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是南京社会现代化的内层根本动力

2013-11-05李菁怡

改革与开放 2013年20期
关键词:动力机制

李菁怡

摘 要:社会现代化是社会领域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变迁和现代化在社会领域的特定表现。本研究立足南京实际,以系统论的方法、综合社会现代化的视角对南京社会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作初步探讨。提出南京社会现代化的动力机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其内层根本动力是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中层重要动力是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是现代化的外层间接动力。三者有机整合成为南京社会现代化动力机制。

关键词:社会现代化;动力机制;有机运行

当前,南京的社会现代化发展处于两次社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并持续向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过程,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需要完成以城市化和福利化为特点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任务,另一方面需要追赶发达国家以知识化和信息化为特点的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先进水平。因此,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持续提高南京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迈进;加快南京经济社会转型,加速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走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道路,加快农村人口转移,促进人口合理流动;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建立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立普遍社会福利制度,让人人享受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消除绝对贫困,促进社会公平;消除知识信息鸿沟;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设高效和谐社会。

同时,南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放在苏南地区、全省、全国甚至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来审视和定位,充分把握苏南国家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政策机遇①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坚持理念突破、体制突破与思路创新、手段创新,才能最大程度确保现代化动力机制的有机运行。

课题组认为:1.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南京社会现代化动力机制有效运行的可持续力量。从多个角度化解社会矛盾,解决民生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为现代化发展提供和谐有序、稳定持续的发展空间。南京“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必须科学把握发展规律,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按照转型创新跨越发展的新要求,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用创新的思路探索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这就要求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四轮驱动推进现代化建设。而且,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是整个社会的工业化;所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是市场经济自由度最高的国家,而没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没有一个实现现代化。即仅靠政府不能实现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仅有外部工业化的拉力也很难把农村和农民转化为城市文明的组成部分。所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和市场取向的基本原则,只有充分市场化才能释放本地优势。2.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信息建设的过程,也是社会整合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在建设社会现代化的同时也进行着向现代社会的分化与整合。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整合的步伐逐渐加大。

由此,南京社会现代化得到动力机制应该由内层根本动力、中层重要动力和外层间接动力三个部分构成。其中,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是社会现代化的内层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文化建设是中层重要动力,其中文化建设是精神动力,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动力;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则是南京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外层间接动力。

一、 经济建设是现代化内层根本动力之一

经济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占据基础地位,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物质前提。南京要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就必须:

1.立足地区资源禀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以加强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第三次转型。前文提到,现阶段现代化动力的主导型要素已转化为自主创新能力,这是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所以,南京应继续坚持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两手并重”,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两化融合”,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统筹并举”,着力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显著提升南京在省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建成创新型城市,进一步增强人才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推进经济发展跃上更高水平,率先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改革开放30多年,是南京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和增长动力急剧变化和不断提升的时期。但南京经济也存在着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占比不高、在省内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等问题。因此,在未来经济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多少以及发展的优劣将是南京能否在省内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决定性力量和主要依托。只有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及应用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才有可能最大程度提高南京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南京已经建立多个高新技术园区,但不能使其建立和发展流于形式,更不能疏于管理,要讲求实效,在每个发展时期都取得实质性成果。这就要求我们从四个方面入手:其一,人力资源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一方面南京受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强,另一方面人才科技与教育的优势可以支撑南京走出传统投资拉动型发展模式。因此,推动南京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和产业融合。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南京已率先感知到人口红利弱化的影响,本土企业招工难、生产受制约、订单外流,对外资的引力也有所削弱。2010年南京每百万GDP人才贡献3.36人,而苏州为2.78,无锡为2.97,常州为3.18,南通为3.27。这说明,南京虽然人才数量居全省第一,但是人才对经济的贡献度并不占优。为应对人口红利消失的挑战,将压力变成转型升级的动力,就必须通过科技创新,谋求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向高素质人才支撑的转变,用人才、技术、品牌等提升劳动生产力。即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创造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大力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通过技术入股、管理能力折股等手段,引导、鼓励创新致富;采用多种办法促进人才流动,使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化。其二,投融资体系建设是科技创新的扶持性要素。要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关键领域投资的力度,以占领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以政府投资杠杆引导民间投资,并完善监管制度。其三,制度环境建设是科技创新的保障性要素。分析一个城市是否具有较好的科技创新力,主要看这个城市在高科技企业培育上的能力。从2008-2010年,我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的高科技企业,北京占5成、上海占2成,天津、深圳、杭州、无锡等城市各占1成,南京没有1席。这也说明在高科技企业成长方面南京尚未出现杰出型企业。因此,要大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造就能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对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动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形成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从整体上提升南京的高新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力求最大程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多的“南京制造”转变为“南京创造”。同时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知识产权,规范科技创新行为。建议借鉴台湾工业园模式,建立南京工业研究院——集产品设计、技术研发、产品初试、中试、产品矫正、产品试销、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新产业培养和孕育模式。按照流程,在产品研发中培养人才,在企业营运中培养人才,在市场开发中培养人才。其四,重大战略产品的集成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导向性要素。要把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指向对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科技突破性进步具有战略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如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的课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会产生链环效应,如果高新技术产业能在南京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落后产业就会被逐渐淘汰,这样就能最大幅度地推动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还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确保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南京是一个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城市,国有经济的改革发展在全市新一轮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影响深远。国有企业健康发展、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将是推动南京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所以,国企改革必须在借鉴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发展实际和改制成功的国企经验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要明确认识到,国企改革的根本问题不是产权归属,同时,完善企业管理相应制度。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做好顶层设计。尽管南京已经成立了六大市属国有企业集团。但是在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优化,建立市场化、规范化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投融资平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革。

相对于浙江以及苏南其他城市地区,南京的私营经济发展一直相对薄弱。以个体和私营为主的中小企业的兴起与迅速发展也是南京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且这种局面会持续很长一段时期。一定程度上,中小企业发展的好坏和拥有的数量是判断区域经济是否先进的重要参照。而且,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贡献巨大。但就目前而言,南京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并不乐观。中小企业的有机运行缺乏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法制环境;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比率远低于国际水平,甚至很多中小企业几乎从未得到过财政资助;普遍生存周期短暂等等。

2.推进城市国际化,深化城乡发展一体化

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加快国际化居住社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营造国际化商业商务氛围,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服务,培育包容和谐、开放多元的城市人文环境。

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③。一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南京发展的主要矛盾:1984年,南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1.48:1;2009年,其比例扩大到2.59:1,在省内排名靠后。而衡量社会分配公平的基尼系数也从2005年的0.35扩大到2009年的0.38,接近国际0.4的警戒线。而且,从空间布局看,南京具有大城市、大农村的特点,郊县面积占全市96%,户籍人口占全市61%。与苏南其他城市相比,“城强郊弱”的经济结构明显;城区综合实力优于一般城市,但郊县总体实力欠缺且发展很不平衡。发展好的郊县综合实力已经跨入苏南第一方阵,但有些还停留在苏中水平,局部地方甚至只是苏北水平。而且仍存在总量不大、层次不高、质量不优的问题。同时,现代农业示范引领作用尚不明显。许多工作亮点不少、但规模不大,没有形成规模化示范带动效应;在收入基数不断抬高、政策效应充分释放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完成五年农民收入倍增目标,现实困难和压力不小;新市镇建设较普遍地存在品质不高、功能不全、特色不鲜明问题。尤其在规划设计水平方面,与先进地区差距较大;村庄空心化④、农民老龄化、农户兼业化现象日趋严重,农村劳动力单向外流加剧,农业和农村发展受到制约。

建议学习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以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机制,率先在苏南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此过程中,尤其注意: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中的公平正义是历史性的、相对性的,始终与经济结构相联系,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去发展,一定要与自身经济发展相适应,待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再提高统筹层次。

二、 政治建设是现代化又一根本动力

上层建筑的发展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各级党委、政府依法领导、依法行政的能力。从南京的实际情况来看,需要: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有机统一

实施党建创新工程,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主动适应南京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新情况,继续以“三争一创”活动统领农村、机关、国有企业、两新组织等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发挥作用,充分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争第一、创一流”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健全“三争一创”动态管理机制,推动党员公开承诺、“三亮三比三评”等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并且,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创新基层党组织书记选拔方式,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如:以片区为单位统筹区内所有基层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发挥区域内拥有优质资源的党组织的龙头带动作用,实现区内党组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以强带弱、整体推进。

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推动人民民主有序扩大。第一,“行政吸纳政治”1的发展民主的思路与党的群众路线相结合,恰恰就是行政民主促进政治民主的路径:我们正在进行治理结构的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推进政府创新与社会创新的过程,就是按照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从行政务公开、让公民依法有序获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这既是实行“行政吸纳政治”的过程,也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这种参与式民主可以推进政府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性的实现,推进党委领导、官民共治的治理模式的实现。第二,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内民主通过当作为整个社会发展核心动力的发挥,理应对人民民主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探索建立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会组织和社区为基础,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广大群众联动的新型社会动员机制。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五大关系和谐。支持市民主党派深入开展“思源工程”、“烛光行动”、“致福工程”、“专家进乡村”等活动,服务全市科学发展。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少数民族权益保护条例立法调研,做好“亚青会”“青奥会”期间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深入实施“同心·万家民企帮万户工程”,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努力促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推动区县成立海联会,加大与港澳政协委员、海联会理事及海外社团的联系;加强宁台交流与合作,将南京打造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示范城市。发挥我市海外侨胞、归侨侨眷资源优势,围绕南京创业人才“321”计划,吸引港澳台和海外高层次专业人才和团队来宁发展。加强党外“六支队伍”建设,推进党外干部实职安排工作。深入开展“三个服务”工作,推进省市合作共建协议落实,建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服务机制,进一步提高服务实效,丰富服务内容,扩大服务成果。

实施法治建设工程,切实提高依法治市水平;深化司法改革,树立维护司法权威,支持法、检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提升司法公信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打击、维权、服务“三位一体”科技人才保护机制,搭建科技创新创业司法保障平台。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工程,着力深化财政体制、公费医疗制度、城市管理体制三项改革;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公开招聘、人员聘用和绩效工资制度;大力推进公共管理创新,扩大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权力使用和监督的途径渠道,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方式,推进市、区县(园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优化政务服务机制,量化政务服务绩效指标;加强“12345”政府服务呼叫中心建设,完善民生服务联动机制;加强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市、区县一网运行的政务服务体系,打造“国内一流、接轨国际”的智慧政务模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确保城乡社区“四个一”覆盖率达100%;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目标任务,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机构编制资源整合调整;严格机构编制管理,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进一步健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开展“千企走访”、“百个社区走访”与“联系市民、服务百姓”活动,为企业和群众排忧解难。

同时,建立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逐步完善人才项目评审和资金管理制度规范,全面推进6项人才重点工程和10项人才制度创新建设,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南京人才活力塑造、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手段。深化干部选拔制度改革,加大竞争选拔、差额选拔的力度,将公开公平公正作为人才创新选拔的首要前提;组织实施南京创业人才“321”计划,深入推进“紫金人才特区”创建工作,将其作为苏南国家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持续动力予以高度重视;围绕具体项目和关键领域,认真实施高端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干部选任机制,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为推动南京科学发展的有力杠杆;更加注重在实践中历练干部和培养造就源源不断的大批高素质年轻干部,建设一支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三宽”型干部队伍,让能力强、素质强、水平高始终成为南京干部队伍的品牌;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让人才优势成为南京科学发展的第一优势和关键支撑,到2015年率先建成在国际特定领域有影响力的人才强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调动广大党员干部投身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积极性。

2.加强纪检监察督察工作,进一步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一方面,扎实推进“廉基工程”,继续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向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延伸;完善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建立更加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办法,强化审计整改工作,加强审计结果运用;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强化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电子监察监控,扩大区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试点范围;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评议,研究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综合考评体系;深化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完善政风行风媒体监督联动机制;推进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工作,有效提升政府执行力、公信力、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加快构建一体化科学配置、网格化全面覆盖、标准化高效运转的督察体系;进一步推进科技防腐体系建设,提升现代科技在防腐、惩腐的效能和使用水平。

另一方面,对于任何政体来说,滋生腐败除“制度”原因外,人性道德教化的一贯性、精神文明的重视程度、立法执法的宽严度、社会分配的公平性、党政权力的公信力、执政为民的持续性、舆论监督的透明度、社会示范用的高尚性等都是重要的因素。特别是社会“道德水准”,“精神文明”水平,是更为核心的因素。单一唯体制论,单一唯法治论,单一唯市场论等,都不可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因此,防惩兼顾,以防为主,德长刑近,以道德教化为本,辅之以正确立法,严格执法,兼用新闻监督、等综合手段综合治理,才能有效遏制腐败,实现政体清正廉洁。

因此,需要在决策层、知识界和群众之间构筑沟通和认识的桥梁,对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达成共识,以期产生持久强大的凝聚力。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并不是现实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实体性存在要素,而是各种社会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联动程序和促发过程。西方国家之所以能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因为在其社会结构内部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创新需求、创新动力与创新能力,形成了科学技术创新、组织制度创新、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均衡有效推进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因此,南京要率先实现社会现代化,必须深入挖掘潜在的现代化动力资源,有效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形成推动南京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内外合力。建立创新型城市与创新型社会的目标模式,大力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动力和鼓励创新行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引入和健全创新机制,对经济社会系统实施均衡和持续化的创新。

引文注释

① 国家发展改革委.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2013(4).

② 江苏省委省政府.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实施意见,2013(5).

③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特别强调政府职责及其相关的制度建设。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说,“制度化程度低下的政府不仅仅是个弱的政府,而且是一个坏的政府”。(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 1995: 26-27.

④ 统计显示,南京216万农村人口、68.7万农户,居民点占地551平方公里,人均占地254平方米,浪费很大。由于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生活、工作都进城,许多乡村变为“空心村”.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2年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南京市社会现代化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
1988—2010年西安市空间扩展及动力机制研究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对大学英语教学动力机制构建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中国经济不存在“东北化”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