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观察
2013-11-11龚勇仝巧云朱宗耀
龚勇 仝巧云 朱宗耀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感知异常、精神心理因素多种因素有关。西医常规治用药时间较长,不良反应较大,且疗效欠佳。笔者采用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总有效率高且复发率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0 至2012 年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50 例,参照2006 年罗马Ⅲ诊断标准[1],明确诊断为腹泻型IBS。其中男22 例,女28 例;年龄22 ~60 岁;病程1 ~2 年14例,3 ~10 年24 例,10 年以上12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2 例,2 组在性别比、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口服,3 次/d,每次50 mg。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二神汤口服,二神汤配方为补骨脂15 g、肉豆蔻15 g、防风15 g、白芍药15 g、白术15 g、葛根15 g、茯苓15 g、马齿苋15 g、吴萸6 g、肉桂6 g、秦皮12 g。每天1 剂,水煎于餐前口服,每4 周为1 疗程,连续服用3 个疗程。比较2 组患者的疗效。
1.3 疗效标准[2]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每天2 次左右且成形,颜色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大便次数减少,偶有大便不成型及黏液样大便;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大便情况无改观。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2.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7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1。
2.2 2 组总复发率比较治疗组总复发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2。
3 讨论
IBS 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目前该病在我国城市的患病率约为10.5%[3],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很多患者症状反复发作,给其生活、工作等带来严重影响。目前西药治疗主要药物有胃肠动力调节剂、消化道黏膜保护剂等,但临床疗效欠佳。祖国传统中医虽然没有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泄泻、痢疾等病证相似。属中医腹痛、泻泄范畴。笔者从中医角度认为IBS 的病因主要为:肝失疏泄,积滞内停,脾肾受损。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研制的二神汤正是针对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脾肾阳虚的病机之关键。
表1 2 组疗效比较 例(%)
表2 2 组总复发率比较 例(%)
二神汤方中补骨脂有补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功能,药理证实补骨脂还具有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肉豆蔻、马齿苋有温中涩肠、行气消食、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作用;防风、肉桂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定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作用;白术及茯苓则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功能;秦皮、葛根可清热燥湿,清肝明目,收涩止痢,解表退热,生津透疹。治疗组总有效率7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9%(P <0.01)。而治疗组的复发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0%(P <0.01)。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辨证方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比单纯西医的方法治疗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少,比单用西药治疗更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1 刘新光.肠易激综合征与罗马Ⅲ诊断标准. 胃肠病学,2006,11:736-738.
2 方向阳.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2 例.新中医,2006,38:78-79.
3 周慧芬,徐安妗,廖勇仙.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20:65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