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超与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效果比较

2013-11-07刘栋云李晓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年15期
关键词:B超颈动脉硬化

刘栋云,郭 伟,李晓华

(重庆市梁平县人民医院CT室,重庆梁平,405200)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多灶性慢性疾病,好发于外周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及主动脉,易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及猝死[1]。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疾病,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占80%[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准确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对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有重要的价值,有利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本研究比较传统B超检查与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临床拟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 42~78岁,平均 56.3岁;合并长期高血压者14例,糖尿病者11例。所有患者在行传统B超检查后,再进行高分辨MRI检查。

1.2 B超检查

采用彩色B超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11 MHz。患者取平卧头仰位,分别检测颈外动脉起始处,颈内动脉,距颈总动脉分叉处1 cm、分叉处,两侧颈总动脉起始2 cm处。检测内容包括斑块形状、大小、回声、内膜厚度。粥样斑块形成标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2 mm,病理学分型按照回声特点分为软斑、硬斑、扁平斑和溃疡斑。

1.3 MRI检测方法

1.3.1 MRI检查:检查前摘除随身的金属物品,使用超导性磁共振仪,患者取仰卧位,头侧先进,线圈双侧对称放置于患者颈部,观察野中点与线圈中点一致。扫描范围: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上下各24 mm。扫描序列包括:3D-TOF MRA(TR20ms,TE 2.3 ms,FA 20°,FOV 200mm ×200 mm,层厚1 mm,层间距0,NEX1);DIRT1WI(TR1875 ms,TE 42.2 ms,FOV 180 mm×180 mm,扫描矩阵256×256,重建矩阵512×512,层厚4 mm,层间距2 mm,NEX4);FSET2WI(TR3400ms,TE107.8ms,FOV180mm×180 mm,扫描矩阵256×256,重建矩阵512×512,层厚 4 mm,层间距 2 mm,NEX4);Gd-DTPA增强SET1WI,肘静脉注射Gd-DTPA 0.1 mmol/kg。

1.3.2 图像分析:由2名MRI室经验医师进行独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分型参照美国心脏协会的标准:Ⅰ~Ⅱ型,动脉壁无钙化,厚度接近正常;Ⅲ型MRI表现为小的偏心性无钙化斑块或内膜弥漫增厚;Ⅳ~Ⅴ型,斑块纤维组织周围有可能伴有钙化的脂质或坏死核心;Ⅵ型,伴有表面出血、缺损、血栓等复杂斑块;Ⅶ型,钙化斑块;Ⅷ型,无脂质核心的纤维化斑块,可伴有小钙化。

1.4 图像质量评价

使用4分法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图像质量:4分为伪影严重,图像质量差;3分为伪影较多,中等图像质量;2分为存在不影响诊断的极少伪影,图像质量良好;1分无伪影,图像质量优良。

1.5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应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高分辨MRI检出斑块数明显高于B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辨MRI检出例数高于B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B超检查所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和分布部位见表2。MRI检查所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HA分型和分布部位见表3。

表1 2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比较

表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B超检查

表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检查

高分辨MRI图像显示阳性患者26例,发生临床事件10例,未发生临床事件16例。斑块特征中纤维帽破裂、纤维帽形态、斑块内是否出血或血栓等与是否发生临床事件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见表4。

表4 斑块特征与是否发生临床事件的相关性

3 讨 论

颈动脉是容易受到动脉粥样硬化累及的大血管,而且是心脑二个重要脏器的主要连系动脉,提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确切性与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逐渐从稳定转化为易损,进而导致斑块内出血,形成血栓或造成远端血管栓塞,这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斑块内部成分和形态结构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若能在早期准确检测并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

颈动脉的位置表浅,受干扰的可能性小,应用B超容易获得高质量的图像,操作简单,检查方便,费用低廉,能够对斑块的累及范围,分布位置,斑块的软硬度做出分析[4]。本研究结果显示,B超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与MRI差异不大,不过B超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准确评价能力较差。在检查颈内动脉较高部位时,颈内动脉的走行位置与超声成像的操作方法会限制B超的检查,检查范围被缩小到颈内动脉起始2 cm以内[5]。由于受到B超低空间分辨率的影响,斑块的轮廓和边缘形态显示不佳,不均匀软斑块内部成分、纤维帽的形态、脂质核心和坏死均无法明确显示。尤其是斑块表面有钙化时,在后方声影的影响下常无法辨认斑块成分。本研究中MRI检出了28处B超发现的斑块和6处B超遗漏的斑块,B超遗漏的6处斑块均位于无法检测到的过高位置处,其中颈内动脉3处,颈动脉分叉3处。本研究中高分辨MRI检出斑块数明显多于B超,差异显著。

无创检查技术MRI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MRI能够更细微地显示血管壁结构。相控阵表面线圈适合位置表浅的颈动脉,能够置于颈部两侧并采集信息[6-7]。图像采集运用黑血技术,使复杂斑块内的不同成分和血管壁结构均能清晰显示,区分出钙化、出血、血栓和脂质坏死核心等斑块内组织成分,准确显示管腔狭窄程度。应用多序列MRI技术还能评价斑块内炎性浸润、斑块内新生血管以及纤维帽的完整性等病理改变。颈动脉的狭窄程度用于判断患者是否容易发生脑血管病并非完全有效,而覆盖于斑块核心上的薄纤维帽更易发生破裂,纤维帽的形态具有更好的预警效果,因此定义斑块表面的形态学特征更为重要[8]。应用B超探查斑块表面结构特征的敏感性为47%,效果不甚理想,而高分辨MRI成像能够准确评价纤维帽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斑块特征中纤维帽破裂、纤维帽形态、斑块内是否出血或血栓等与是否发生临床事件具有显著相关性,可见应用高分辨MR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意义重大。

[1]林徐颖,周诚.MRI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4):632.

[2]彭少华,王成伟,尹喜.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钙化与斑块稳定性关系研究[J].临床荟萃,2012,27(6):495.

[3]戴颖钰,李勇刚,朱默,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M RI与超声成像特征[J].江苏医药,2010,36(7):753.

[4]宋国亮,赖党强,陈奕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0,16(7):87.

[5]Umar Sadat,Ruwan A,Weerakkody,et al.Utility of high resolution M R imaging to assess carotid plaque morphology:A comparison of acute symptomatic,recently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disease[J].Atherosclerosis,2009,207(2):434.

[6]王勇,王庆军,菜幼铨,等.M RI不同序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2):299.

[7]张雪峰,李海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M RI相关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6):8829.

[8]曾枝柳,梁海冰,石春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质地的超声评价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J].广西医学,2010,32(10):1178.

猜你喜欢

B超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怀孕做阴道B超,会引起流产吗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写字的尴尬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腹部B超与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比较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