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为魂 薪火相传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

2013-11-05本刊编辑部

中国农村科技 2013年12期
关键词:农业部气象环境

文 | 本刊编辑部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以及现代农业的崛起,曾经让城里人魂牵梦萦的广大农村,也已经失去了纯美清新,深受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农业污染、生态退化等环境问题困扰。将农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重点的中国农科院环发所,自然成为人们寄予改变农业环境、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厚望的“国家队”。

在北京初冬时节,本刊记者采访了环发所梅旭荣所长。刚刚结束了与国际组织洽谈交流的梅所长,率先告诉我们一个喜讯,今年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环发所)建所六十周年。梅所长兴致勃勃地与我们畅谈了环发所的历史沿革、人才培养、创新文化和发展蓝图。

以农业重大需求为科研己任

环发所建立以来,始终以服务各个时期农业重大需求为己任,不断推动相关领域的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

在成立之初的1953~1960年,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面向当时国家急需的粮食、棉花、橡胶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如种植区域、气象灾害防御等开展相关研究。上世纪60年代,国家连续遭受大面积气象灾害,研究工作重点集中于干旱、干热风等综合治理研究。上世纪70年代下放北京市期间,主要针对北京市粮食生产中间种、套作、复种中的农业气象问题和蔬菜大棚生产中的环境调控问题开展研究。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以后至上世纪80年代,根据全国农业气象科技规划会议制定的农业气象发展规划,开展了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及区划、作物和畜牧农业气候区划;干旱、东北低温冷害、柑橘冻害等主要气象灾害防御研究;探讨了作物群体光合生产潜力及开发途径;开展了农田、人工环境小气候、畜牧气象等研究,研发了蔬菜工厂化栽培及环境调控技术。创办农业气象刊物;筹备成立农业气象学会等。此时期生物防治研究的重点是有益昆虫利用及杂草生物防治技术、天敌引种检疫和利用、昆虫病原生物研究、农用抗生素研究、以及新型、高效、光谱、多功能生物农药等。

上世纪90年代,环发所承担了北方旱地农业区域治理的专题和示范,完成了中国北方旱农地区水分生产潜力及开发途径分析,建立了晋东豫西旱农地区农林牧综合发展模式,研制了系列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制剂;承担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及适应对策;建立十几种作物气候基础数据库,绘制完成了世界农业气候与作物气候图集;筛选出除冰核抗霜剂和抗霜菌并在防霜中应用;监测了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开展了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环境工程技术研究。赤眼蜂应用基础、工厂化中试生产新工艺及示范区的建立和中国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的商品化生产、质量标准化及应用等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高涨和我国农业环境问题的凸显,国家需求激增,研究任务扩大,新兴交叉学科发展迅猛。经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初步建立了农业环境学学科体系,逐步形成了农业气象学、农业水资源学、农业环境工程学、农业生态学和纳米农业技术应用学等优势和新兴学科,重点开展农业温室气体与减排固碳、气候变化影响与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生物节水与旱作农业、农业水生产力与水环境、设施植物环境科学与工程、畜牧环境科学与工程、退化及污染农田修复、农业清洁流域和多功能纳米材料及农业应用等十多个重点方向的科学研究。

环发所的创新文化

“创新、利物,人物和谐。”梅所长认为,沟通能力是科研人员必备的素质。环发所提倡“创新卓越、惟实惟真、至和至善、合作共赢”的核心价值观,以致力于农业环境领域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支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使命,遵循“依法治所、制度立所、人才强所、文化兴所”的发展理念,弘扬“鼎新利物、臻和致远”的科学精神,发扬“创新、求是、诚信、合作”的务实作风,秉承环发人的六个第一,传承和创新“合”的文化,努力建设“成为农业环境领域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作为一个科研机构,强调文化,用创新文化激励和鞭策科研队伍,可以说是个新鲜事物。但文化创新确实有效促进了环发所的精神文明建设,环发所先后获得农业部、农科院“精神文明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协同创新 拓展国内外资源

环发所一直不断地想方设法为科研人员提供最佳的创新环境和平台。到2012年,环发所拥有作物高效用水与抗灾减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平台1个;农业部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设施农业节能与废弃物处理重点实验室共3个;农业部畜牧环境设施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1个和农业部寿阳农业环境与作物高效用水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另外,环发所还建有国家认证实验室1个,院级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9个。

截至2012年底,环发所共有仪器设备6173台/套,设备资产19015万元,其中,20万元以上的设备 212 台/套。拥有农业环境科学研究必备的环境监测与分析测试设备,较好地实施了开放共享机制,为科研项目顺利实施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较有利的支撑平台。

合作才能共赢,环发所不仅要求研究水平国内领先,更通过拓展多种渠道,与国外院所、大学开展科研协作项目,将自己的研发能力提升至世界一流水平。

据统计,环发所共接待FAO、UNDP、UNEP、IPCC、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500多批次,先后有近1000人次出国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先后承担了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中日、中英、中加、中美、中澳等政府间合作项目29项,国际组织合作项目33项,以及其他国际合作项目共计106项。其中,“中国可持续型农业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是农业领域最大的中日合作项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和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建有国际合作平台8个,包括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水管理研究所农业水管理联合实验室(CEWMA)等,以及国家外专局“资源高效利用型植物工厂技术”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和科技部“国家设施农业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作为国家级农业科研单位,环发所牵头组织和共同承担了多项国家项目,组织全国性学术会议,负责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的管理运行,出版发行《中国农业气象》刊物。2007年起陆续发起成立了“全国农业环境科研协作网”和“全国农业环境科技与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峰会。

硕果累累 贡献卓越

环发所围绕影响和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光、温、水、气、土、生等农业环境要素及其时空演变规律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致力于农业环境领域前瞻性、基础性、关键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发展农业环境理论和方法,创新农业环境技术和工艺,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

建所六十年来,按照发展农业环境科学技术、服务国家农业重大需求的职能要求,在农业部、科技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几代环发人的艰苦努力、开拓进取和联合协作,建立和发展完善了农业气象学和农业环境学,促进农业水资源学、农业环境工程和农业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和壮大,培养了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和科技人才,在应用基础研究、区域重大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应用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学术和技术成果,基本建立了覆盖我国主要生态类型的科技创新平台,成为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十强所”。

1953年农业气象组成立时仅有工作人员1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8人,华北农科所9人。到2012年,环发所已发展为在职职工166人、研究生和外聘人员近200人的科研机构。在职人员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3人;博士学位81人,硕士学位39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47人。六十年来,培养了一批不同时期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科骨干、学术带头人和青年人才,在相关学科发展和农业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人,全国政协常委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人、农业部神农计划提名人3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共培养博士生59人、硕士生251人。

建所60年来,环发所共承担科技项目(课题)1100余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27项、国家奖励12项。发表论文2000余篇,出版著作218部。取得授权专利114项,软件著作权66项。最近的十五年间,“气候变化对农业、水文水资源、森林及沿海地区海平面的影响及对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国动物甲烷排放测定与国家清单” 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晋东豫西旱农类型区农林牧综合发展优化模式”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微生物农药发酵新技术新工艺及重要产品规模应用”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都市型设施园艺栽培模式创新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南方红壤区旱地的肥力演变、调控技术及产品应用”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畜禽粪便沼气处理清洁发展机制方法学和技术开发与应用”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旱作农业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环发所专家因参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编写评估报告和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于2007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贡献奖。

目前,环发所是国家气候变化谈判农业领域的唯一技术支撑单位,农业部“农业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组长单位,“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项目专家组”组长单位,“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总体专家组”唯一农业领域专家单位,国家制定外来入侵物种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危害法规及政策和评估方法的技术支撑单位之一,农业部外来入侵物种环境影响评估咨询专家组成员单位,多个学科领域国家“863”计划项目依托单位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首席科学家单位。组织编辑了第一部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农业水质管理手册》,编辑出版了基础农学——农业环境学科发展报告、《中国农业环境》等著作,牵头农业部农业环境学科群发展与建设,成为农业环境科学名副其实的国家队和重点学科的领头羊。

回顾六十年的风雨路程,梅所长十分感概,农业气象与环境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的影响力不言而喻,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实现创新,将严谨和协作的基因代代相传,成就了今天薪火相传的创新之魂。环发所将日益凸显的农业环境问题看作是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机遇,保持锐意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开拓创新为我国的农业环境科学研究做出新贡献。

环发所的历史沿革

2001年,在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时代背景下,农科院将始建于1953年农业气象研究所和成立于1980年的生物防治研究所合并,组建成农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气象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组建的农业气象组,创建于1953年3月6日,是中国最早的农业气象科研机构。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时,在农业气象组的基础上成立农业气象研究室,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最早的直属研究机构之一。198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室成立,1990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分别更名为农业气象研究所和生物防治研究所。2001年两所合并为环发所。

猜你喜欢

农业部气象环境
气象树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印度农业部将国内小麦收购价格调高2.6%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巴西农业部对农药登记增长情况进行说明
环境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