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复康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
2013-11-09张鸿升周宾宾谢忠文刘广宇
张鸿升 周宾宾 谢忠文 李 翔 刘广宇
1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530001
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宁 530001
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 150001
颈复康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
张鸿升1周宾宾2谢忠文1李 翔1刘广宇3△
1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530001
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宁 530001
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 150001
目的运用系统评价颈复康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了解颈复康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可应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电子检索 MEDLINE、EMBASE、Cochrane 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评价文献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而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3项研究,共 696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3项研究均以有效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对同质性较强的研究进行 Meta 分析,显示证据证明颈复康颗粒组对照其他保守疗法组总有效率的 Meta 分析(OR=5.85,95%CI=3.27、10.46,Z=5.96,Plt;0.01),颈复康颗粒组对照牵引组总有效率的 Meta 分析(OR=20.20,95%CI=4.65、87.72,Plt;0.01),颈复康颗粒组对照美洛昔康分散片组总有效率的 Meta 分析(OR=2.44,95%CI=0.64、9.31,P=0.19),颈复康颗粒对照根痛平颗粒组总有效率的 Meta 分析(OR=3.62,95%CI=1.73、7.59,P=0.000 6)。结论目前纳入研究初步显示颈复康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在改善症状、提高整体功能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但由于纳入研究存在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势必影响结果的论证强度,因此临床研究质量有待提高。
颈复康颗粒; 神经根型颈椎病; 安全性; 随机对照; 系统评价
颈椎病(cervical spodylosis)是由于颈椎间盘变性或突出、颈椎间隙变窄、关节囊松驰、内平衡失调或进行性骨赘形成等原因而挤压临近的颈部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椎旁交感神经及咽后壁、食管,从而引起各种不同症状的综合征[1]。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电脑普及、工作环境的改变,发病率亦出现了年轻化趋势[2]。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型,占颈椎病总数的50%~70%[3]。中医理论认为颈椎病属于“痹证”范畴。颈复康颗粒根据中医药理论,选用黄芪、党参、丹参、川芎、红花、白芍、生地、乳香、没药、葛根等中药,经过现代科学手段提炼加工而成。诸药配伍,共奏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祛湿散风、通经止痛之功效。药理研究[4]表明,颈复康颗粒具有抑制炎症介质释放,从而减轻局部炎症对神经根的刺激,达到缓解疼痛、抗炎、镇痛作用。遇林基[5]观察颈复康颗粒治疗481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6.5%,临床疗效评价认为颈复康颗粒具有明显的抗炎和镇痛作用,尤其在改善颈部疼痛、上肢麻木、头痛等方面均有显著疗效。颈复康颗粒作为治疗颈椎病的传统中药,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一定的应用。近年来,以研究证据为决策依据的循证理念逐渐渗透到中医药研究的众多领域,系统评价是循证医学提高资源有限使用效率最有效的工具[6]。本研究系统评价颈复康颗粒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性,对其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1.1 检索式 中文文献的检索词为“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病”、“项痹”、“项强”、“颈项痛”、“颈复康颗粒”、“颈复康冲剂”。外文文献检索词为“nerve root cervical spondylosis”、“cervical spondylosis”、“cervical spondylopathy”、“cervical syndrome”、“neck pain”、“mechanical neck disorders”和“Jingfukang ”。
1.1.2 文献检索 MEDLIANE、EMBASE、Cochrane 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所有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0年1月—2012年12月。
1.2 评价对象的确定
1.2.1 纳入标准 ①1990年1月—2012年12月在正式学术期刊中发表的颈复康颗粒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文献;②研究对象为颈椎病或颈源性疾病,如颈性眩晕、颈性头痛;患者年龄、性别、病例来源、病程均不限;③具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且注明来源,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8]、《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等为参考。未注明诊断标准来源者,经评价者阅读内容后进行判断,等同于以上国家标准时亦纳入本次研究;④治疗组使用颈复康颗粒作为主要干预手段,包括单一使用颈复康颗粒疗法和包含颈复康颗粒在内的综合疗法,对照组干预措施不限;⑤随机对照试验(RCT)或只提及“随机对照”、“随机分组”、“随机”等字样,包括未说明具体随机方法者;⑥无论是否使用盲法。
1.2.2 排除标准 排除伴脊椎结核、肿瘤者;脊柱椎体骨折、椎体滑脱、颈椎手术者;合并严重的器质性疾患及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者。
1.3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1.3.1 数据采集表的内容 《颈复康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数据采集表》分 4 部分,内容涉及文献的一般情况、研究目的、对象选择、干预措施、随机分组、盲法实施及随访、失访记录、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统计学方法等。
1.3.2 方法 两位评价者独立阅读文献题目及摘要,在排除明显的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后,对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阅读全文,以确定是否真正符合纳入标准。对有分歧的文献通过讨论或由第3位研究者决定是否纳入,无法获得全文者尽可能与原作者联系。然后根据采集表对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包括研究对象、病例数、干预措施等一般情况及研究的随机方法、盲法实施及随访、失访记录等方法学特征。
1.4 文献质量评价
按照 Cochrane 系统评价员手册 4.2.2 版推荐的4 条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将研究质量从高到低分为A、B、C 三级:A级低度偏倚,完全满足以上4 条质量标准,发生各种偏倚的可能性最小;B级:中度偏倚其中1条或1条以上的标准为部分满足,有发生偏倚的中度可能性;C级:高度偏倚,其中1条或1条以上的标准完全不满足,有发生偏倚的高度可能性。
1.5 疗效评价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 5.2 软件包对颈复康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当Pgt;0.05 时进行有效率固定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当异质性检验P≤0.05 时,对有效率进行随机效应模型的 Meta分析。其中计数资料合并效应量用优势比表示,计算OR(odds ratio)及 95%CI,计量资料合并效应量用加权均数差(weight mean difference,WMD)表示,检验水平α=0.05。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两位评价者根据检索策略、文献筛选方法,经阅读标题、摘要及全文,符合本次纳入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文献 3篇[10-12],合计696例患者,其中治疗组435例,对照组261例。文献发表年限为1990年1月—2012年12月。
2.2 纳入研究特征
①研究对象 符合纳入标准的3项研究中,有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及体征,且经CT或MRI确诊。②诊断标准 3项研究的诊断标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 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另外4项研究有具体的诊断标准但未注明来源,经评价者阅读对照,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内容。③干预措施 纳入的3项研究中的治疗组均采用单一的颈复康颗粒疗法,对应的对照组中1项研究[10]以常规牵引为对照,1项[12]以根痛平颗粒为对照,1 项[11]以美洛昔康分散片为对照。④结局指标 3项研究均以有效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见表1。
2.3 文献质量评价
①基线特征均衡性 3项研究的基线均衡性一致,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线特征有可比性。②随机及隐匿 1项[11]研究只有“随机”字样,未进行随机方法的描述。所有研究均未进行信封等措施隐匿。所有研究均未使用盲法,没有失访与脱落、随访及不良反应的记录。见表2。
表1 纳入研究特征
表2 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
2.4 有效率分析
2.4.1 颈复康颗粒组对照其他保守疗法组 3项研究进行了颈复康颗粒与其它保守疗法的疗效对比。异质性检验P=0.04,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OR=5.85,95%CI=3.27、10.46,Z=5.96,Plt;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颈复康颗粒对照其他保守疗法有显著治疗优势。见图1。但两组有效率的漏斗图示研究对象分布不对称,提示可能存在发表性偏倚。见图2。
图1 颈复康颗粒组对照其他保守疗法组总有效率的 Meta 分析
图2 两组有效率的漏斗图示
2.4.2 颈复康颗粒组对照牵引组 1项研究对比了颈复康颗粒对照牵引的疗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OR=20.20,95%CI=4.65、87.72,Plt;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颈复康颗粒组疗效优于牵引。见图3。
2.4.3 颈复康颗粒组对照西药组 1项研究进行了颈复康颗粒对照西药的疗效对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OR=2.44,95%CI=0.64、9.31,P=0.19,提示颈复康颗粒组疗效对照西药组没有治疗优势。见图4。
2.4.4 颈复康颗粒组对照中成药组 1项研究进行了颈复康颗粒对照中成药的疗效对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OR=3.62,95%CI=1.73、7.59,P=0.000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颈复康颗粒组疗效优于其他中成药。见图5。
图3 颈复康颗粒组对照牵引组总有效率的 Meta 分析
图4 颈复康颗粒组对照西药组总有效率的 Meta 分析
图5 颈复康颗粒对照中成药组总有效率的 Meta 分析
3 讨论
符合本次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文献3篇,共计696例患者。对这3篇文献进行 Jadad 评分,Jadad 评分的内容涉及随机、隐匿、盲法、退出与失访记录 4 方面内容。结果显示,文献质量评分3个研究均为C,均为低质量文献。疗效评价:3项研究,共 696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3项研究均以有效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对同质性较强的研究进行 Meta分析,显示证据证明颈复康颗粒和其他保守疗法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提示颈复康颗粒对照其他保守疗法有明显治疗优势。颈复康颗粒组与牵引组比较,Plt;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颈复康颗粒的疗效明显优于牵引疗法。颈复康颗粒组对照美洛昔康分散片组,P=0.19,提示颈复康颗粒的疗效与美洛昔康分散片比较无治疗优势。颈复康颗粒对照根痛平颗粒组,P=0.000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颈复康颗粒的疗效优于根痛平颗粒。
本研究尚存在如下缺陷:①随访率较低,颈椎病本身是一种慢性疾病,研究中应重视远期疗效的统计;②样本含量较少,不能确定样本能否较好地代表总体特征,从而影响结果的可靠性;③结局指标基本只有疗效效率,影响结果的客观性;④相比西药的不良反应,研究者往往忽视对服用颈复康颗粒不良反应的观察。对不良反应的观察更有助颈复康颗粒在治疗颈椎病方面的推广与应用。本文收集了1990年1月—2012年12月在正式学术期刊发表的临床文献,未收集学位、会议、尚未发表的论文,研究范围尚不够广泛,存在发表性偏倚、语种偏倚。总之,颈复康颗粒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治疗上的选择,但由于本研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RCT在数量及质量上的局限,尚需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1]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08.
[2]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62-465.
[3]吴在德,吴肇汉,郑树,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62-968.
[4]申秀萍,周昆,刘静,等.颈复康片的药理作用[J].中草药,2005,36(10):1532-1535.
[5]遇林基.颈复康颗粒治疗颈椎病481例[J].中医杂志,2011,(S1):154-155.
[6]张鸣明,李幼平.Cochrane协作网及Cochrane图书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5-186.
[8]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9]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8-139.
[10]张勤.颈复康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医药论坛杂志,2005,26(14):85.
[11]苗同贺.颈复康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6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5):36-37.
[12]马正明.颈复康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97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237-238.
SystematicReviewofJingfukangKelifortheTreatmentofNerveRootCervicalSpondylosis
ZHANG Hongsheng1,ZHOU Binbin2,XIE Zhongwen1,et al
1Guang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ning530001,China
2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Guang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ning530001,China
3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Heilongjia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aerbin150001,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Jingfukang Keli in the treatment of Nerve Root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understand its applicability.Methods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VIP,CNKI and CBM were retrieved to identif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Jingfukang Keli versus the control in the treatment of Nerve Root Cervical Spondylosis.Quality assessment and data extraction were conducted by two reviewers independently.Disagreement was resolved through discussion.All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RevMan 5.2 software.ResultsThree studies,total of 696 cases were enrolled.Effective rate was used as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in all three studies.Meta-analysis show that Jingfukang Keli was superb to the other therapies(OR=5.85,95%CI=3.27,10.46,Z=5.96,Plt;0.01).To compares Jingfukang Keli with western medicine,there is no significant advantage(OR=2.44,95%CI=0.64,9.31,P=0.19).No significant adverse effects or Allergic reactions were reported.ConclusionJingfukang Keli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nerve root cervical spondylosis.However,due to a high risk of selection bias and detection bias in the included studies,the evidence is insufficient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Jingfukang Keli .Further large-scale trials are required to define the role of Jingfukang Keli in the treatment of nerve root cervical spondylosis.
Jingfukang Keli;nerve root cervical spondylosis;safety;randomized controlled;systematic review
10.3969/j.issn.1674-4616.2013.03.006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liu580506@163.com
201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