动,而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学习内容。所以我们首先要促使全体同学对戏剧建立起一定的了解和兴趣,引导他们走近戏剧、了解戏剧,进而学会欣赏戏剧和分析戏剧。这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发掘出对戏剧格外敏感和感兴趣的学生,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和体会戏剧提供动力源泉。

(三)通过高二年级的校园剧表演活动,对选拔出来的演员进行戏剧阅读、戏剧鉴赏、戏剧表演、戏剧创作的专项指导,促成学生在戏剧知识和表演方面能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并非专业的戏剧人才,对戏剧的理解和把握也往往因人而异。但是我们的终极目的也并不是要培养专门的戏剧人才,我们只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机会,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同探讨中加深对戏剧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我们引导学生欣赏经典戏剧作品的视频,组织学生对作品细节深入探讨,并发掘有相关特长的语文老师或学生进行专门的示范或讲解。由此教学相长的效果得以充分地体现出来,学生演员们也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造诣。

(四)通过组建学生剧组,排演经典戏剧作品,让学生尝试改编剧本,体会角色内涵,诠释戏剧精髓,并在团队当中学习分工合作、共同努力。

经典戏剧作品是我们校园剧校本课程建设初期的首选,因为有成熟的剧本,也有非常优秀的表演范本,更便于学生学习、模仿、表演。所以《雷雨》、《茶馆》、《家》《威尼斯商人》等作品多次被学生搬上舞台。除演员需要经过教师选拔筛选之外,我们要求剧组成员全部由学生自愿报名组成,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承担服装、化妆、道具、美工、文案、舞台调度、灯光等等职务,而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真的是无穷的,只要略加指导,他们完全可以胜任这些工作,而且其能力和热情都远远超过老师想象。

(五)通过新编校园剧的展演和比赛,让学生尝试以校园生活为基本素材创作戏剧剧本,并且组建学生剧组加以排演,从而促成学生戏剧表演与自我情感体验的有机融合,相辅相成。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在没有现成的剧本和范本的情况下,学生要进行作品原创和表演,难度的确是相当之大。但是我们认为总是让学生扮演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角色,演绎那些不属于他们的情爱纠纷分分合合,终究与他们自身的情感体验有一定的隔膜。所以我们做出了这样大胆的尝试——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热点,进行作品原创。当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进行细致的指导和必要的点拨,但这个过程对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感悟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终,我们的校园剧校本课程会以全校戏剧节展演和参加相关比赛等形式呈现出相应的成果和收获。这不仅是对师生们共同努力的回馈,也是对语文学科精神的最佳诠释。

四、研究成果与反思

在十年的课程实践当中,我们不断调整着教学的内容和活动的方式,也不断刷新自己的理念和认识,校园剧校本课程终于以一种成熟的形态固化了下来,并且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学生通过校园剧的创作与排演,增强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作为表演艺术,校园剧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诵剧本、背台词的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积累与整合能力,在读剧本、立形象的过程中有效提升感受与鉴赏能力,在搞排练、作演出的过程中有效提升思考与领悟能力、应用与拓展能力以及发现与创新能力;还能在整个过程中,感知剧中人物的思想、行为、情感、性格、心理、命运,品味作者在剧本创作中浸透的思想、情感、价值、理念,解读社会生活的纵横广阔,了解人性的瑰丽多姿,体察人类心灵所能抵达的深度;更为主要的是,在排练表演过程中,通过演员与演员之间、演员与导演之间、演员与幕后工作人员之间必然的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更能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协作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用同学们的话来说,就是“通过演话剧,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我们真真正正做了学习的主人;排练话剧唤起了我们的参与意识,使我们学习得更主动、更自觉;排演话剧,还提高了我们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潜在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学习的自信心更强了”;“我们这些独生子女,还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增强了团队意识。”

其次,这种校本课程形式也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眼界,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广阔,更加生动鲜活。

十年中,我们不仅让学生领略了《雷雨》《茶馆》《三块钱国币》《赵氏孤儿》《家》这些传统剧目所呈现的民族精神,也让学生体验了《威尼斯商人》《钦差大臣》《青春禁忌游戏》《哗变》这些外国剧目所承载的异域文化,更让学生品味了《恋爱的犀牛》《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坏话一条街》这些先锋剧目所展示的百味人生,渐渐形成了校园戏剧节表演的传统和风格,让校园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校园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对于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来讲也都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历练和受教的过程。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学生?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驾驭语文课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到底需要在语文课上教给学生什么?如何能让学生真正的爱上语文,并且在其中获得乐趣和收获?所有这些盘旋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脑海中的问题在本次校本课程实践中都一一获得了答案。我们学会了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我们懂得了语文课堂绝对不仅仅是局限在那间小小的教室中,我们更明白了只有让老师和学生都动起来,语文课堂才不会沦为一潭死水。这也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反思教学,在此过程中获益匪浅。

2012年,我校高中语文组开始将校园剧作为选修课纳入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并整合了英语戏剧小品表演,以“高中戏剧节”的形式全面展示学生的戏剧艺术校园实践成果。其中自创戏剧小品《收获青春》,取得“2012年北京市第十五届艺术节戏剧展演”二等奖的好成绩与竞展资格;同年该戏剧小品在新加坡参加“2012年第八届亚太学生剧场戏剧小品观摩汇演”,获大会“最佳表演奖”;2013年,我校自创戏剧小品《数字化改变我们的生活》在香港参加“2013年第八届亚太学生剧场戏剧小品观摩汇演”,获大会“最佳表现奖”。

目前,我们的《校园剧校本课程》教材已经刊印,戏剧社在国内外的影响也日渐扩大,校本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教育功能日渐明显。这是我校历届语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让我们充满了喜悦与自豪。

将校园剧纳入高中语文教学课程,将话剧表演有机地引入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不仅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促进了学生表演、鉴赏、心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它充分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更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校园剧为学生丰富自我、施展才华、提高艺术修养及品味,完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阵地。相信这一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寓教于乐的语文课程,将在学生成长的记忆中增添了一笔绚丽的底色。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蔡元培.教育之对待的发展[M]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黄岳杰.校园戏剧的特性及其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作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2期.

[5]闰红梅苏擘.校园戏剧的功能分析[J].中国戏剧.2007年12期

(作者单位:北京市育才学校)

猜你喜欢

高中学生校本课程
如何利用“共享式学习”有效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高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探究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强化读写训练,提升高中生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