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范围副词语义指向偏误的考察及分析
2013-11-08李明
李 明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逐渐提高,“汉语热”在国外不断升温,外国人学汉语的规模和人数不断壮大。据统计,欧美国家学习汉语的增幅更是保持在每年40%左右。留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语义指向这一问题对其来讲是个很大的难点。陆俭明曾经在《关于语义指向分析》一文中,明确地指出:“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成分直接相关。简单地说,语义指向所研究的就是词语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归性。”语义指向有很多类型,其中研究得较为成熟的有状语的语义指向、定语的语义指向、补语的语义指向等。而本文将从留学生在范围副词语义指向方面出现的偏误进行着重考察,并借鉴偏误分析理论进行分析。
范围副词作为副词内部的一个分支,无论在语义特征还是句法功能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从语义特征上来看,它主要用来限定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等;从句法功能上来看,范围副词能充当状语,修饰谓词性词语、名词性词语或数量名结构。
偏误分析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如今,愈来愈多的专家学者依托语料库或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偏误分析,用于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本文所使用数据来自中级水平的留学生群体,采用自然与非自然两种方式收集,共收集样本资料86份。本文在分析时,大部分采用此次调查收集的偏误,个别借鉴研究文章。
一、偏误的统计结果及类型
(一)误代偏误
误代偏误是指留学生在使用某一范围副词造句时,选用了与其或意义相近、或用法相近的词语。这一类偏误在我们调查中出现得较少,平均错误率在23%以下。例如,
(1)我买了很多衣服,都5件,都是粉色的。
(2)这几本书他只看过了。
(3)我们一家人每顿饭也吃得津津有味。
在上述三句话中,划线词为用错的词。在(1)句中,错误表现在用“都”代替了“一共”。在(2)句中,应该用表示总括性的范围副词,如“全”“都”“一律”等,而不能用“只”。在(3)句中,用“也”表达的意思是不对的,应该用“都”;这句话出现的错误是最多的。
(二)错序偏误
错序偏误指的就是由于句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成分放错了位置而造成的偏误。其中在连词成句题中就出现了不少错序偏误,我们看下表: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数量 3 1 2 9 2 3 3 1 3 0
错序问题虽然没有覆盖每一个小题,但从出现的数量上看也不容乐观,特别是一、二、四几个题,错误率高达40%以上。通过学生们的错误,我们发现错序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副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对,例如,
(1)他吃了一共5个苹果。
(2)他唱了只一首歌。
在第一句中,“一共”应该用在“吃了”和“5个苹果”之间。在(2)句中,“只”应该在“唱了”前面。这两句的错误都是把副词用在了动词后面。其实,范围副词应该用在谓语中心语前面。
二是两个范围副词连用时,顺序出现错误。例如,
他们只都喝了一杯咖啡。
在这句话中,“只”和“都”的位置用反了。“都”指向的是“他们”,应该用在“他们”后面;而“只”指向的是“一杯咖啡”,所以应用在其前面。可见,当两个范围副词连用时,要根据每个词表示的意义和语义指向来判断其位置。
(三)遗漏偏误
顾名思义,遗漏偏误指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或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通过分析调查问卷,我们发现这类偏误的错误率是最高的。这类偏误主要出现在判断题中,我们看下表:
题目分布 错误率 平均错误率2 4 9%4 5 7%6 5 9%8 7 9%9 7 8%6 4%
具体表现为如下情况:
(1)他们俩无论怎么样( )不说心里话。
(2)人人( )喜欢这位老师。
(3)这次比赛( )他一个人没参加,别人都参加了。
在(1)句中,应该在“怎么样”后面加上“都”。在(2)句中,也是应该在“人人”后面用“都”,重叠的量词应该在后面加“全”或“都”,指向前面的主语成分,表示全部的概念。在(3)句中,在“他”前面应该加一个“就”或“只有”,指向“他一个人”,起到修饰限定的作用,以便和后面的“别人都”形成对比。
(四)语义偏误
语义偏误主要表现在,留学生在具体分析某个副词的语义指向时,不明确其指向的成分,从而对句子意义的理解产生偏差。例如,
(1)(我们)全知道这件事。
(2)他就喜欢(足球)。
(3)(这几本书)他都看过了。
(4)(这几本书)(他们)都看过了。
(5)我只借给他一本英语书。
(6)(公司的生产销售状况)令人担忧。他这些年来一直不在国内,其实他统统知道,只是当时不便过问。
(7)看(他们的手),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
在这些句子中,副词指向的成分应该是括号中的部分,但有很多留学生会错误地认为是其他成分。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语义指向不明确的情况基本在所有题目中都有出现,有的题目的偏误率更是高达90%以上,情况非常严重。请看下表: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错误 4 34 51 91 56 08 14 23 36 0正确 4 34 16 77 12 6 5 4 45 32 6错误率5 0%5 2%2 2%1 7%7 0%9 4%4 9%3 8%7 0%
二、偏误产生的原因
(一)对被指对象的位置不明确
根据被指成分所在位置的不同,可以将语义指向的结构模式分为前指和后指两种类型。所谓前指就是指向成分向前指向被指成分;与之相反,后指就是指向成分向后指向被指成分。例如,
(1)我们全知道这件事情。
(2)他就喜欢足球。
在(1)句中,“全”属于前指范围副词,向前指向“我们”。在(2)句中,“就”属于后指范围副词,向后指向“足球”。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前指范围副词主要有:都、全、一律、皆、全都、均、尽、大概、统统等。可见前指范围副词多是统括性范围副词,它们表示被指成分的全体或大部分都具有被描述的某种性质。所以,它们起到的作用类似于大括号的作用,将前面的对象总括起来,以表示某种性质或特征它们一一具备,无一例外。常见的后指范围副词主要有:单、就、仅仅、唯独、只、共、足足、大约、最多等。可见,后指范围副词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限定的限制性、唯一性范围副词,指仅仅是被限定的对象才有被描述的特征,排斥了其他情况,所以它必然是修饰、限制后面成分的;另一类是表示统计意义的统计性范围副词,这类词的表述对象是数量,所以它与后面的数量是同现的,即出现这类副词时,它们后面一定要有数量,否则是不成立的。
(二)对被指对象的数目不明确
根据范围副词所指对象数目的不同,可以将范围副词分为单指范围副词和兼指(多指)范围副词两类。所谓单指范围副词是指一个副词只有一个被指对象;同样,兼指范围副词就是指一个副词可以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被指对象。
例如,
(1)这几本书他都看过了。
(2)这本书他们都看过了。
(3)这几本书他们都看过了。
在这三句话中,前两句中的“都”为单指范围副词,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都”属于总括性的范围副词,所以都是前指。句子(1)中的“都”指向“这几本书”,表示这几本书他全已经看过了,无一例外。句子(2)中的“都”指向“他们”,表示这一本书所有人都看过了,没有人没看过。句子(3)中的“都”属于兼指范围副词,因为它可以同时指向两者,表示每个人看过每一本书。
统括性范围副词出现兼指的情况比较多,因为它表示的概括性的意义,其所包含的对象在数量上就不可能是一个,而且还多是前指。所以在遇到总括性范围副词时,它可以指向前面的所有对象,表示对它们的概括。另外,表示限制性意义和额外增加意义的范围副词的语义指向情况也比较复杂,它通常可以指向它后面的任何一个或几个成分。
(三)对潜隐状态的被指成分分不清楚
根据张谊生的分类方法,根据所指的对象是否隐现,可以将范围副词分为实指范围副词和虚指范围副词两类。实指范围副词就是被指成分在句法结构的表层中直接出现,这一类是常见的;相反,虚指就是被指的对象在句子表层结构中并没有出现,处于潜隐状态。它们之所以成为了隐含项,或许是因为前文有提到过而省略了;或许是蕴含在句子当中就不用明确地提出来了。由于前面的例子均属于实指的情况,所以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下面主要分析一下虚指的情况。例如,
公司的生产销售状况令人担忧。他这些年来一直不在国内,其实他统统知道,只是当时不便过问。
在这句话中,“统统”的被指对象是“公司的生产销售状况”,但这一成分并没有出现在其所在的这句话中,而是在上文中提到。
通过大量例句我们发现,虚指的范围副词通常都是向前指向的,因为后指的范围副词通常是限制性或统计性的,它们肯定得和被修饰成分同现,否则也没有修饰的必要,所以它们是不能虚指的。由于出现虚指情况时,隐含项并没有出现在副词所在的句中,必须通过上下文的内容和字里行间所传递的信息才能分析出来。所以,学生如果割裂全文而单看这一句话时,就很容易出现错误。
(四)指向成分分指、合指不明
这种情况主要是指两个副词连用的时候。合指就是两个副词都指向一个对象;而分指就是两个副词的语义所指各不相同。例如,
(1)看他们的手,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
(2)他们都仅仅吃了一个苹果。
在(1)句中,“一律”和“都”二者都是全的意思,属于统括性的范围副词,所以应该是前指性范围副词,共同指向“他们吃的水果”。而句(2)中的“都”和“仅仅”则大不同于前两句,“都”表示总括全部,必然是总括前面的成分,所以指向“他们”;而“仅仅”表示限制,即限制后面的词语的范围,应该指向“一个”。二者的被指对象不同,这对留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点。
在遇到这样两个范围副词连用的时候,应该注意分析两个词的语义是否一致。如果两个词的意思一样,则可判定他们属于合指的情况,共同指向某一成分,那么根据前文中所介绍的方法,就可知道被指对象应该是什么;如果两个词的意思不一样,就需要看他们分别是什么意思,然后根据它们各自的语义特征,并结合前文介绍的方法来做出正确的判断。
导致范围副词使用错误的原因还远远不止这些,如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规则的泛化等。由于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语义指向这一层面,所以其他原因就不在这里多作说明了。
三、教学建议
以上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考察到的结果。笔者认为,这个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了留学生在习得范围副词时所出现的语义指向的偏误情况。但本文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这些偏误分类,而是要通过这些类型找到其在习得过程中存在的共同规律,发现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从而针对这些原因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指导教学。
1.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先讲授词的意思,然后告诉学生们这些词的用法。在讲解用法时,可以从语义指向方面着手。讲到“只”时,就应该告诉学生,“只”是一个限定性范围副词,属于后指,被指对象在其后面。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在造句时发生错序偏误。另外,在比较两个意思相近的副词时,也可以从语义指向的角度进行对比。例如,“都”和“一共”两个词都表示集合性的概念,二者在意思上很相近。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看,学生就会有以下这样的错句。
我买了很多衣服,都5件,都是粉色的。
应该改为:
我买了很多衣服,一共5件,都是粉色的。
从语义指向方面来看,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都”是统括性范围副词,向前指向,表示是对前面所陈述对象的概括。而“一共”是统计性的范围副词,统计性范围副词的表述对象是数量,指向其后面的数量结构。这句话中的“5件”,是对数量的修饰,所以应该选择“一共”。
2.从教学顺序上看,前指和后指相对来讲比较简单,容易理解,在对初级班学生教学时,可以多多涉及;在遇到两个范围副词连用时,要想判断出它们属于分指还是合指,需要弄清楚两个词的意思,这对学生的词汇量以及对词义的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这部分内容更适合向中级班学生讲授;而无论是单指、兼指(多指)还是虚指、实指,都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语感和较高的理解能力,因而这部分内容对高年级的学生讲授,效果会更好。
3.从训练方法上看,在平时讲课文或做练习时,多多强调语义指向对于理解句子意思和使用范围副词的重要性,进行不断的渗透。这样,就能将语义指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散式的教学。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还能通过复现的办法,让学生对其进行不断的回顾和复习。
以上就是笔者从语义指向角度对范围副词的偏误进行的调查和分析,希望这些教学建议能够对对外汉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本次调查还进行了分国别的统计,但由于样本不足,此次未能深入分析个别国家学生的代表性偏误,期待后续的研究会更全面、更深入。
[1]陆俭明.关于语义指向分析[J].中国语言学论丛,1997(1).
[2]尹百利.现代汉语副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齐沪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税昌锡.语义指向结构模式的多维考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5]明琴.试论现代汉语范围副词的分类及语义指向[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许实年.限定性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语义指向分析[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1(5).
[7]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学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