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患者腹部外伤后心脏破裂死亡1例报告
2013-11-11郑南晋王声铨李姗姗浙江省缙云县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浙江缙云400浙江省庆元县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浙江庆元800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6000
郑南晋,王声铨,李姗姗 (.浙江省缙云县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浙江 缙云 400;.浙江省庆元县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浙江 庆元 800;.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6000)
心肌病患者腹部外伤后心脏破裂死亡1例报告
郑南晋1,王声铨2,李姗姗3(1.浙江省缙云县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浙江 缙云 321400;2.浙江省庆元县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浙江 庆元 323800;3.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心肌病;外伤;心脏破裂
1 案历摘要
某男,63岁,在家中与他人发生口角,被人用木椅打伤腹部后当即倒地,约10 min后死亡。尸检所见:死者男性,鼻尖部右侧及右面颊部见已结痂的陈旧性表皮擦伤,大小分别为0.6 cm×0.3 cm和1.3 cm×0.2 cm。右侧髋部外侧见2.2 cm×1.2 cm擦伤。左枕部见4 cm×2.6 cm头皮下出血,颅骨无骨折,心包内积血约1 500 ml,并见少量凝血块,心脏表面见2处破裂口,肋骨无骨折。脏器检验:心脏肥大,重480 g,左心室前壁近心尖部见长1.2 cm的破裂口(图1),贯穿左心室壁,与左心室腔相通,右心室侧壁见长2.5 cm的破裂口(图2),贯穿右心室壁,周围见小片状心外膜下出血。顺血流方向剪开心脏,左心室壁厚1.2 cm,右心室壁厚0.4 cm,左、右心室壁各切面散在点状灰白色灶,左心室壁脂肪浸润,室间隔左心室面见纵行长1.6 cm的裂口,使左、右心室相通,心脏各瓣膜及冠状动脉检查未见异常。镜下见部分心肌细胞肥大,灶性心肌纤维化,间质小血管扩张、充血,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脂肪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左心室心肌纤维呈灶性收缩带状坏死,部分心肌细胞胞浆嗜酸性增强,呈粗颗粒状,间质灶性出血,以心外膜下为重。破口处心肌结构崩解,小片状出血,周围心肌肌浆凝集,嗜酸性染色增强。心内膜表面见少量由血小板梁、纤维素及白细胞组成的血凝块。
图1 左心室前壁近心尖部1.2 cm破裂口
图2 右心室侧壁2.5 cm破裂口
2 讨论
心脏破裂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种。自发性心脏破裂为自然性疾病引起,最常见于心肌梗死,亦可发生于心肌梗死以外的病变[1]。心肌病指至今原因不明的,以心肌病变为主,伴有心功能障碍的一类心脏病,又称原发性心肌病[2],分为扩张型(DCM)、肥厚型(HCM)、限制性(RCM)、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ARVC)和未分类心肌病(UCM)。DCM以进行性心脏肥大,心腔扩张和心肌收缩能力下降为主要特征;HCM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心室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病,心肌以不对称性肥厚多见,可累及室间隔,偶见同心性肥厚。由于心室肌肥厚使左心室腔缩小,多有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RCM典型病变是心室内膜和内膜下心肌进行性纤维化,导致心室壁顺应性下降、心腔狭窄;ARVC特点是右心室心肌进行性被纤维或脂肪组织所取代;UCM有别于前面四种类型,是指不适合归类于上述类型的少数、特发性心肌病(如弹性纤维增生症、非致密性心肌病),心室扩张甚轻而收缩功能减弱、线粒体受累,常表现为心率失常或心绞痛。
对心肌病的法医学鉴定目前尚无特异方法,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畸形、心瓣膜病、高血压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和暴力致死,并需要以下病变依据:①心脏增大(男性 400~940 g,女性 350~840 g);②心室壁增厚、心脏扩张;③心肌间质伴有或不伴有淋巴细胞组织浸润或可有右心室壁瘤形成;④右心室细胞数量减少,由脂肪组织或纤维组织取代。
本例腹部受到钝器打击,但其受伤外伤仅及体表,不足致死;对心脏标本检查未发现其他心脏病变。本例心脏肥大、重量增加(480 g),右室壁增厚(0.4 cm),左室壁脂肪浸润;心肌细胞肥大,灶性心肌纤维化,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脂肪浸润。病理诊断符合上述为分类型心肌病改变。
本例死者生前患有心肌病,心肌收缩力及顺应性下降,心肌供血不足,心脏负荷重;加之腹部受到外力作用,腹部突然遭受压迫,腹腔内血液骤然大量涌人心脏或大血管内,使其内压剧增,加重其心脏负荷,诱发其心脏破裂致急性心包填塞,而死于急性循环功能衰竭。
[1] 杨清玉,彭绍华.实用猝死病理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79.
[2] 赵子琴.法医病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5-206.
2012-05-30 编校:王丽娜/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