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淮安市为例
2013-11-10苏月霞
苏月霞
( 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淮安 223400)
0 引言
财政支农资金主要是指国家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建设性资金投入。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江苏省淮安市虽然是苏北的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但是近年来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和政府政策的不断优待,淮安市的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支农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民收入也快速增长,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2011年淮安市农林水事务支出总额达到了38.7亿元,增长45.5%;粮食连续8年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454.7万吨,比上年增长2%,全市共发放种粮补贴资金5.83亿元,其中水稻直补面积418.67万亩、资金8373万元,农资综合补贴473.97万亩、资金3.86亿元,良种补贴资金1.13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8645元,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 淮安市财政支农的现状
财政支农支出通过各种项目投资投到农村,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扩大了农民的生产和交易规模,从而增加了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最终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根据国家政策,淮安市2001年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到2005年农业税全部免除,支农支出快速的投入使得农民纯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的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淮安市近些年来的财政支农状况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1.1 财政支农规模增长迅速,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淮安市政府部门近年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加大支农投入力度,提高各项保障待遇水平,农民收入增加明显,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表1是淮安市2001~2011年的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民纯收入情况,从中能明显看出淮安市近些年来财政支农的支出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9.4%;2007年以后,年增长率达到了50%。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年均增长达到了10%左右;2011年的收入是2001年的2倍还要多。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表1 淮安市2001~2011年财政支农及农民收入情况
1.2 财政支农的项目范围越来越广
随着国家“三农”工作的展开,全国的财政支农惠农的政策涉及面不断扩大。至2011年,淮安市收到补贴的项目有近30个大类100项左右的小类,包括种植业、低保、家电下乡、教育、医疗保险、水利、基本建设等各个方面,补贴的幅度不断加大。粮食的收购价格逐年提高,粮食良种的补贴越来越大。例如: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每亩最高标准达到89元,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补贴品目扩大到12大类57个品目机具。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惠及面越来越广,电动自行车成为补贴产品,未来的补贴方向将向节能环保电器转移。从2011年春季学期起,继续对包括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内的所有学生免收作业本费。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寄宿生免收住宿费。淮安市的农业保险试点较早,投保对象涉及到了种植业、养殖业和特色农业、农机等多个项目,对保费的补贴原则上不低于70%等等。
1.3 财政涉农补贴发放方式更方便透明化
2006年淮安市对财政涉农补贴实行“一折通”方式发放。所谓“一折通”发放,即每户农户发给一本专用存折。信用社按财政部门提供的清册,直接将补贴打入农户财政涉农补贴专用存折。“一折通”将过去涉农补贴由各部门分散发放改由区级财政直接发放到农户,解决了多头多种形式向农户发放资金的问题,确保涉农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户。目前淮安市所有县区的涉农补贴基本上均是通过“一折通”的方式发放到户,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减少了工作环节,打造了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发放的绿色通道。
2 淮安市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纯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2.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我国政府收支分类在2007年进行了改革,财政支农资金的项目分类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2006年之前的财政支农支出项目主要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气等部门的事业费用、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救济费;调整以后,各级财政对农村的补贴和补助等支出反映到了多个科目当中,但是主要的支农支出都包括在了农林水事务类科目里面。农林水事务类科目具体可以分为农业、林业、水利与其他支出。为了研究农民纯收入与财政支农资金的回归关系,选取了2010~2011年的淮安市财政支农总支出、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与其他支出等变量来验证分析其与淮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关系。所有数据均来自于淮安市统计年鉴和淮安市财政年鉴。
2.2 回归模型的建立
在回归模型建立之前先对淮安市财政支农总支出与农民纯收入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系数为0.978277,说明两变量之间是高度相关。为了分析支农各项支出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大小,应用Eviews5.0软件以农民纯收入(y)作为被解释变量,农业支出(x1)、林业支出(x2)、水利与其他支出(x3)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数据输入软件得回归方程:
其中,R2=0.991,调整后的 R2=0.984,F=147.947。可见,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上,模型整体显著,但林业支出这个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这个变量在促进农民纯收入增长上作用不显著。去除该变量之后重新进行回归,得到统计结果见下表2。
表2 2001~2011年淮安市农民纯收入与相关的支农支出项目的回归分析结果
根据表2结果,可得如下的估计方程,
其中x1代表农业支出,x2代表水利与其他支出。由上表得出可决系数R2=0.9881,经过修正的R2=0.9834,均接近于1,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F检验值208.2976,相伴概率为0,反映变量间呈高度线性,T检验完全通过,回归方程高度显著。
2.3 统计结果分析
根据上面的统计结果,回归方程的所有检验全部通过,说明支农支出中的农业投入和水利与其他支出能够较好地解释淮安市农民纯收入增长的情况,而林业支出在回归方程检验中没通过,说明林业支出在促进农民纯收入增长上作用不显著,原因主要是因为淮安市的农民主要收入还是以农业收入为主。回归模型中农业支出的回归系数为0.0348表明,淮安市农业支出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正的效应,即农业支出每增加1%,农民纯收入提高0.0348%,淮安市的财政支农的农业总支出每增加1亿元(全市总投入),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将会增加348元(人均);水利与其他支出的回归系数为0.0306,表明淮安市的财政支农支出中的水利与其他支出对增加农民收入同样具有正的效应,水利与其他支出每增加1%,农民纯收入提高0.0306%;财政支农中的水利方面的总支出每增加1亿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将会增加306元。财政支农支出的水利方面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比农业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要稍微小一点。
3 结论及建议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即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及结构是影响淮安市农民纯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实现淮安市农民收入的快速稳定增长,必须完善政府财政支农政策:
一是,要继续扩大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淮安市财政支农资金从2001年1.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8.7亿元,虽然年平均增长超过了30%,但是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太大的提高,平均占比只有7.7%,远低于发达地区。淮安市属于江苏省苏北的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在全省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要想缩小与苏南、苏中城市之间的差距,政府必须继续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形成支农资金稳定的增长机制;同时不断地整合优化财政支农政策,构建适合淮安市的科学的财政支农惠农强农政策体系。在努力争取上级财政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的情况下,县区财政也要逐步增加支农资金投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和动力支撑。
二是,要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实证结果表明,农业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最大,林业投入影响不显著。淮安市是江苏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财政支农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优化财政支农结构显得尤为重要。要更加注重加大对农业和水利等方面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抗御灾害的能力;加快水、电、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除了要加大种植业、养殖业的补贴以外,新增支出要向教育、医疗、养老方面倾斜,直接减轻农民负担。可考虑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适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外要严格控制相关部门人员机构的经费支出,尽量缩减农口部门的机构数和职工人数,增加事业发展业务经费的比重,从根源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充分考虑基层的资金需求,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确保支农资金能得到较高的使用效率,以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增长效应和收入效应,带动淮安市的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三是,完善涉农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规范和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淮安市各县(区)财政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整合资金的监管,明确资金支持的重点,严格规范支出范围,严禁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借整合支农资金名义挪用支农资金。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加强基层农财队伍建设,要加强政策宣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同时还要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工作水平,着力打造一支廉洁高效的财政支农队伍。财政部门要加强同农业、农机、民政、信用联社等部门沟通,要明确分工,加强合作,确保财政涉农补贴发放方式有序开展,尽量减少发放的程序,缩短发放时间,提高资金发放的透明度。对于涉农资金使用项目的申报要严格审核,对各地区各部门的绩效考核要与资金的使用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相结合,及时发现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认真加以整改。尽快建立一套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提高支农资金的到位率。
[1]王力,郑延智.赣州市财政支农支出的经济效应分析[J].财政与金融,2009(3):67-68.
[2]黄宇峰.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运行情况[J].农村经济,2007(4):47-50.
[3]王力.赣州市财政支农支出的经济效应分析[J].农业经济,2009(3):67-68.
[4]苏月霞.淮安市财政支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10):6230-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